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棣家的神仙老四 第243节

  “全都要!”

  朱高煌淡定的摸了摸下巴,霸气开口道乃.

第二二五章 照搬制度

  “全都要?”

  自家这个老四,总是能语出惊人。

  朱棣坐回椅子,靠着椅背,有些好奇的看向朱高煌。

  “士农工商,本就是一种变相的鞭策制度。”

  “你说要提升匠人地位,世人皆为工匠,谁来做农,谁来做士?”

  朱高煌摇摇头,淡淡道:“老头,你的思想被传统观念束缚死了。”

  “士族享有如此大的权利,哪怕不排序,人们也会抢破头。”

  “谁来做士,这个问题压根不需要解决,只要统治阶级是士族,就永远会有人趋之若鹜。”

  朱棣点点头,这个道理,倒是没错。

  “至于农...”

  “粮食不够,是农民太少吗?。”

  “大多时候是土地不在农民手里,积极性不够而已。”

  “退一步来想,工匠增多,手工业繁荣,市场流通变快。”

  “农民变少,粮食价格上涨,农户地位自然会水涨船高,反而会过的更好。”

  朱棣眉头微皱,挥手打断了朱高煌的言论。

  “粮食价格上涨,农户地位水涨船高是没错,倘若发生饥荒怎么办?”

  朱高煌面色不变,回应道:“每逢朝代末尾,总是饥荒遍地民不聊生,大都是贪心不足的士族在搞鬼。”

  “我们要做的,是政府及时调控,而不是懒政分户籍一刀切。”

  “政...政府什么?”

  “政府调控。意思是官家要对市场负责,开仓放粮,稳定市价。”

  “倘若官家粮也不够呢?”

  “逼富人放粮。”

  “...”

  一问一答间,屋内出现“一三七”了短暂的沉默。

  “饥荒出现,固然有天灾之过,但归根结底,还是人祸。”

  “富老爷并不是没粮,只是不愿意放出来。”

  “穷人也并不是无田可种,无粮可买,也不过是交不起租子,买不起而已。”

  “农民再多,没有自己的土地,一切也都是徒劳。”

  朱高煌的话一针见血,直接指出了问题本质。

  朱棣和曌儿都陷入了沉思之中。

  “士族,往往才是社会最大的蛀虫。”

  “贯彻土地改革和商业改革,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此刻,朱高煌的所作所为仿佛都串联到了一起。

  土地改革,商业改革,北征新兵器互相结合。

  这一套组合拳下去,打的是无良的士族,富的是大明百姓,强的是大明帝国!

  “老四,你刚开始,就想好了这些吗....”

  朱棣久久无言,面色也有些宽慰。

  “我只想不想自己太累,天天要管这那的,要能靠制度解决问题,我早睡觉去了。”

  朱高煌翻了翻白眼,无情吐槽道。

  朱棣和曌儿面面相觑,眼神中满是震撼之色。

  这其中的任何一件,放到历史上都是划时代的改革。

  青史留名的举动,在朱高煌眼中,竟然...还有点嫌弃?

  “土地改革已初见成效,商业改革需要跟姬家合作,这一切看起来有条不紊,但...”

  不同于朱棣的兴奋,朱高煌的语气却有些忧虑。

  “但什么?殿下的计划天衣无缝,又有什么好担心的?”

  见朱棣皱眉,赛哈智很识时务的替他问出了这个问题。

  朱高煌不主动说,朱棣自然不好承认不懂,赛哈智还是有眼力见的。

  锦衣卫,说白了就是官家忠犬,这种苦活累活,还得是他这个锦衣卫指挥使来做。

  “士族贪图富贵,又怎会轻易交出权利。”

  “一个小小的土地改革,尚且需要血溅五步。”

  “只怕到时政令推广,中下层官员敷衍了事,计划无法彻底实施,反而徒生弊端。”

  朱高煌来自现代,这种官僚主义的表面工作,他早就见怪不怪了。

  更不要说古代的监察机制全靠人力,乱世自然腐败滋生。

  崇祯皇帝,不就是死在这些士族手里吗?

  哪怕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有杀不完的江南案。

  “哼,这些贪官污吏,真当我锦衣卫形同虚设?”

  朱棣还没说话,赛哈智率先一声冷哼。

  赛哈智也有小心思,燕王雄才大略,能在燕王面前表忠心,日后自然平步青云。

  “若真有阻碍政令者,官家不方便出手,我带锦衣卫杀了便是!”

  朱高煌看着面前信誓旦旦的赛哈智,倒是没出言反驳。

  士大夫之所以敢阴奉阳违,仰仗的无非是大明要靠士族治理。

  明朝后期的朋党之争,也大多如是。

  皇帝试图通过平衡各方势力来制约士族,玩的转那叫驱虎吞狼。

  玩不转,那就是自寻死路。

  东林党,魏忠贤,能有几个是省油的灯?

  “只怕贪官遍布朝野,锦衣卫的刀,也忙不过来啊。”

  久久没有说话的朱棣长叹一声,有些感慨道。

  “父亲三十年杀十五万贪官,土地改革政令颁布,依然收回良田无数。”

  “杀得完的是贪官,杀不完的是欲望。”

  朱高煌默默的看着陷入回忆的朱棣,出奇的没有出声打扰。

  朱棣一辈子见过无数大风大浪,对这些理解的也分外深透。

  贪官?能臣?

  一念之差罢了。

  士大夫身居高位,都会拉帮结派。

  满口正义的卫道士,也未必会真的两袖清风。

  天下之大,清廉之人的确有。

  但整个大明上下,数万官员,真能坚守本心的,又有几人。

  水至清则无鱼,官场,本就是一笔糊涂账。

  “曌儿,你可有什么好的想法?”

  朱棣扭过头,看着一旁的曌儿问道。

  看着是在问曌儿,实际上,还是把皮球踢给了朱高煌。

  哪怕朱棣自己清楚,历朝历代都解决不了的难题,这是传承数千年的文明都难以面对的千古悬案。

  这个神仙难救的问题,他的心中,仍抱有一丝期望。

  自家的老四,可比神仙强多了。

  “爷爷,以史为鉴,曌儿觉得,平衡各方势力,互相制约各党各派为上策。”

  朱棣和朱高煌都清楚问题丢给了谁,但曌儿还是规规矩矩的回道。

  她在燕王府跟名师学了不少东西,融合国运也对大明也有了一些冥冥的感应。

  曌儿说的,也正是历史上明朝会选的路子。

  后世宦官,东林党,浙、齐、楚、宣、昆地方党派,交替把持朝政。

  大明内乱,跟这些只懂理论,不会实操的大学士也脱不了干系。

  “曌儿说的有理...”

  曌儿的话,正合朱棣心思,开口赞许道。

  “饮鸩止渴而已。”

  朱高煌冷哼一声,丝毫没有半分喜色。

  “爹爹...”

  “哦?老四,那你说说你的看法。”

  曌儿委屈巴巴,朱棣也有些讶异。

  朱高煌全都要的改革措施,朱棣打心眼里完全赞同。

  他自己提出的隐患,朱棣也早就发现了。

  国穷士富,是很多朝代灭亡的根本。

  汉末群雄割据,唐末藩镇割据,甚至于多年后明末的风雨飘摇。

  背后都藏着土地兼并,国穷士富的历史渊源。

  华夏上下五千年,明君能臣无数,不是不想解决,是这个问题解决不了。

  “农户大多目关短浅,难求上进,自然不会屯粮待危。”

  “哪怕土地改革,连年饥荒,农户一样会把土地抵押跟富户换取口粮。”

首节 上一节 243/2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