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 第6节

朱元璋把秦宇的那套理论,完全照搬了过来。

人群一个个面面相觑,不敢轻易接话,他们都失去了发表意见的勇气。而且朱皇帝的这个观点,完全颠覆了他们以往的认知,超出了他们的知识范畴。

“伯温,你来说说,咱说的有没有道理。”朱元璋道。

“启禀陛下,此前臣还没有留意到这个细节。”刘伯温道,“但现在经陛下一提醒,发现果然如此。历史上发生的天灾,竟然真的是三百年左右一次。”

居然真是这样?

群臣听了一个个你望望我我望望你,纷纷小声议论起来。

刘伯温,宋濂,吕昶等人都是当世大儒,他们对历史上的大事件了如指掌,甚至连每件大事发生的具体时间,都能准确说出。

既然刘伯温说是这样,那就一定是史实了。

“由此看来历代发生天灾,还真是气候原因,而非上天警示。”李善长立刻见风使舵,转而支持皇帝,“若非陛下指点,臣等还被蒙在鼓里。臣等,汗颜啦。”

“陛下刚才的点拨真是让臣茅塞顿开,臣惭愧不已,让臣觉得以前的几十年的圣贤书都白读了。”胡惟庸道。

“茅塞顿开!”

“拨开云雾见青天!”

群臣也纷纷附和,生怕自己的声音小了朱元璋听不见。

“而且陛下驳斥的也很好,上天有好生之德,如果上天真要因为昏君失德而发出警示,也不会祸及无辜百姓。”吕昶道,“另外陛下用气候做解释,也符合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圣训。”

“陛下提出了这个历代帝王都未曾提出的观点,天灾乃气候更替所致而非上天警示,不但合情,合理,符合圣人之古训,更符合天道人伦,真乃千古第一明君也!”刘伯温道,“依臣看来,就算是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都不如陛下这般英明。”

“陛下目光如炬,对历史的见解如此独到,如果司马迁司马光知道了,恐怕都会自叹不如。”吕昶道,“老臣佩服不已。”

“陛下真乃千古未见的明君,圣君!”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听到文官们个个都在拍朱元璋的马屁,武将们也不甘落后。当下一起轰然跪倒,山呼万岁,借此表达自己对皇帝的崇拜。

见群臣如此敬佩自己,朱元璋好像飘到云端一样舒服。尤其是像刘伯温李善长吕昶等大儒都对自己真心拜服,更是他从来没有过的体验。

“请问陛下,天灾乃气候更替所致这个规律,陛下是怎么看出来的?”这时候,刘伯温打断了众人的话,道,“莫非真的是因为陛下乃真龙天子,本就有不同于凡人的眼光?”

“什么真龙天子?都是欺人之谈!咱也不语怪力乱神,咱和你们一样都是肉眼凡胎。”朱元璋道,“咱之所以能看出这点来,是因为昨日夜读史书通宵达旦,突然脑子里灵光一闪,然后就总结出来了。”

朱元璋直接把秦宇的功劳,全部揽在了自己头上。

“陛下日理万机,居然还通宵达旦的读史书,真是让臣等惭愧。”刘伯温道。

“不过,就算我等和陛下一样勤奋,通宵读史书,恐怕也没有陛下如此独到的眼光。”李善长道,“历代勤奋读书的人多了,如果勤奋有用的话他们早就提出来了。”

“李相说的不错,无论是读书还是治学,都要靠一个‘悟’字。”宋濂点点头道,“悟性不足,就算读书再勤奋也没有用。”

“对对对!”其余的大臣听了,纷纷表示赞同,“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陛下不是凡人。”

朱元璋听了,感觉更加爽了,乐呵呵的道,“行了,今天的朝会就到此为止,退朝!”转身走向后院,而群臣也纷纷退出大殿。

今日的朝会,朱元璋并未和群臣提及秦宇给他说的王朝灭亡的第二个原因,朝廷权力被削弱世家门阀夺权。因为在场很多大臣,本身就是世家门阀的代表。

和他们商议,无异于与虎谋皮。

所以这种事情,只能他这个当皇帝的一个人做到心中有数。

如何解决世家门阀,属于帝王之术。

而且他昨天因为有重要的事情要办,并没有详细询问秦宇该如何解决世家门阀问题。所以就算现在提出来,在场的文武大臣,也没人能给他提出有用的建议。

这群儒生是什么水平,他已经看的清清楚楚。

第十二章 咱觉得他傲的有道理

奉天殿外,青石阶走廊上。穿大红朝服的文武大臣散朝之后,一边回府一边小声交流着彼此对今天朝会的看法,两旁卫士如标枪站立。

“伯温。”李善长破天荒的叫住了刘伯温,似乎有什么话想对他说。二人虽是政敌但也是多年老友,有分歧也有友情。

“李相!”刘伯温回过头来,向其拱手一礼停下脚步。

“伯温啦,陛下今天提出来的气候更替的观点,真是振聋发聩让人如梦初醒。”李善长道,“此观点历史上从未有人提出过,陛下今天恐怕要颠覆历史了。”

