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大唐 第93节

  终于有人忍不住冲上去将上首的独孤怀恩拖拽起来很很摔在地上:“你不是说,陛下在长安不得人心,李氏宗亲和关陇贵戚都大有怨愤,只要我们起兵,关中自然就会乱起来,秦王齐王也会起兵吗?

  你不是说你独孤氏显贵无比,天下处处都是姻亲故旧,子侄多为地方主官,怎么现在一个响应的都没有!

  当了两朝皇亲国戚的独孤怀恩,长这么大以来,还是头一次被人这么对待,倒在地上时还以为是在做梦呢。

  反应过来后立刻感到无比的屈辱,愤然起身就要杀了那人,作为标准的关陇贵戚,他的骑射功夫还是不错的。

  但这里毕竟是人家的地盘,很快他就被按在桌案上了,独孤怀恩对自己的心腹们喊道:“伱们还在看什么,杀了他们,杀了他们!”

  元君宝等人视若无睹,若论恨意,他们才是最恨独孤怀恩的,就是被这家伙撺掇,他们才抛下长安的富贵,跑到这个生死不由己还毫无前程可言的的地方来。

  赵丹痛苦的闭上了眼睛,宇文公啊,您的后继之人在哪里?

  ……………

第212章 文教

  皇帝冷处理了南方诸郡的事情,并没有调兵遣将以雷霆之势将叛乱剿灭,刚开始朝中都有异议。

  认为对外暂时忍让还可接受,对内怎么能姑息叛乱之事呢?

  无论在哪朝哪代,除非是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境地,否则必然是要最快的速度证明朝廷的统治力及皇帝的天威。

  但随着诸郡叛军的动静越来越小,所有人好似才明白过来,原来那随便几个地方贼首豪杰造反,就能席卷数郡拥兵数十万割据一方称孤道寡的乱世真的过去了。

  而天下间尚有几分理智但不乏野心的人物,此时也终于认清了时事,造反是没有前途了,想要封妻荫子富贵显赫,只能入朝效力。

  长安中的薛举李密萧铣杜伏威王世充等人也是彻底死了心,割据过一方的人物,谁还会心甘情愿的为人臣子被主宰生死祸福。

  但这件事真的让他们很有感触,他们不意外皇帝能平定南方叛乱,但很意外皇帝竟能不战而胜,更震惊的是皇帝对局势人心的把控如此精准。

  此事若是放在他们身上,那必然是立刻发兵剿灭震慑之,纵然能料定成不了多大气候,也是不敢放任发展,生怕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等在朝会上,再次有人提议是该平叛了,群臣更加踊跃积极,但皇帝依旧拒绝了几位大将军的请命,而是下旨地方募兵南征。

  募兵素来艰难,也就是关中子弟才会踊跃参军,但这次不同以往,地方将领们惊讶的发现,这次主动投军的兵卒,不但都非常积极,而且素质也是相当优秀。

  甚至里面不少都是昔年啸聚一方的贼首盗将,竟然也不顾还在被朝廷通缉主动自投罗网,地方将这等情况上奏。

  皇帝得知后立刻颁布诏书,无论往昔,只要主动投军南征,便是抵免了罪过,朝廷将一视同仁,并提拔立功将领。

  此诏一经颁布,投军的人数更是倍增,不少隐姓埋名的也显露出名姓来,最有名的当属被卫国公击败而逃亡的窦建德刘黑闼罗士信。

  皇帝没有提拔,但也没有下令缉捕,任由他们从军入伍,在地方府兵都慰的带领下集合整军准备南下讨贼。

  这批募兵而得来的军士,总有七万之数,皇帝钦定赐名神武军,派遣了宗室永康郡公李神通和略阳郡公李道宗为主将统领南征事宜。

  但可笑的是,神武军才走了一半,叛军就主动向皇帝请罪了,并表示只要陛下能赦免死罪,他们就愿意绑了独孤怀恩入京。

  皇帝没有理会他们,只是颁诏,此战只诛叛贼将领主官,叛军中的士卒民夫皆是被裹挟无辜之人,只要主动投降便可免罪,绝不追究罪过。

  如此一来,此战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神武军势如破竹,降军甚至主动充当民夫负责后勤指引路径,叛军节节败退。

