独断大明 第1735节

朱栩喝口茶,定了定神,目光微眯,闪烁着冷芒。

在大明的东南半岛,要说最有野心的,当属缅甸,几十年前还与大明大战了近半个世纪。

现在的国王也是位很有能力的国君,正在力推改革,缅甸的国力不容小觑。

暹罗就更不一般,前不久吞并了南掌,金边两国,后来因为扩张太快内部不稳又被明朝攻击,这才不得不收敛锋芒,专心应对内务。

可以说,这两个国家都是暂时的隐忍,还没有真正的臣服。

锦衣卫,军情处那边一直在渗透,不断的拉拢亲明,反对现国王的势力,对那些叛军也有不同程度的支援。

这两国应该早就察觉到,但面对大明不断展露的肌肉,两国内部又纷扰,所以只能暂时忍让,等待时机。

“不着急不着急……”

朱栩轻声自语,而后抬头看向那个内监道:“告诉首辅,命工部尚书陪同,想办法说服他们,由大明出资,规划两条路去两国。”

内监不懂这里面的困难,连忙应声,快速出宫去内阁。

朱栩知道这件事的困难,但只要明朝这边修的足够远,将来就会有大帮助。

朱栩不理会外面的事情,继续看着。

孙传庭这个讲话稿的第二部分是‘农业’,这部分比之吏治还要复杂,篇幅也不小。

从‘土地’开始衍生出方方面面,包括基础的田亩,人口,再到农田的灌溉,机械,耕畜,接着是粮税,粮价,流通情况等等,孙传庭列出了一个野心勃勃的雄伟计划。

不止于应对眼前的灾情,还展望日后的发展。

其中有很多事情令人瞩目,比如要求对大明各地的集中开荒,对于大明皇田,隶属于内阁的田亩进行大规模的清丈,划分。

掌握在朱栩以及户部等的田亩,超过一万万亩,外加辽东,***等,如果丈量清楚,能安置的人口,起码有一千万!

这个人口,占到大明的八分之一或者七分之一,如果实施,将对大明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那些惧怕,犹豫,观望的百姓,很可能会被带起来,站在朝廷一边,对抗那些士绅。

不管怎么说,现在关于‘土地’的改革优势渐渐的已经站到了朝廷的一边,时间越长优势越大。

其中,朱栩也看到了关于苏州,扬州,杭州的农业特殊规划,尽管只是了了几十字,却也透着内阁的决心以及未来的政策方向。

朱栩拿着碳笔,对孙传庭话里话外的一些问题进行修改,增添,弥补。

接下来,就是商业了。

对于商业,孙传庭的规划就显得有些‘骨感’,说是‘发展纲要’,更多的则是一种架构,法律法规,以及重申了对神龙府的支持,鼓励商业,发展海贸等等。

这种情形,朱栩能够理解,一个是现实的要求,另外就是孙传庭等人未必了解这个商业到底该如何去发展。

朱栩拿起碳笔,在新一页的纸上写了四个大字:‘价格规律’,然后对这四个字进行了一些解释,这些解释朱栩刻意的进行了碎片处置,不成系统,甚至有些前言不搭后语。

这里面隐藏着呼之欲出的四个大字:市场经济。

写完这些,朱栩又看了眼,满意的笑了笑,道:“就看你们的领悟能力了。”

然后,他又低头继续看着看着。

这一看,就到了第二天一大早,朱栩浑然不觉,看看写写,写写看看,孙传庭的这份讲稿他看了有五遍,手里的碳笔写了几十页不止。

眼见天色大亮,不远处的刘时敏目光忧色的看了朱栩,低着头,不敢打扰。

李德勇从外面悄步进来,低声道:“刘公公,皇上平时都这么熬夜吗?”

李德勇是从南直隶调回来的,他之前是跟随布木布泰的管事太监,对皇宫并不了解。

刘时敏又看了眼里面,低声道:“内阁那边还有很多事情,我得过去。我已经让御膳房做了鸡蛋羹,等皇上抬头了,抽空送进去。”

李德勇应下,道:“是。”

刘时敏又看了眼朱栩,悄步离开乾清宫。

李德勇替了刘时敏,站在东暖阁门外,垂手而立。

没多久,一个内监匆匆过来,低声道:“李公公,大元帅府送过来的,是秦副元帅的演讲草本。”

李德勇接过来,无声的摆了摆手,等了一会儿,才悄悄走进去,低声道“皇上,秦副元帅的演讲草稿。”

朱栩头也不抬,道“嗯,放下吧。”

李德勇放下,无声无息又退出去。

继往开来 第1469章 夙兴夜寐的朱栩

朱栩没有看秦良玉的报告,依旧盯着孙传庭的讲话稿。

孙传庭在商业后的一个目录是工业,相比于前面的农业、商业,工业更加的简单,只列出了几个框架,声称要大力推动,却没有更多政策支持以及战略规划。

孙传庭列出了三个重点,一个是冶铁,一个是手工业,一个是机械。

这三个都很笼统,没有阐述更多。

比如冶铁就包括了炼铁,开矿以及所含有的一系列技术。

手工艺就是轻工业,主要以纺织业为主,包括了蚕丝,纺织,器具等等。

机械就更为复杂,包含更多,五花八门,议会大厅的那个大钟是其中一个代表。

朱栩看着,拿起笔,对这个‘工业计划’进行粉碎性的整修。

冶铁,会是未来工业社会发展的支柱,这个支柱会持续数百年,谁能在这个行业走在前面,基本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发达程度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

冶铁涉及的太多,现在还处于一种初级阶段,包括开矿,炼钢所需要的一切技术,工具,器械等等,都极其不成熟。

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明朝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轻工业,大明还是很发达的,加上朱由检上次去欧洲那一趟,带回来了大明所缺少的自然技术,弥补之下,很多工具、学识认知得到了更新,发展,潜力巨大,只等着爆发。

首节 上一节 1735/17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