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 第16节

“你们听说了吗?秦先生刚才去了大壮家,想让大壮把他女儿清浅送到学堂去上学。”村口小溪边,几个农村妇女正在边上洗衣服,先把衣服放在光滑的石头上,然后用棒槌轻轻敲打。人群一边捶衣服一边闲聊,说话的是一名三十多岁的妇女。

她是村民陆大山的媳妇,三十来岁就已经生了五个孩子。

偏僻的山村,藏不住任何秘密。

秦宇去大壮家的事情,已经被她们知晓。

“大山媳妇,这事你是怎么知道的?”旁边一年轻女子问道。她大约十七八岁年纪,长的非常漂亮,是村民陆大红的媳妇。

五岁多就嫁到陆家村是个童养媳,十一岁的时候丈夫就因为上山打猎出了意外死了。现在孀居在家照顾年迈的婆婆是个寡妇,村里人都传说她现在都还是个黄花。

因为一直为丈夫守节,从小就在陆家村长大,便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同,把她当成了自己人。相信等她到八十岁的时候,族里会给她立一个贞节牌坊。

“我刚才在大壮家门外偷听到的。”大山媳妇道。农村女人因为没有什么娱乐项目,精神方面得不到满足,便喜欢打听一些小道消息和八卦新闻。

“秦先生想要让陆清浅上学?”人群听了都震惊起来,村民陆大青的媳妇道,“女孩读书从古至今都没有过,秦先生这是想打破千年流传下来的规矩?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为什么?还不是因为看上了清浅那丫头。”大力媳妇道,“我听说秦先生在受伤的时候,大壮家那丫头在山上悉心照顾了他十几天。秦先生为了报恩,再加上日久生情,便想收她当个贴身丫环呗。”

“清浅那丫头做事心细性格又温柔,长的也很不错,秦先生想让她当丫环,也在情理之中。”年轻的俏寡妇潇潇说道,“而且清浅今年已经十二了吧,可以到大户人家当丫环了。秦先生是个读书人学问好,为人和善。能看上清浅,是她的造化。”

第三十六章 妇女们的知己

“可是为什么秦先生不直接明说呢,直接给陆大壮说要收他家丫头当婢女,大壮肯定会立即同意的。而且还求之不得,因为那是为清浅找到了一个好归宿。”大青媳妇疑惑的道,“秦先生为什么要编造一个让她上学的理由呢?这就有点让人想不明白了。”

“莫非他是表面仁义,其实是个假道学?”大力媳妇道。

“大力媳妇,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寡妇潇潇正色道,“你怎么能这么编排秦先生呢?他的人品大家有目共睹,怎么可能做出这种事情?”

“好吧,是我说错话了,我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大力媳妇连忙承认错误。

虽然秦宇来陆家村并没有多长时间,但村民们始终记得,秦宇刚下山的时候不让族长大摆宴席的恩情。虽然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却大大减少了他们的负担。

而且还听族长说了,秦宇不收他们的学费。族长今天晚上会把他们刚刚上交的钱,都退回到各家各户。

这两件事情,完全足以证明秦宇的人品,大家都看在眼里。

因此妇女们即使在背地里,都不肯说他的坏话。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陆家村的村民虽然大多是文盲,但他们的心不盲。

“其实,你们都猜错了。”这时候,大山媳妇见关子已经卖够了,便揭晓了答案,“秦先生想让陆清浅那丫头去学堂上学,是真的上学,没有其他任何杂念。”

“何以见得?”妇女们听了,都把好奇的目光转向了大山媳妇。

“大壮当时在屋里就求着秦先生收他家丫头当丫环呢,他虽然五大三粗,但却不是个笨人,苦苦哀求结果秦先生硬是没有答应。”大山媳妇道,“秦先生当时说,古时候就有很多巾帼英雄,比如花木兰,妇好,梁红玉,你凭什么觉得女孩就不能读书?凭什么瞧不起女子?妇女能顶半边天!”

妇女能顶半边天!?

几个农村妇女听了,一齐呆住了。

捶打衣服的手停在了半空中。

她们以前,受到封建思想的荼毒太深了,一直都在以为自己身为女人就低人一等。然而今天,秦宇居然说出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话,怎能不让她们内心震撼?

这样的话,她们以前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更不用说是说出来了。

秦宇这句话,说出了华夏土地,古代女人们隐藏在内心最深处的呐喊。

让她们心中一阵震撼,激动的身躯颤抖。

良久,妇女们都没有说话。

“看来,这位秦先生,真的是我们女人的知己啊!”寡妇潇潇的一声感叹打破了沉默,道,“我敢肯定,秦先生绝非普通人。”

“秦先生当然不是普通人。”大力媳妇继续捶衣服,“古往今来,不要说普通人了,就连那些圣人,都瞧不起我们女人。还说什么,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只有秦先生,才知道我们女人,不比任何人差。”

“如果秦先生以后真能让清浅那丫头,名正言顺的到他的学堂去上学,那就是打破了华夏五千年来,人们对女人的偏见。”俏寡妇潇潇道。

“简直是破天荒第一遭!”