  而在神武军中,也有一些人显露头角,那些原本就名声大振的就不提了,如薛氏五雄,薛万述、薛万淑、薛万均、薛万彻、薛万备。

  还有东阿程知节、河东裴行俨、邹平段志玄、武邑苏定方、荥阳张亮、三水侯君集、繁水张公瑾、冯翊冯世立等人。

  这些有些是在地方等候时机的豪杰,有些出身前朝显贵之家,但都没赶上从龙天下便一统了,好不容易有人造反,这下终于赶上机会崭露头角了。

  ……………

  在宣政殿的大朝会上,皇帝诏曰:“司典序言,史官记事,考论得失,究尽变通,所以裁成义类,惩恶劝善,多识前古,贻鉴将来。

  伏牺以降,周秦斯及,两汉传绪,三国受命,迄於晋宋,载籍备焉,自有魏南徙,乘机抚运,周隋禅代,历世相仍,梁氏称邦,跨据淮海,齐迁龟鼎,陈建宗祊,莫不自命正朔…

  务加详覈,博采旧闻,义在不刊,书法无隐!”

  李建成下令设弘文馆,命中书令萧瑀、给事中王敬业修魏史;侍中陈叔达、秘书丞令狐德棻修周史,兼中书令封德彝、中书舍人颜师古修隋史…

  皇帝钦定的都是皆身居要职文名极高的人物,如此修纂出来的史书才可以传世,供后世人知晓世事。

  皇帝如此重视文教,让江南和山东士族出身的官员热泪盈眶,关陇诸帝,真正关心文教,并肯花大力气修史的真的太少了,只能说陛下不愧是昔年文名扬天下诗宗。

  只可惜陛下已经好多年未曾赋诗做文了,文臣们欢喜雀跃的连呼圣明万岁。

  秘书丞令狐德棻赶忙趁机上奏,奏请购募遗书,然后由朝廷组织图书典籍的整理工作,魏晋以来太多好东西被乱世所毁未能传承下来。

  皇帝欣然答应,下旨令其寻弘文馆中的才学明辩之士承办此事,将收集来的图书典籍编纂成书。

  令狐德棻谢恩后道:“臣德行不足,肯请陛下令给事中弘文馆学士欧阳公或是著作郎虞公主持。”

  李建成看向欧阳询和虞世南,这两位年纪都不小了,但在士林中,可谓绝顶的人物。

  虞世南也是虞世基的弟弟,但性情与其兄截然相反,哪怕兄长显贵无比,他也甘受清贫,素为时人所敬重。

  虞世南出列道:“陛下,臣正编纂《凶吉书仪》已到关键时候,臣恐身兼多职而误事。”

  见虞世南推辞,欧阳询便出列领命:“臣愿承旨。”

  一整个朝会都在商议这几件事,兵部的官员想要奏报平叛的捷报都寻不到机会。

  而谈及文教,那么便绕不开宗教,何况前些时日还有僧人高昙晟造反一事。

  “如今天下僧众有多少?”

  负责的官员出列迟疑道:“回禀陛下,准数不可知,但依臣推算,天下郡县加起来大略应有僧人六七万。”

  只是和尚,还未算尼姑,另外还有道士女冠,这些人都不事生产,全加起来该有多少人呢?

