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朱元璋好大儿 第92节

可是朱涛的话深入浅出,用最简单的话语讲出了最为深邃的道理。

就为此一点,他也对那些酸腐儒生们嗤之以鼻。

他看了一眼宋濂,笑呵呵的说道。

“宋先生,咱还要请您帮个忙,把这几句话用您的墨宝书法写下来,回头咱要制个牌匾,留个家训。”

宋濂的心中也是颇有感慨,所谓大道至简,却乎如此,朱涛短短几句话,便道尽人间至理。

这样的一个未及冠的少年,造诣竟然到了如此地步,实在无法用言语再去形容。

而那位连中六元的天才,礼部尚书黄观,也满是佩服的看着朱涛。

在他的心中甚至已经有了一个判断,别看这个少年还只有不到二十岁,但是其儒学造诣早就到达了开宗立派的程度。

本来还以为朱涛是在闹情绪,没想到这几句话一出,力压全场,朱元璋是颇为欣慰的。

毕竟朱涛是他最为看重的义子,能够寥寥数语之间,说的这些大儒和当朝重臣们全都集体失声,自然是让自己挣足了面子。

朱涛却不知道在场众人都是怎么想的,站起来伸了个眼懒腰,打了个哈欠,这才说道。

“各位,实在是不好意思,我还是有点困,你们还有别的事不?如果没有其他问题,我要去补个觉了。”

本来是今天主角的孔希学,在那里呆愣半晌,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朱涛已经几乎把他所有退路全都堵死了,并且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理论,让他根本无所适从。

以孔希学的水平,也只能对着二十四孝图那样的启蒙读物去品评点拨,让他去理解朱涛的思维,的确难为他了。

水平不同,实在是无法强融,他张了张嘴,却没有说出什么来。

这时,朱元璋却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对朱涛说道。

“涛儿,你怎么天天就是睡不够,这里这么多人呢,你总不能把人家全都甩开,这也不是待客之道吧。”

听了老爹这样说,朱涛有些无奈了,只得敷衍的对孔希学说。

“孔先生到底还有什么问题吗?如果有的话就快点说说,完了我还有别的事儿呢,我可没有太多的时间跟您在这耗着。”

孔希学很是无奈,此时的他精神多少有点颓废,经过了这么一场论辩,孔府的面子几乎早就给丢干净了。

自己早先做出的那些计划,却更像是一个笑话了,他只得无奈说道。

“没有了,多谢少东家指点…”

他感觉在朱涛的面前,自己已经没有任何的还手之力了,换句话说,他已经彻底的完败。

朱元璋看到孔希学这个样子,不由一笑,然后对着在场的那些六部九卿们问道。

“老孔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你们诸位呢,还有什么要问的,趁着咱涛儿在,可以随便发问。”

这些大臣们也都不是傻子,他们都心里有数,没有任何一个人说话。

孔希学虽然只是个半桶子水平,毕竟是衍圣公,也被朱涛驳的是面红耳赤,不敢说话,现在上去找朱涛继续论辩,岂不是自取其辱。

而且朱涛自己也非常纳闷,怎么回事,莫非老爹手下这帮伙计们都对儒学还有点研究?

洪武十四年,年岁大点的人,对元朝末年的战乱之苦还颇有余悸,不是文盲就不错了,哪有那么多的读书人来给商人做伙计。

回到宫中之后,朱元璋把六部九卿和三位阁臣全都集中在了内阁值房,然后笑呵呵的对他们说。

“怎么样,咱涛儿到底是个什么水平,你们应该很清楚了吧?”