“秦先生真是了不起!”

此时秦宇在她们心中,俨然成了妇女之友。

“秦先生还有更不凡的呢。”大山媳妇又爆出了一个大料,“他在陆大壮家还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把他家门口的那块菜地清理出来,拔掉了所有的荇菜,种上了一种好像叫做土豆的新农作物。秦先生说了,土豆亩产三百石,一小块地就能让他家吃饱。”

“亩产三百石!?”女人们都惊呆了,“我还从来没听过有这么高产量的庄稼。”

“有了这种庄稼,一小块地就能让全家人吃饱。”

“那岂不是神仙作物吗?”

“难道秦先生是仙人下凡?”

“我看也是。”最后大山媳妇总结性发言,“如果不是仙人下凡又怎么可能说得出,妇女能顶半边天这种,连圣人都说不出来的话?”

“秦先生这话简直是惊天动地。”

“我们一定要帮助清浅那丫头,让她能够名正言顺的去秦先生的学堂上学,打破那千年流传下来的破规矩。”

“怎么,你们想造反?”

…………

次日。

应天府,奉天殿中。

朱元璋穿着一身华贵,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龙袍出现在大殿之上。霸气侧漏,龙威赫赫。群臣三呼万岁一起朝拜之后,分两班站立。

“众位爱卿,你们看咱写的字怎么样?”朱元璋拿起一张写有‘爱国商人’四个大字的字幅,摊开来展示给群臣观摩。

“陛下的字龙飞凤舞,颇具帝王之风。”李善长率先说道。

“陛下的字既像是颜体又像是柳体,已经深得颜柳神韵。”胡惟庸道。

“好字,好字。”群臣纷纷称赞。同时也猜出来了,这幅字必定是皇帝将要恩赏给某位商贾的。商贾得到之后可以装裱起来做成牌匾挂上,有了这个金字招牌商铺必定会生意兴隆,并且这莫大的荣耀还可以流传后世,让他的商铺成为百年老店。

只是不知道赏给哪位商贾的,那人真是行大运了!

“伯温,你觉得呢?”朱元璋并不打算放过刘伯温,直接点了他的名让他点评。

“颜真卿柳宗元乃唐朝书法大家,他们写的字万古流芳。”刘伯温道,“陛下的字在用笔上颇具二人风格,其中的帝王之气,颜柳二人万万比不上,他们毕竟只是臣子。”

他的话说的极有技巧,既没有违心承认朱元璋的书法比颜真卿柳宗元高明,又暗中吹捧了一下朱元璋,避免了为自己招灾惹祸。

“行了,行了,你们就不用再咱的拍马屁了。”朱元璋道,“咱知道你们这些读书人,一个个都很清高,说这些违心的话你们会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

“臣不敢!”文官们闻言纷纷说道。

“不过,咱的字虽然比不上颜真卿柳宗元等书法大家。”朱元璋故意停顿了一下道,“但咱写的字,却比他们所有人写的字都要值钱!”

第三十七章 朱元璋给大臣们的催命符

朱元璋拿起其中最大的一张‘爱国商人’道:“这一副字,价值五千万两白银。”又指了指旁边的一堆:“其余小一点的字幅,每张价值五百万两白银。”

大的值五千万两小的五百万两?卖给谁啊?现在整个大明都很穷!群臣闻言心中悄悄嘀咕起来,并在朝堂上交头接耳小声议论。

“咱要把这些字卖给你们!”还没等群臣回过神来,朱元璋又说出了一句惊天动地的话,“价值五千万两这副你们是买不起的了,小的你们先一人拿一副回去,半个月后都给咱上交五百万两白银充实国库,逾期不交或者交不齐者,斩!”

