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第445节

  绝大部分由军户士卒所组成的扬州军,也随之往前缓缓推进。

  与豫州军那黑鸦鸦一片宛如乌云的威势相比,规模远逊对方的扬州军则是表现得异常的整齐。

  在李基的判断中,合格的军户士卒论个人厮杀的经验与勇力,无疑是逊色于真正的精锐。

  不过,论令行禁止以及士气意志,军户士卒又远超普通郡兵,且军户士卒个体之间的素质相对均衡。

  随着两军开始相互推进之时,这一点渐渐就凸显了出来。

  袁术所率领的豫州军也是久经战阵,在大量钱粮的供养下,自然也是培养出了一批精锐。

  能被袁术布置在军阵前方的士卒,自然不会是什么杂兵。

  只是,随着豫州军军阵推进,即便有着大量将领居中协调指挥,也远远能看出不同区域士卒显得有些参差。

  与之相对的,扬州军行进之间,各部之间的距离所产生的变化并不大,甚至就连脚步声都开始趋向整齐。

  “嘭嘭嘭!”

  扬州军越发整齐的脚步声,渐渐还压过了鼓声,产生着一种莫名的威势。

  “虚张声势!”

  袁术眯着眼远远瞧着,语气有些不屑地说着。

  作为袁氏嫡子,袁术绝非什么孤陋寡闻之人。

  相反,灵帝在位期间,袁术就曾任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统率指挥过真正的司隶精锐。

  正因如此,即便军户士卒表现出的素养极高,但袁术不难看出这些士卒缺乏着那种百战精锐的感觉,更像是刚刚练出来的新兵蛋子。

  而这种未久战阵的新兵蛋子,表现得再好,在袁术看来也不过是“外强中干”。

  五百步的距离。

  在两军相互靠近之下,不过是片刻的功夫就能跨越。

  随着两军不断接近,一些目光极好的士卒甚至已经能看清敌军士卒的面容。

  在这种大规模会战下,所有士卒的神经都在本能地绷紧。

  骤然,豫州军一侧的鼓声率先一变,短且急促。

  也几乎是在鼓声变化的瞬间,豫州军军阵之内早就等待良久的弓箭手齐齐拉弓……

  “举盾!”

  也就在李基的命令刚下,对应令旗不断挥动间,位于前军一定区域内的持盾士卒整齐地将盾约斜举向上,周遭大量未持盾的士卒则是跟着躲于盾后。

  也是在这瞬间,在豫州军军阵内大片箭雨升空,宛如一片乌云般朝着扬州军笼罩而来。

  只是就战果而言,可谓是聊胜于无。

  对此,袁术也不失望。

  双方皆是汉军,相互间知根知底,所惯于的战法自然也是大同小异。

  箭雨洗地这一招对付缺乏甲胄的异族,又或是黄巾之流的杂兵自然好用,但对手是国士侯的情况下,袁术本就不指望能够创造多大的战果。

  释放箭雨,更多的是为了压制对方以及创造战机罢了。

  袁术指挥弓箭手继续朝扬州军远远抛射箭雨之余,则是命令前军各部加速突进。

  顿时,豫州军前军加速朝着扬州军而去。

  “固守!”

  远远地观察着的占据的李基,一边不急不缓地下令之余,一边在脑海中也同步着袁术的“落子”。

  面对着豫州军的步卒前拱,扬州军最前线的士卒则是在李基的命令下立盾固守。

  下一刻,两军正式短兵相接碰撞到了一起。

  与豫州军的主动进攻不同,扬州军前军原地结阵立盾,固守反击。

  且双方正式短兵相接后,豫州军持续抛射了三波的箭雨也随之停歇了下来,避免箭雨很容易误伤己军。

  而尽管袁术安排在前军的乃是精锐,单体战力在军户士卒之上,但面对着立盾固守的扬州军,想要直接冲溃扬州军显然不太现实。

  不过,两军如此短兵相接之下互有伤亡,但局面无疑是暂时处于僵持。

  整整半个时辰的时间,在豫州军精锐轮番猛攻之下,军户士卒尽显坚韧与配合,宛如磐石一般不断抵挡反击。

  “想要拖延时间,让新兵适应战场?”

  站在战车上的袁术远眺战线,猜测着李基的想法。

  当即,袁术的眼睛微微一眯,下令前军加强攻势进行压制,调动中军陈兰、雷薄各引一万兵马自两翼推进,向着扬州军进行合围。

  且为了避免李基派出骑兵阻拦,袁术还各自给了陈兰、雷薄一千骑兵。

  相对比能从幽州源源不断引入战马的扬州,身处中原的袁术即便财大气粗,但乱世之中想要买马也不是有钱就行。

  因此,袁术麾下大军步卒不缺,骑兵却仅仅只有四千。

  这一次性便将过半骑兵派了出去,所为的就是拖延扬州军的骑兵。

  眼下扬州军以弱势兵力维持僵持不假,可只要直接进攻扬州军侧翼,威胁到中军所在的李基,那么李基将陷入到两难的抉择。

  要么另派兵马护卫侧翼,再度开辟两处厮杀战线,如此便能让豫州军的兵力优势进一步放大;

  要么便是选择退却,如此扬州军的固守之势就能瓦解,让豫州军能顺势掩杀。

  袁术所做出的应对,令李基都忍不住暗中点头。

  或许,李基私下也偶尔笑称袁术为“冢中枯骨”的骷髅王,但身为四世三公袁氏嫡子的袁术,所接受的教育无疑是这个时代的顶尖。

  且,袁术凭借家族支持所提供的资源,早早就担任过折冲校尉等官职,接触且指挥真正的大汉顶级的朝廷精锐。

  仅仅是这个起点,往往就是普通将领一生努力都难以触及的高度。

第565章 平平无奇的临阵指挥?