六部九卿众位大臣以及列席参会的衍圣公爷俩,已经彻底了解了朱涛的本事,他们自然无有不服。

朱元璋便笑着对宋濂说。

“宋先生,那就烦劳你一下了,把今天论辩的具体事宜写成一篇文章,然后分发出去,让四品以上官员知道今天的事情。”

不管怎么说,宋濂是愿意做这件事情的,并非是他想以此事作为进身之阶,而是朱涛的才华已经彻底让他折服了。

除此之外,宋濂还特意加上了一句。

“臣有个建议,不只是让在京四品以上官员知道今天之事,还要把这篇文章刊印成册分发给六部九卿各自的门生弟子。”

这时候,孔希学的脸色早已经成了茄子色,在官员里边丢人也就算了,竟然还丢到那各地的学子之中去了。

这个宋老头真是没事找事,不过作为一个手里没权的吉祥物,他是真不敢和作为阁臣的宋濂顶着说。

没想到的是,宋濂的话竟然还没完,他又是对朱元璋行了一礼,继续补充说。

“为了给少东家扬名,今天的事情,臣还建议,把衍圣公的表情写得具体一些,要让天下士子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感受。”

这话一出,不仅孔希学内心腹诽,就是在旁的那些大臣们,也都觉得这个宋老头怎么如此蔫坏。

旁边的孔希学,本来脸色已经成了茄子样,现在都快成了熟茄子了。

不过他现在心里也非常明白,自己完全就是一个被摆弄的工具人,如果不想配合的话,后果的确很严重。

自己虽说是个衍圣公,面对着这些六部九卿和内阁大臣,就只剩下了巴结的份,毕竟人家手里有实权,自己却什么都没有,只是个摆设。

大家都没什么意见,孔希学本人自然也不能再说什么,只有心中默默流泪。

他忽然也福至心灵,和朱元璋说了一句。

“等臣回到山东以后,也会和大家传播此事,为少东家好好的扬名。”

朱元璋看到孔希学这样表态,忽然又想到了一层,便吩咐说。

“咱倒是还有个想法,你回去以后,把这件事顺便写进你们孔氏的家谱之中,日后也好流传青史。”

听完这话,本来心中默默流泪的孔希学,已经把朱元璋的十八辈祖宗挨个问候了一遍。

可是心里这么想着,嘴上却说。

“陛下圣明烛照,想得的确周到,微臣回去之后即刻照办。”

说这话的时候,孔希学的心中几乎都是在流血的,这已经把衍圣公的体面彻底扔到姥姥家里去了。

散朝以后,孔希学找了个酒馆,大醉了一场,孔鉴在旁边陪着也是喝不下去,却也知道无法安慰什么。

与此同时,方孝孺在看一篇文章,看的不由得大皱眉头。

正是关于朱涛和孔希学论辩的那篇文章,宋濂回去之后,马上一挥而就,然后把方孝孺叫到自己府中。

一篇几千字的文章,方孝孺似乎陷入了沉思之中,宋濂笑着问道。

“希直,你觉得如何?”

方孝孺整整看了两刻钟的时间,在宋濂的问话中,他才抬起头来,脸色有些复杂。

“看来朱涛真的是大贤,我确实比之相差太远,可以说是望尘莫及,弟子甚至认为,朱涛的那套理论体系已经相当完整,甚至完全可以做到在儒学之上开宗立派。”

话锋一转,方孝孺又继续说道。

“不过他的性子太过于懒散,好像做什么事都懒得去做,而且他对儒学虽然造诣颇深,却不肯在上面耗费时间,那就是儒学憾事了。”

这番评价是颇为中肯的,朱涛的学问已经突破了程朱理学的局限性,又有朱元璋在其中支持,以后必然不可限量。

就是因为他太过于懒散,方孝孺倒是觉得,如果他一直这样懒下去,自己努力一把,或许还有追上的可能。

见到方孝孺这个样子,宋濂连忙安慰说。

“你能这么想我就非常的高兴了,不过你也不必太灰心,这段时间你的文章我都看过了,进步很大,朱涛不是一般人,你不要和他相比。”

没想到,方孝孺却淡然地回答说。

“先生不必安慰我,其实我不会被打击到的,因为我早就已经习惯了。”

说完这话,他却不由得一番苦笑,谁让人家是天纵英才,自己有点儿天赋,可是比着朱涛确实差得太远了。

宋濂想了想,这才对方孝孺说。

“你能这么想,为师真是很高兴,也不枉我一番苦心栽培你,今天叫你来,还是有另外一件事情让你做,你把这一篇文章重新润色一遍,加上赞语发给你的朋友们,让他们也替朱涛扬名。”