“此观点,合情,合理,上合天道,下合圣人之训。”刘伯温道,“照理说历代圣贤应该有人能看出来的,但偏偏就是没人有此眼光。”

“由此可见,陛下真乃千古第一人也!”李善长道。

“陛下本就是真龙天子,伯温对陛下也是打心底崇敬,佩服。而并非像传言那样,刘伯温自命清高暗地里对陛下有不敬之心。”刘伯温道,“而且从今日朝会就可看出,伯温对陛下的崇敬有理有据。我等读了几十年圣贤书,不及陛下一个晚上的顿悟。”

“我们都是凡夫俗子,又怎敢对陛下有不敬之心?”李善长淡淡的道,“今天在朝会上,群臣都对陛下阿谀奉承不已,虽然有谄媚的嫌疑,但也有一大半出自真心。”

“陛下本来就是千古罕见的帝王。”刘伯温道,“眼光和谋略都属一流,否则又怎能做到平民起家驱除逆元,开创我大明万里江山?”

“这次算你说对了。”李善长道。

……

御书房,朱元璋正站在御案后练字。

一道人影鬼魅般闪了进来。

“他们都说了些什么话?”朱元璋吹了吹毛笔上的墨汁,头也没抬问道。

“散朝之后,大多数文臣武将都是独自回家。”来人道,“只有刘伯温和李善长,在西直桥上谈论了几句,其中李相说……”

来人像是复读机一样,把二人的谈话,一字不漏的告诉了朱元璋。

“知道了,你下去吧。”

那人又鬼魅般的消失。

“没想到这次李善长刘伯温都对咱真心佩服,真是难得啊!”对于二人的表现,朱元璋非常满意。他是放牛娃出生读书很少,在那些大儒面前,总有种难以抹去自卑。

觉得他们太清高了,孤芳自赏,虽然嘴上不敢说,但内心实际上有点瞧不起自己。

但这次不一样了,他提出的气候更替这个观点空前绝后,已经让这二人打心底敬佩了。不但此二人佩服,就连其他文官都如此。

“虽然这个观点不是咱自己提出来的,但能让你们打心底佩服,咱的目的就已算达到了。”

同时心中更加认定秦宇是个大才,只是一个气候更替理论,就把刘伯温等大儒给彻底降服。

“朝堂上的那些读书人,好像有些不中用啊!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秦先生和他们比起来,简直就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朱元璋心中想道。

这次,可真不是咱喜新厌旧。

“吱呀”一声。

就在这时候,门被推开了。

马皇后走了进来,一进门就笑呵呵的道,“重八,你今天在朝会上,可谓是出尽了风头啊!”朱元璋和马皇后二人的感情不同于其他任何朝代的皇帝皇后,因此马皇后进来根本不需要行什么大礼,更不需要事先通报,就像普通夫妻一样随意。

“看到那些平时自命清高的读书人,一个个都低下了他们高傲的头颅忠心佩服咱,咱就打心底里觉得舒服,就像吃了人参果一样浑身舒坦。”朱元璋道,“以前他们都是因为畏惧咱表面上佩服,但这次他们是真心的佩服,而且还不得不佩服。”

“看把你能的。”马皇后笑道。

“不过话又说回来,他们今天在朝会上说的都是些老掉牙的东西,没有任何新意。他们的确是老朽了,完全没法和一些有才学的年轻人相比,这就叫长江后浪推前浪。”

“可据我所知,你昨天晚上并没有通宵苦读史书。”马皇后道,“天灾乃气候更替所致这个观点,恐怕是那人告诉你的吧。”

“什么事都瞒不过你,的确是秦先生告诉我的,呵呵。”朱元璋承认的很爽快。

“不得不说,天灾乃气候更替所致这个观点,的确是几千年来头一遭被提出。”马皇后沉吟道,“它完全说得上是空前绝后,今天的朝会也必将载入史册。”

“重八,教你的那人的确算得上是天下奇才,有很了不起的学问。”

“就连你都这么觉得了?他的学问当然很了不起。”朱元璋道,“而且气候更替还只是他昨天给咱说的诸多学问中的一个小小的学问而已,还有另外一些学问比这个更加震撼。”

“不过他的其他学问属于帝王之术,涉及国家大事,咱不能轻易透露给你。”

“此人能够提出气候更替就已经算是空前绝后了,居然还有更厉害的学问!?”马皇后震惊,心中想见秦宇的念头更加强烈了。

“是啊。怎么说呢,在咱看来,他的学问甚至超过了历史上所有大贤。”

“超过所有大贤?”马皇后有些不信,“难道他还比得上管仲乐毅,张良,诸葛亮?诸葛亮当年未出茅庐,就定下了天下三分,以一己之力匡扶汉室……”

“在我看来,他比诸葛亮还要强。”朱元璋道,“诸葛亮未出茅庐只是定下天下三分而已,而他却是慧眼看透几千年历史。而且他还说了,如果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的皇帝请他出山辅佐,他都能延续王朝的命脉,让其不至于三百年就灭亡。”