群臣闻言,一齐呆住,半晌说不出话来。

“陛下就饶了微臣吧!”一位大臣被吓得立即跪倒,战战兢兢的道,“臣哪里拿得出五百万两银子?陛下的御笔臣不敢买,也买不起。”

“陛下,臣一向为官清廉,五百万两银子,臣是万万拿不出来的!”又一位大臣下跪禀奏。

其余的大臣见状也跟着跪下,连连磕头求饶。朱皇帝喜怒不形于色,很多时候群臣摸不准他的心思,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触碰到了他的逆鳞。

而且杀伐极其果断,说要杀谁那人的人头就会马上落地。

再不求饶,恐怕半个月后小命就没了。

李善长汗水涔涔而下,也跟着群臣跪下:“陛下,老臣家里也没那么多银子,买不起陛下的御笔。”暗自猜测朱皇帝这是想借卖字的由头惩治贪腐,不过这计谋好像太拙劣了点,不像是朱皇帝的作风。朱皇帝虽然读书不多,但手段却是非常厉害。

刘伯温上前禀奏:“禀陛下,这半年来,臣家里都快吃不起饭了,还要靠卖字画才能勉强维持生计。老家青田虽然还有点祖业,但也万万凑不够五百万两。还请陛下收回成命,不要卖给臣了。”

“五百万两是个天文数字,就算臣回去砸锅卖铁也凑不够。”另外一大臣道。

朝堂上真正有能力的大臣不多,倒是胡惟庸,杨宪等人是名副其实的能吏、干吏。

胡惟庸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水,冷静下来:陛下字幅上写的是爱国商人,而不是治国能臣为官清廉,是嘉奖商人的而不是嘉奖大臣的。

很显然,皇帝此举必有深意,不如先看看情况再说。

而杨宪也是一言不发,静观其变。

朱元璋这么做的确有他的深意,他是想借机考察一下群臣。看群臣在听到旨意之后的不同反应,谁是能臣谁是庸才一目了然。

“大胆!”朱元璋神情一冷,“难道你们想要抗旨不成!?”

“微臣不敢!”群臣瑟瑟发抖。

“标儿,把咱的字发给他们。”朱元璋向旁边站着的太子说道。

“儿臣领旨。”朱标从太监手中拿过字幅,走到朝堂上一一发放给文武大臣。群臣一个个用颤抖的双手接过朱元璋的字幅,有的差点接不稳掉到地上。

这幅朱皇帝的御赐亲笔,在他们看来简直就是个烫手的山芋,或者说是催命符。

太子朱标在发的时候,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发,而是有选择性的。只给了一些官职比较高的重臣,接到的大臣战战兢兢,没有接到的暗自庆幸。

“众位爱卿,你们家里都很穷买不起咱的字是吧?”等群臣都接到手之后,朱元璋这才道,“要是你们自己买不起的话,可以转手卖给买得起的人。咱这次给你们个恩典,转手卖给别人的咱一律不治罪。总之只要你们利用咱的字能弄到五百万两银子,就算是完成任务了。”

可以转手卖给别人?群臣闻言眼睛一亮,似乎从中看到了一线生机。

不过马上神情又黯淡下来,大明初建整个国家都很穷,哪有人拿得出五百万两来买一幅字?皇帝最后一句话看似给了大家生机,然而却是水中月镜中花。

“另外,如果你们觉得应天府没人买得起,想要拿着咱的字到其他行省去卖的,咱可以封你们做钦差大臣,时间上也可以延缓。”朱元璋又道。

到其他行省去卖?

群臣心中又是一动。

“禀陛下,应天府是我大明京师,最为富庶之地,应天府都没人能买得起,恐怕地方上就更没人了。”说话的是著名大儒,太子太傅宋濂。

宋濂因为年龄太大,因此朱元璋并没有让朱标把字幅给他。相比于其他得到字幅的大臣,他是一身轻松,站着说话不腰疼。

而且基于文人风骨,他并没有选择独善其身,而是站出来为群臣说话。

“宋濂?”朱元璋神情一冷,“你没有去过地方,又怎知地方上就没人能买得起呢?真是胡言乱语!从现在开始太子就不用你再教了,去翰林院当个侍讲学士吧。”

宋濂一下瘫软在地。

群臣见了,更是吓得不敢言语,堂堂大儒宋濂就是因为一句话得罪了朱皇帝,就当不成太子师了?于是整个朝堂上鸦雀无声。

“看你们一个个这副如丧考妣的样子,哪里像个能扛起国家重任的朝廷重臣,这点小事就把你们难住了?”看到群臣的反应,朱元璋道,“咱让你们卖的只是五百万两银子的字,而咱自己要卖的却是那张价值五千万两的。与之相比咱的任务比你们困难十倍。”

“咱都能做到,你们为何就做不到?”

皇帝要亲自卖那张价值五千万两银子的?做梦去吧!群臣心中暗暗想道,不过却没有一个,敢表露出来。

“如果咱能在五天之内,把最大的那幅卖出去,你们又怎么说?”朱元璋道。

群臣不敢接话。

“行了,退朝!”朱元璋对群臣很失望,冷冷道,“都把咱的字拿回去好好收着,如果谁要是弄丢了,可别怪咱到时候不讲情面。”

说完,和太子朱标离开了奉天殿。

首节 上一节 16/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