方孝孺却忽然愣住,半晌才对宋濂说。

“老师,这样做是不是不太合适,像是我们正在拍朱涛的马屁,咱们在士林之中还多少是有些名声的,这样做就太过了吧。”

其实更深的话,方孝孺并没有说出来,因为宋濂一直是一个非常刚正的老夫子,怎么会主动的做这种事,有些阿谀奉承之嫌。

听到这里,宋廉不由得摇头苦笑,对方孝孺说道。

“为师本来打算和陛下说说,让你再次入朝,现在看来,你还得继续磨练一下,这事以后再说吧。”

方孝孺直接懵逼了,他有些不解的问道。

“这是为何?请先生为我开解。”

宋濂却语重心长地说道。

“你读了那许多的书,却忘了基本的道理,咱们这样做并非是拍马屁,给他扬名有何不好,你不是说他已经有了开宗立派的本领,却非常懒散,那咱们就帮他一把,就算是为天下读书人做贡献。”

方孝孺这才明白宋濂的良苦用心,有些惭愧地回答说。

“恩师说的对,学生没有想到这些,学生这就照老师说的去办。”

听到这里,宋濂有些欣慰,然后才继续说道。

“不过,我的确是想凭借此事和朱涛交好,你不用有什么诧异,如此有才能之人,又是皇上的义子,日后必然青云之上,你和他交好,还愁日后没有什么作为吗?”

方孝儒的心中有些别扭,老师这样的话说的虽是实际,却仍然摆脱不了溜须之嫌,少了一些文人风骨。

但是最为实际的情况是,虽然陛下对自己有些成见,可是自己如今跟着朱涛这位少东家,只需一句话,便可让自己重归朝堂,甚至加官进爵。

换句话说,朱涛喜欢谁,谁就能青云直上,而他厌恶谁,谁便是永无出头之日了。

宋濂转身出去,给了方孝儒一个安静的发挥空间,现在整个大明都攒足了劲头替朱涛扬名,自己师生俩自然不能示弱。

就在方孝儒奋笔直书之余,他忽然嘀咕了一句。

“老师这样的做法,实在有些既当又立呀…”

但是他知道自己这个想法十分的多余,而且会比较危险,因此便掐了自己大腿一下,又继续奋笔疾书起来。

几乎在与此同时,刘伯温也在写这次赞颂朱涛的文章,而其长子刘琏在旁边伺候。

刘琏是刘伯温的长子,他一直以来都淡泊自守,曾被授予四品工部营造司郎中,后称病辞官。

一直以来,父亲刘伯温都是他心中的榜样和标杆,从未想过,自己的老爹也会写这种马屁文章。

纠结半天之后,刘琏才终于开口说。

“父亲一向淡薄,当时陛下想封您公爵,您却自愿降级,成为一个年禄仅有二百四十石的伯爵,与李善长功劳相等,俸禄赏赐却相差十倍有余,朝野为之不公,可如今为何却要写这等颂扬文章给一个后生晚辈,莫非仅因为他是陛下的义子吗?”

说完这话,刘琏长舒了一口气,他觉得作为一个儿子,如此质问自己的父亲,便是不孝,可是他又不得不问。

刘伯温倒是并未介意,只淡淡笑道。

“陛下虽然雄才大略,但是性格使然,一直刚愎雄猜,是因为太子仁厚谦和,在大臣之中颇有威信,这才让朝局得以稳定。”

刘琏似懂非懂,他知道必然会有更多的解释,刘伯温继续说道。

“如果太子身遭不测,那么无论是徐达和蓝玉等人都是百战之将,而外朝则有燕王,晋王等人手握九边重兵,都是祸患之源,陛下与太子在位能够镇得住这些蛟龙猛虎,万一他们都不在了,这些人真的会让天下大乱的,到时候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其实刘琏已经听明白了,只不过,这些和写文章赞颂朱涛有什么关系。

所以,刘琏马上就问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您是说,如果万一太子走在了陛下前面,那陛下就会大杀功臣,可是这样的局面如何能够扭转呢?”

首节 上一节 92/2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