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里的大明朝 第24节

  朱海军见到其他两人也都是一脸期待地看著,便马上回答道:“说穿了其实就很简单,就是热胀冷缩会对壶盖产生推力,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如果在一个坚固的圆形铁壳子里面烧水,它的盖子用一个活塞,就类似窑子里有的鼓风机一样,里面的水烧开之后,就会把活塞往外推……”

  听著朱海军说著这个,朱元璋等人都还听得懂,毕竟这种现象就存在,并不难理解。

  不过此时,他们没有人急著打断朱海军的话,说什么“就这”,或者“已经懂了”的话,而是都在认真地听著下文。

  只听朱海军在继续解说道:“……就是这么一个反复的过程,只是会利用杠杠原理把活塞一上一下的往复运动模式转化为我们需要的其他运动模式,比如说把这个力转化为车轮转动的模式,甚至可以转化为船在水中的推力,如此种种,这个烧水产生的力道,就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了。”

  “你们可能觉得这个烧水的力道不强,怎么会让车轮转得飞快,跑得飞快呢?”朱海军说到这里,倒是收了笑容,认真地说道,“这其实是一代代人改进的结果,人类用了几百年的时间,才改造出了非常有用的应用。不过我们既然能时空通讯,我给你们说的话,就可以省下很多中间摸索的过程,直接造出能实用的那些结果!”

  一听这话,朱标便又惊喜地说道:“那就是说,愚兄这个时代,也能有你那边那样开著飞快的车子了?”

  听到这话,朱海军遗憾地摇摇头说道:“那不可能,造那样的车子,你们那时代还做不到,因为材料的限制。不说别的,就只是橡胶,如今应该都还在南美洲,就是在海的另外一边,大明朝这里还没有。”

  说完之后,他停顿了下,想起什么,便又补充说道:“当然了,如果那个传送按钮可以用了,我能给你传送一辆车的话,倒是可以让你用用,那是没问题的。不过你那的道路不行,还不是水泥路,不够平整,没法跑得很快!”

  不同于朱标的一惊一乍,朱元璋的表情相对要平静很多。不过不管如何,多少总有些情绪变化,只是没朱标和马皇后那么强烈而已。

  此时的朱元璋,听著朱标的传话,他反而露出了深思的表情。

  他能听出来,大明朝在各方面确实落后很多!

  此时的他,心中有非常多的感慨:纵观古今,从秦汉到大明朝,不管是什么方面,经过上千年之多,虽然是有一些变化,但是他很清楚,这个变化并不大。

  可是,随后的几百年,他能听出来,变化真得是太大了!

  如果还按照以前的一套,只是参考以前的历史,如果没有朱海军的出现也就罢了,可朱海军出现了,要不好好用他,参考下后世,那就太亏了!

第58章 科技动力

  刑部尚书开济上奏所说的选拔人才依据,有经明行修,也有工习文辞,还有通晓书义,甚至把人品俊秀、练达治理和言有条理也都作为依据,而朱元璋已经批准了。

  按理来说,他在随后正式选拔人才用的科举内容上,应该也是以之前这些选拔人才的依据当科举内容的。

  但是,在原本的历史上,朱元璋最终还只是定四书五经,并且是以朱熹批注的版本作为科举内容来选拔人才。

  为什么会如此?

  因为朱元璋批准了刑部尚书的建议之后,选拔出来的人才,他依旧是不满意的。如此一来,也让他认为经明行修、工习文辞、通晓书义等等,都不是很实用。

  可如今,朱海军的这些话,却是证明除了四书五经之外的学问,其实是有大用的。之所以以前不知道,只是因为以前的人还不知道怎么去用那些学问!

  朱标的每次对话,都有给他写成奏章。在这些奏章里面,朱标甚至还会描述他看到的那些内容。因此,朱元璋通过那些奏章,对于未来那个年代的不少东西,也是有个印象的。

  这么一来,他就不可能去否认后世的学问,那是真正有用的学问!

  不过刚才朱元璋有在听,再次让他意识到,什么叫做术业有专攻!

  他是听出来了,从烧水开始的学问,到车能跑得飞快,其实并没有说得那么简单,而是涉及了很多学问。

  换句话说,要想达到后世那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就需要各方面各种各样专门的人才才行!

  这么一来,朱元璋原本定好选拔人才是以四书五经为主的方式,肯定就不合适了!

  想著这些,朱元璋便尝试著问朱海军道:“如果叔想改变如今这个……时代,发生更多好的变化,那该怎么选人为官好?”