  李建成的眉头微微皱起,隋朝两代帝王都是崇佛敬道,导致宗教大兴,加上僧道都识文断字,便成了社会当中不可或缺且极有影响力的存在。

  ……………

第213章 佛难

  皇帝问过一些基本情况之后并没有说什么,也没有留下心腹商讨,即刻就退朝了,貌似是没什么特别的意思。

  但皇帝的每一句话都值得臣子们再三揣摩,何况是涉及到宗教这一方面。

  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灭佛之事可还不远,而且现在还有一个现成的把柄被皇帝抓住了。

  消息很快就传遍了长安,僧众尽皆惶恐,一些高僧大德也顾不得往日的矜持,各个勤于往来贵戚府上,想要探明陛下意思。

  而道士们则是两种态度,一种是主动随着和尚一起,虽然互相有天然的矛盾,但他们觉得对朝廷而言,他们是差不多的。

  强力打压僧人时一般也不会任由道士逍遥自在,因而他们也是为了自己。

  另一种就是消极态度,关闭观门谢绝香客,还有直接遣散观中道人出去游离天下的,与佛徒的齐心协力相比,道众无疑更散漫一些。

  而长安经过隋朝两代帝王的崇道敬佛,无论贩夫走卒还是达官显贵,信奉之风都很强烈,因而就有官吏上奏希望朝廷能够善待僧道。

  但李建成对此并没有任何表示,没有下旨安抚同样也没有下诏灭佛,他还在等待,等待该站出来的人,他只需要做裁判,不需要亲自上阵撕杀。

  身为帝王亲自下场,就代表此事绝无转机,无论利弊得失,他都一定要推行下去。

  佛道不是一家一姓,哪怕是他也不可能杀净,何况社会各阶层也需要能寄托精神信仰的存在,这是无可避免的。

  在崇敬佛道的声音过后,儒教子弟开始发力,太仆卿张道源上奏:“天下大治必遵孔教,而无胡佛故也。”

  谏议大夫李焘上奏:“沙门矫形骸、违常务、易礼典、弃名教致使尊卑不陈,王教不得,当灭其声势,不使沙门动摇社稷。”

  但素来崇敬佛法的新安郡公萧瑀立刻不答应了,他在朝会时竟然放言:“佛,圣人也,可教化万民!”

  太史令傅奕站出来对峙:“礼本于事亲,终于奉上,此则忠孝之理著,臣子之行成。

  而所谓释迦佛者,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继体而悖所亲,新安郡公非出于空桑,今乃遵无父无君之教,可见实为不忠不孝之人!”

  傅奕言辞冷冽如刀,竟逼的能只身劝降薛举的萧瑀面红耳赤难以应对。

  萧瑀合掌垂首曰:“地狱所设,正为此人!”

  傅奕冷哼一声,然后对着上面的皇帝躬身:“陛下,佛徒皆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布施一钱,希万倍之报,持斋一日,冀百日之粮!

  致使天下百姓不惧朝廷律法,为非作歹,一朝被捕却在狱中礼佛忏悔,希求免罪,可见其教之罪孽深重害民之深!”

  这样的说法自然引得朝中群臣群起而攻之,或佛或道,身为高官显贵哪怕是为了附庸风雅,大多也会信一些。

  “陛下傅奕才是不忠不义之人,他为一己之私心,竟要陷陛下与险境,僧道遍布天下郡县,所信者众也,如今天下初安,不加以安抚,怎能激化引发祸乱。”

  但傅奕没有理会他们,从怀中取出早就写好的《请废佛法表》奏书敬呈。

  散朝后风波愈烈,以傅奕为首的官员被长安上下所唾骂,甚至有百姓竟然敢去府门前丢弃污秽之物。

  而京僧二百人聚集在宫门前诣阙陈谏,各脱袈裟置于顶上,不饮不食。

  太安宫中,李渊读完《请废佛法表》后吐出一口气:“真是锋锐无比,只是也有些偏颇,佛道对治世还是有些益处的。”

  傅奕在奏书中说了一大堆,但核心意思就是“胡佛邪教,退还天竺;凡是沙门,放归桑梓;令逃课之党,普乐输租;避役之曹,恒忻效力,勿度小秃,长揖国家,自足忠臣,宿卫宗庙,则大唐廓定,作造化之主,百姓无事,为牺皇之民”。