“他也不知道谦虚。”马皇后道。

“这也是酸腐文人惯有的臭毛病。”朱元璋道,“谦虚的时候谦虚的跟什么似的,一旦傲起来又傲上天了,不过咱觉得他傲的有道理。”

“你觉得他比诸葛丞相强,诸葛丞相能夜观天象,能测算出未来三天有大雾,他行吗?”马皇后道。

第十三章 大才就像明珠

“测算未来三天的天气算什么?”朱元璋想起了秦宇说的气象物理学,“他的气象物理学能预测出洪涝,旱灾发生的年限,岂不比只预测三天强很多?预测未来三天有大雾只能借个箭,而预测出未来的洪涝旱灾,不知能挽救多少百姓的性命。”

“什么是气象物理学?”马皇后没听懂,这是一个新名词。

“这个咱也不懂。”朱元璋道,“那人的学问实在是太深奥了,又岂是咱只听了他一席谈话就能弄明白的?”说到这里不由得想起秦宇给他说的小到粒子大到宇宙,基本规律,还有基于分子变化。这些名词他不但从未听过,甚至连理解起来都困难。

“如果那人真和你说的那么厉害,那可真是上天赐给大明的福气了。”马皇后感叹道,“重八,这样的大才,你一定要给大明留住啊!”

“打天下靠的是能征战四方战无不胜将军,比如说徐达常遇春蓝玉他们,而守天下就要靠那些能治国齐家统筹国家全局的读书人。”

“这个咱当然知道,咱一向都是很礼贤下士的。”

“咱觉得那人就是仙人下界,专门来帮助咱中兴大明。”朱元璋道,“否则也不会年纪轻轻,就有如此旷古绝今的学问,碾压刘伯温李善长等当世大儒。”

“治国齐家安天下,刘伯温李善长他们几个实行起来好像有些力不从心,能力不足。大明建国都整整五年全国各地依旧是民生凋敝,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有的地方甚至还有易子而食的人间惨剧。好像元庭灭亡大明开国,他们的生活没有任何改善。”

“百姓,真的太苦了。”马皇后感叹。

“大明百废待兴,亟待解决的问题太多了。咱是农民出身知道百姓的生活有多艰难,如果咱当了皇帝都不能让百姓吃饱穿暖,那么咱就不配当这个皇帝。”朱元璋眼眶红了,“刘伯温等人能力不足只会舞文弄墨附庸风雅,在安天下的大事上他们靠不住。”

“看来想让我大明强盛起来百姓丰衣足食,就只能靠秦先生这种绝世人才了。”

“大明,急需要他出山相助。”

“不过此人有个怪癖,那就是不喜欢繁华的大城市,只想留在偏远山区教书。由此咱想,他是绝对不会到朝堂上来当官的,不会留在咱身边全力辅佐咱中兴大明。”

“以后咱有什么事情,咱还得跑到山区去向他请教。”

“这不是很正常吗,古往今来的大才,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性格,喜欢山水田园,不喜欢世俗中的尔虞我诈。”马皇后道。

“什么喜欢山水田园?清高而已!”朱元璋不满的道。

“你说他想教书,那不就是当私塾先生吗?”马皇后转变了话题。

“是啊他喜欢当个私塾先生,咱也拿他没办法。”朱元璋道,“而且他还说了,他要把他的那些学问,全部传授给村里的孩子们。”

“他要把他那些旷古绝今的学问,都传授给山里的农家孩子?听起来有种暴殄天物的感觉”马皇后沉吟道,突然眼睛一亮,“要不咱们把标儿他们都送过去学学他那些了不得的学问?他自己不愿意出山安天下,让他教出来的皇子安天下也是一样。”

“此事还得详加斟酌。”朱元璋道,“毕竟现在大学士宋濂是太子太傅,他教的也不错。标儿是储君,他的教育问题必须谨慎。而朱棣他们也是咱的皇子,咱也要对他们负责,不能随便为他们换老师。储君的治国能力固然重要,仁德的品行也不容轻视。”

宋濂是儒学大家,教的都是仁义道德那一套。

“另外,那人的学问,还需要进一步证实。”朱元璋道。

“怎么证实?”马皇后问道。

“陆家村处在大山之中,群山环抱几乎与世隔绝,百姓极其贫穷落后。历朝历代能力再强的地方官吏,都没法改变其贫穷面貌。”朱元璋道,“如果他有能力让陆家村的村民们能够吃饱穿暖,那就证明他是有真本事的,证明他的学问并非纸上谈兵。”

“好主意!”马皇后道,“不过你没给他任何官职任何权势,你让他怎么去改变一个村子?”

“一位大才即使没有任何权势官职,也能轻易改变他周围的环境。”朱元璋道,“大才就像是一颗明珠,能让周围的泥土都为之发出耀眼的光芒。”

首节 上一节 6/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