  朱海军听了,想也不想,顺口就说道:“这还不简单,就是……”

  本来的话,他是想说你那个科举就不要考四书五经,考科学知识就好。但是,在刚说出口之后,他忽然就回过神来,顿时感觉有些不对,话就说不下去了。

  因为古代和现代的国情根本不一样,并且朱元璋所问,是怎么选人为官好,而不是怎么选拔人才。这其中,是有区别的。

  想了一会之后,朱海军便表情郑重地重新说道:“叔,我只是一个普通百姓,怎么选人做官好的话,要我来说,那肯定是一个能爱民如子,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来当官才是最好的。”

  “在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懂科学技术,不一定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懂科学技术,也未必不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因此,这个话题方面,其实会很大,我可能也说不好。”

  “至于改变时代,发生更多好的变化这边,我可以根据历史上的发展说下。”朱海军说到这里,看到朱标传话之后,朱元璋并没有反对,才继续说道,“这是科学技术驱动了时代的改变,从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比如说,纸张的出现,就改变了我们华夏以竹简来记录文字的历史;随后纸张技术的进步,不但纸张变得更便宜,而且纸张也更好用,又让读书人变得更多!”

  “而之所以会如此,归根结底还是这个科学技术的出现,是让人类有更大的收益,人类才有动力去不断学习、钻研和发展科学技术,再把科学技术学以致用,获得更大的收益!”

  “在这方面,按照历史的发展,有很多技术其实都是商人的贡献。这个商人,不只是倒卖东西的商人,而是能把科学技术转变为收益的商人。比如有商人去研究一种病,针对这种病独创了新的药方。他的目标不是去发明这种药,而是为了发明这种药之后去医治那个病从而赚到钱。”

  “或者我们再回头来说下倒卖的商人,对他们来说,成本会高在运输上。那怎么在运输上降低成本,肯定会是他们考虑的问题。所以高速官道,运载量更大的车、船都被发明了出来。”

  朱海军说到这里,语气诚恳地说道:“当然了,绝大部分倒卖的商人,是不可能去做这种事情的。但是只要有人去做了,并且做到了,那就如同纸张一样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活没什么技术含量,不管是什么人,教几下就会做了。但是有些活,是要如同师傅带徒弟一般做才行。而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带会的人还是太少,就慢慢变成了师傅带一群徒弟做,就是老师教学生这种模式。”

  “我们这个时代,九年制义务教育,就是保证了所有人都能读书识字,具备了各行各业的基础知识。等到上大学阶段,就开始分为不同行业的学问学习,然后等学完之后,大部分人就在各自的行业寻找工作,小部分人则继续深造。”

  “当官的,或许是管理专业的人才,但是也不尽然,还有不少是搞经济出身的,就是怎么让大家都变得有钱的学问。”

  朱海军一口气说了这么多,然后看著朱元璋,认真地说道:“这些大概就是历史发展的过程和我这个时代的现状。明朝这边,如果需要什么学问的话,我可以帮忙。”

  朱元璋一直是在认真听著,听到朱海军说到最后,他才认真地问道:“叔有两个不解。其一,你说了那么多,还是没有说清楚一点,就是怎么选拔出人才。这个人才,可以是你九年……义务教育的人才?”

  也亏了他看过朱标写出来的对话,因此虽然有些现代词汇对古人来说有点陌生或者拗口,但是他还是能说出来了。

  朱海军听到朱元璋的话,顿时有点不好意思,说了一大堆,其实没说中重点,他连忙补充说道:“当然是考试了,重要的考试,比如九年义务制教育结束后的中考,还有高中三年要入大学之前的高考,那就是全国统考,当然,有些省份特殊,就自己命题考试,最终按照排名选取人才。为了防止作弊……”

  感谢游侠NOVA的1500起点币打赏,感谢天书魂的打赏!

第59章 重农这个乌龙

  此时的他,大概明白了朱元璋关心的问题,因此说得很详细。

  在朱元璋再次对科举的思考中,也有关于公平的思考。他的解决方式,就是尽量减少主考官,或者说阅卷官的人为因素,因此发明出了八股文,必须严格按照八股格式进行命题作文。

  不得不说,大明朝的绝大部分年代,通过八股文评出来的进士,智商都是那个时代名列前茅的。由此可见,朱元璋发明的八股科举制度,其实也是能在尽量保证公平的基础上选拔到他要的人才。

  只是任何制度都有被针对,从而偏离制度初衷的时候。明朝中后期的不少读书人,就针对八股文开始应试考试,类似猜题什么的,专注格式,从而又暴露了八股文的内容僵化、形式刻板、语言晦涩、束缚思想和脱离实际等方面。

  朱海军说著说著,忽然想起什么,便补充说道:“对了,我们这里有一个叫做公务员考试,就是有点类似你们那时候当官的选拔考试。比如说缺少什么方面的公务员,就是当吏的,就根据这个当吏的需要什么能力安排全国范围内的考试,然后还有面试,最终按排名高低录取。”

  “大概来说,我这个时代的人才选拔就是这些了。”朱海军感觉说得差不多了,便看著朱元璋说道,“情况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了。”

  朱元璋听了,认真地点点头,不过并没有就第一个问题的回答说些什么,而是接著问起第二个问题道:“叔还有一个问题想问,就是你之前说叔重农抑商,但是其实重农也是假的,这一点,叔想不明白!”