  如此激进显然是不可行的,李建成想要打击僧道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要回被寺庙道观占据的土地,并让这些不交税赋不从徭役的人重新负起治下之民应尽的责任而已。

  李渊放下奏书道:“现在既然有高昙晟之事,可以乘势打击佛教,但对道教还是应当拉拢,儒教居中最好。

  自己父皇的政治主张大概就是,令老先,次孔,末后释,谁让老子姓李呢。

  而在此时,高昙晟刚被押入京中枭首示众,并州安抚使唐俭密奏朝廷,弹劾检校并州总管李仲文与妖僧志觉和尚谋反,勾结突厥可汗,欲做南面可汗!

  皇帝下诏详查,并命齐王李元吉立刻将李仲文押解入朝。

  长安一时寂静,他们倒不是在意李仲文是否真敢于谋反,只是从里面又听到一个僧人的名字而感到不安。

  很担心皇帝会在震怒之下,施行傅奕之奏书,于是很快长安就有众多高僧大德一同梦到了皇帝,言称只见陛下龙凤缠身身披日月星辰,有大福德大智慧大功德之相。

  而在李仲文被押解入京的路上,朝廷派去详查的官员也得到了结果赶回,原来就是那个妖僧志觉,说李仲文身有五色光,还有金狗护卫,劝其去汾州置龙游府,娶陶氏之女,以应桃李之歌,成就大业。

  僧众一下有口难辨,好在皇帝陛下并没有如何,只是照常的处理了此事,将志觉和李仲文处死。

  虽然明面上没如何,但僧众都知道,这等情况,不被打压简直就是说不过去了,但他们的态度还是要有的。

  于是长安僧人法琳作《对傅奕废佛僧事》回应了傅奕,引得僧道儒三教议论纷纷。

  其言“窃见傅奕所上之事,披览未遍,五内分崩;寻读始周,六情破裂,呜呼!邪言惑正,魔辩逼真,犹未足闻诸下愚,况欲上干天听!

  陛下应天顺时,握图受箓,赴万国之心,当一人之庆,扶危救世之力,夷凶靖难之功,固以威盖前王,声高往帝。爰复存心三宝,留意福田,预是出家之人,莫不感戴天泽。

  伏惟陛下天挺英灵,自然岐嶷,风神颖越,器局含弘。好善为乐,迈彼东平,温易自欢,更方西楚……”

第214章 切肉

  解决完李仲文的事情,又见宗教之事激烈,皇帝召三教朝臣汇聚文德殿。

  傅奕依旧是坚持要灭佛:“佛是胡中桀黠,欺诳夷狄,初止西域,渐流中国。

  遵尚其教,皆是邪僻小人,模写庄、老玄言,文饰妖幻之教耳,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

  释教则是坚持佛本无错:“世间君臣父子,犹谓恩泽难酬,昊天不报,况佛是众生出世慈父,又为凡圣良医,欲抑而挫之,罪而辱之,不可得也!”

  道教则是在宗室的暗示下,开始加入了对释教的批判当中。

  李建成在傅奕借助两起妖僧造反之事占据上风时,顺势开了对释教的割肉,他要割下人口土地赋税,这才是他的根本的目的。

  前朝发放的度牒有二十余万册,有了度牒就是朝廷承认的出家人,不需要承担税负和徭役。

  这在太平时节都是非常让人羡慕的,更何况是在炀帝治下时了,那恐怖的赋税徭役,莫说寻常百姓,就是地主豪强也承担不了。

  除了干脆造反外,投入佛门寻求庇护,逃脱赋税徭役,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因而佛门隐蔽的人口相当之多。

  明面上六七万僧人,但服侍供养这六七万僧人的,少说也有二三十万人,这二三十万百姓,在佛门的产业中,同样不缴赋税不服徭役。

首节 上一节 93/1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