  指挥十余万大军,绝非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如今刘备麾下将星云聚不假,可真正有能力指挥十余万大军的,也惟有李基一人,便是关羽也还没有这个能力。

  当然,并非是说袁术的天赋极高,而是其中涉及到一个资源问题。

  假以时日,类似关羽这等将星,也有成为大军团统帅的潜力,但还不是如今。

  而豫州军在袁术的指挥下,不说是如臂驱使,但也称得上是可圈可点,称得上是教科书式的大汉大军团战法。

  这一刻,李基的脑海之中,不自觉地冒出了一个必然能让袁术暴怒的念头。

  ‘袁术尚且有这般的水准,彻底认真起来的袁本初又该是如何?’

  当然,李基心中生出了一些不太礼貌的想法之余,所下达的命令却没有丝毫的迟疑。

  面对着规模更为庞大的豫州军势宛如张开了一双大翼似的,仿佛要将扬州军三面合拢包围。

  李基并非是如袁术所料的那般,派遣骑兵护卫两翼,而是放弃固守,选择了全军缓缓往后退却。

  “好好好,原来临阵指挥乃是李基小儿之短!”

  袁术见状,可谓是大喜,大呼道。

  “两军交锋,首重锐气,一旦退却,锐气一消,尔何以与吾争锋?李基小儿已成败北之势!”

  当即,袁术频频下令前军务必咬住扬州军,且全军也跟着往前压上。

  这一刻,远远看去,豫州军前军就恍若是从雪山下不断落下的雪花,持续积压在形同磐石一般的扬州军之上,终于推动着这块磐石挪动。

  挪动之势一成,在袁术看来想停下来可就不是简单的事情。

  而在这一处两军交战的战场附近,实则有着不少的“观众”。

  不管是袁术,还是李基,对于此战都有着必胜的决心。

  所以出于立威的想法,袁术与李基不约而同都选择了放任一些“观众”的前来,以便于战后可以携大胜之势迅速掌控荆州。

  尤其是李基与袁术对峙了近半个月才真正开战,这让荆南世家都有一部分赶到了此处,更别说襄阳之中的一众人。

  本在襄阳内的孙乾、蔡中、蔡和、刘磐等人,亦是出现在战场外围,远远目睹着战局似乎正走向着对李基大不利的方向。

  这也让蔡中、蔡和的心中不禁咯噔了一下,隐隐开始后悔了起来,觉得或许压错了注。

  名满天下的国士侯李基,似乎也不怎么样啊!

  两军正面交战,怎么能贸然后退。

  这一退,可能就会演变成溃败之势。

  “嘶……”

  蔡中眼看着扬州军就如此开始缓缓后退,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道。

  “国士侯擅于用计,怎么临阵统兵的水准如此……如此……”

  原本蔡中想评价一句“不堪大用”,就算换自己上去指挥扬州军,坚持的时间说不准都能比李基要长。

  不过考虑到半个时辰前自己还在众人面前跪舔孙乾,吹捧李基,蔡中也不好当场变脸,只得囫囵地吐了四个字。

  “平平无奇。”

  相对比蔡中,蔡和表现得反而更加明显,狠狠地一拍佩剑,道。

  “扬州军怕是要完了,万事俱休,这等状况该如何弥补?”

  蔡和如此说着,眼睛却是忍不住往孙乾斜了过去,流露出几分危险。

  弥补什么?

  自然不是想着怎么帮扬州军力挽狂澜,而是转投袁术的话,该用什么充当礼物聊表诚意?

  作为刘备使者的孙乾,在蔡和眼中便不失为一个上好的选择。

  然而,面对着局势骤变下心思各异的众人,孙乾表面上依然还是那般风轻云淡的名士姿态。

  这一次,孙乾还当真不是故作沉稳淡然,而是实打实的成竹在胸。

  平平无奇的临阵统兵能力?

  世人或以为曾经的幽州之战中,李基率兵攻破乌桓大营,全仗着大雨奇袭。

  可孙乾还是了解过几分内情的。

  侯爷能够以弱势的步卒兵力攻破乌桓大营,天时地利所关键,临阵指挥同样也是重中之重。

  换个统帅,莫说有没有借着短暂的胜机攻破乌桓大营的能力,就是有没有率领弱势兵力的步卒主动进攻的勇气都是个未知之数。

  所以,眼看扬州军明明还远远没到无力反击的情况下,李基就指挥全军退却。

  在对于李基有着莫名自信的孙乾看来,侯爷必有后手。

  孙乾冷哼一声,傲然开口道。“诸位,吾依然以一言复述之,庸才与侯爷的用兵之道不可相提并论。”

  而相似的争议讨论,同样也出现在战场周边其余的“观众”处。

  眼看着战局似乎已经往袁术一侧倾斜,不少世家中人已经开始考虑怎么恭迎荆州新主了。

  只是,不少“观众”以为扬州军会在这种退却中迅速溃败,又或者是不得不断尾求生之时,战局的演变却又出乎了不少人的预料。

首节 上一节 445/6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38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