  刚才朱海军又提及商人的作用时,就让他想起了之前朱海军说过的这话,反正一直没想明白为什么他重农是假的,所以就想问个明白。

  朱海军一听,顿时有点不好意思,连忙对朱元璋说道:“我之前说话有点没轻没重,之所以那么说,只是故作惊人之语而已。不过在农事方面,我觉得叔确实也没做好。”

  朱元璋早就知道有这个因素在内了,因为这种说话的方式,可不止朱海军一个人有的,有很多人说话,也都曾经在他面前用故作惊人之语这么个方式说过话的。

  此时,他只是微微一笑问道:“叔在什么地方没做好?”

  朱海军看出他心胸大度,并没有计较,便连忙回答道:“王朝不超过三百年的规律,有重要的一点是经过这么长时间之后,土地兼并会非常严重,让大部分普通百姓失去了他们的农田,还有农田的又要承当更多的田税,最终导致百姓都活不下去而世道大乱……”

  听著朱标同步传话,朱元璋微微点头。

  对于历史的总结,朱元璋已经做了很多,对朱海军的这个说法,他是赞同的。甚至都不用去总结历史,他自己就经历过世道大乱的时代。

  朱海军这边,还在继续说道:“……由此可见,如果保证普通百姓能吃饱饭,那世道就不会太乱。这么一来,其实就是保证普通百姓要有田能种粮,而不会被官绅豪强把田地给兼并了……”

  听到这里,朱元璋的脸上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不过没有说话。

  “不过封建王朝的土地是私有制,在此基础上,叔把田地又赏赐给了勋贵,还设了皇庄,又有官绅优免之策,导致土地兼并随著时间加剧……”

  朱标听到这话,忍不住停下传话,开口对朱海军说道:“贤弟,你说得这是什么?我父皇并没有设立皇庄啊,并且也禁止私自转让土地和买卖土地的。至于官绅优免,父皇规定的是,京官之家除税粮及里甲正役外,优免一应杂泛差役;外官按品递减。如此而已,并不涉及土地相关!”

  朱海军一听,顿时傻眼。

  等他回过神来时,朱标已经把刚才没有传达的话给朱元璋传达了,然后就见朱元璋并没有任何生气,反而微笑著问道:“那该是后面的皇帝搞出来的事情了?”

  朱海军听了,有点惭愧道:“可能是我搞错了,不是洪武朝的事情,但是明朝历史上是有的,并且这个官绅优免的口子越开越大,甚至有的皇帝看到危害想要加以限制却遭掌握权力的文官集团反对,根本就无法革新。所以等到了明末时候,刚好遇到了小冰河时期,就是天气变化很大,导致粮食绝收,南涝北旱了好些年,天下就都反了。”

  说到这里,他怕朱元璋不相信,便连忙又说道:“真得,这些事情在历史上是真得存在的。那个土木堡之变之后,文官就掌握了朝堂的权力,勋贵和武将没有一点发言权了。不过就算他们有发言权,这个官绅优免的权力,他们估计也不会反对。”

  朱元璋听了,又是微微一笑,当即亲切地说道:“叔知道了,伱把这些怪到叔头上,叔其实也理解,归根结底,还是叔开了一道口子,导致这个官绅优免的权力越来越大,导致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叔很明白,就那些当官的德行,肯定会做这样的事情,是叔有点疏忽了……”

  他越是这样说,朱海军反而越觉得不好意思了。

  朱元璋给农民都分了土地,定下了低的赋税,又规定不能买卖,真得是在尽他所能保证普通百姓的利益了。结果他之前还说朱元璋是目光短浅,根本不懂治国,压根没重视农事这样的话。

  在朱元璋说完之后,朱海军刚想回应时,时空通道能量耗尽,视频断开了。

  这一次,他同样没有立刻去剪辑视频,而是先查起明朝的史料,结果发现,皇庄还真不是朱元璋搞出来的,而是朱棣搞出来的。

  靖难之后,朱棣搞出了不少东西酬谢他的功臣,拉拢人心,其中就有改变朱元璋定下的屯田制和均田制为主的土地分配模式。

  看完了这些史料,朱海军忽然冒出一个念头,要不要给朱元璋和朱标告状,让朱棣难受难受?

第60章 要改得很多

  大明朝位面,朱标提醒朱元璋道:“父皇,这次的对话结束了!”

  他或许是怕他父皇对朱海军乱喷有意见,便想帮忙解释一二,就又对朱元璋说道:“父皇,都是史官记载历史不详细,所以海军贤弟有可能无法搞清楚具体的情况……”

  不等他说完,朱元璋就摇摇头说道:“爹并没有怪罪他的意思!这次的对话,收获也是很多的。”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似乎是想了一下之后才说道:“纸张的出现,确实改变了非常多的东西。这个烧水中的学问,也是有如此能耐,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不少。这些事情积累起来,确实能让以后的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按照海军的说词,似乎很多事情都是发生在外国,也就是从我明朝之时开始,所以他才说明朝之后开始落后世界。这关起门来过日子,还真是行不通的啊!”

  说到这里,他又有点感慨,看著朱标道:“就只是这个理解上的改变,和他的对话就非常值得了!”

  朱标听出他父皇不再是一头犟驴,比他想像中还更能接受后世的东西,这让他很是高兴,当即便拍马屁道:“父皇英明!”

  朱元璋直接无视了这个马屁,似乎是说给朱标听,又似乎是说给他自己听的,在那说道:“按照海军的说法,以后的官道等会变化很大,如今一天的路程,可能等到将来便是一个时辰的事情。如此一来,大明朝必然也会和更远的国家接触,是敌是友,敌强敌弱,也确实要搞清楚才行。锦衣卫的外派,看来确实是势在必行!”

  作为一个开创帝国的开国皇帝来说,对于卧榻之则是什么情况,绝对是非常关心的事情。

  要是以前的话,周边的这些国家中,朱元璋的判断,就只是逃到蒙元的残部对大明朝威胁最大;因此,他定下的国策,就是重点打击蒙元。至于周边的国家,都被他列为了不征之国,甚至还要求子孙遵守。

  可如今,朱元璋发现了在以后交通便捷之下大明朝会和更多的未知国家打交道,他就无法做到无视,先前被朱海军劝说锦衣卫要有刺探国外消息的事情,也从不重视变为重视起来了。

  似乎是提醒了自己这点之后,他又开口说道:“不说国内,要想以后赢得对他国的胜利,让大明朝始终保持强大的,科举之策也必须要改变。海军说得那套法子,确实是有可以借鉴的地方,但随之而来需要改变的地方就会有很多,困难重重啊!”

  有关人才这个道理,对朱元璋来说是最清楚不过的了。一如他当年从群雄争霸中脱颖而出,最终能创建大明朝,一统天下,靠得就是他求贤若渴,人才众多。

  如果说,按照他以前的治国思路,那他的目光只是在国内,或者是在大明朝周边的一亩三分地,他求得便是一个“稳”字。为此,任何能威胁到朱家皇权统治的因素,他都要去除。

  不管是贪官污吏的危害,还是功臣名将的嚣张跋扈,都是他要收拾的对象。甚至等到朱雄英和朱标相继比他先死之后,有些威望高,会活得比他长的功臣名将,也绝不允许他们活著了,以免重演魏晋之乱。

  如此种种,让朱元璋在别人看来,变得刻薄寡恩,让他的名声多少都留下了污点。哪怕他的这些杀戮对王朝的稳定有利,对普通百姓有利,可史书的记录和普通百姓无关,就是那些文官武将所写,最后能流传后世的,自然就不可能给他说好话了。

  有点搞笑的是,后世的普通百姓都会代入那些文官武将的这个阶层,喷朱元璋刻薄寡恩!殊不知,朱元璋至少在朱标死之前杀人,还真不是乱杀。

  大明朝的开国功臣,大都是草根出身,甚至是盗贼强寇出身,功成名就之后没有多少人能洁身自好,因此,朱元璋在举屠刀之前,是有再三告诫过他们的。

  比如,洪武六年,太祖鉴于开国元勋多倚功犯法,虐暴乡闾,特命工部制造铁榜,铸上申戒公侯的条令,类似战国时代的“铸刑鼎”。

  洪武十三年,编了《臣戒录》,“纂录历代诸侯王宗戚宦臣之属,悖逆不道者凡二百十二人”的行事,来教育他的臣僚。

  洪武十五年之后,也依旧是有类似的训诫提醒。

  由此可见,朱元璋杀人是杀的多,但是绝对不会不讲道理。

  如今,在朱海军的影响下,朱元璋对于“稳”字认知已经有了变化,蝴蝶翅膀的效应便也在这方面开始有了改变。

  就听朱元璋看向朱标说道:“皇权不下乡的做法,或许也要改下了。或许到不了村镇一级,但是至少不能到县就算了。或许,官吏的设置是少了,这么一来,赋税之策也要改改,包括海军所说容易给后世开口子的优免……”

  说到这里,他便停住了。

  因为他发现,如果要改科举之策,其实牵扯起来的话,似乎也影响到了好多既定国策,甚至要改变历朝历代的做法了。

  这里面的变化,绝非他一时半刻就能想清楚的。

  然而,他已经待了很久,必须要去处理国事了。

首节 上一节 24/45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