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李基双目有些灼灼地看着刘备,等待着刘备的反应。
然而,刘备在一阵愣神过后,却是大手一挥,转身背对着李基,伸手拍在了一侧的柱子上,道。
“不可!万万不可!!余事皆可允诺子坤,惟有此事是万万不可。”
“主公,机不可失,徐州在陶恭祖手中仅能固守一方,可徐州一朝为主公所得,问鼎中原便在旦夕之间。”
李基脱口而出地劝说了起来。
可刘备咬牙道。
“我与陶恭祖相交多年,历来相互扶持,书信不曾断绝。”
“虽陶恭祖年老体衰,难有作为,但亦有汉臣之心,屡屡相助于备,助备匡扶大汉,吾又怎能行那般背信弃义之事?”
这一问像是在质问李基,但更像是刘备在质问自己。
“吾一生行事不违仁德,此刻攻伐徐州,纵使子坤有妙策可使天下人信服,吾亦深知自身已背信弃义,尙还有何面目面对天下人?”
“不妥!不可!不为!”
李基何尝不是知道刘备会反对此事,但还是忍不住劝说道。
“谨守一时盟约小义耳,平定乱世匡扶大汉方为大义,主公何弃大义而取小义?”
“若是主公对陶恭祖心中有愧,不损陶公父子性命,也可赐他们数代富贵。”
“且徐州位置之险要,陶恭祖怕是无能守住,今日主公不取,来日亦会被他人所得,还请主公三思。”
刘备素来很是听信李基的谏言,所以即便心中抗拒,还是深呼吸了几口,一番三思后,答道。
“吾曾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今日若是吾能说服自己弃小义而取徐州,他日便能说服自己舍大义而祸害天下百姓。”
“这一步,备断然不退。”
“即便一时未有恰当时机可北伐中原,备宁可静候,徐州亦绝不取之。”
刘备的回答没有出乎李基的预料。
李基脸上亦无沮丧之色,甚至嘴角忍不住浮现出一抹笑容。
刘玄德,依然还是刘玄德。
“既然主公之意已决,基也不再劝之,如何北伐中原之策,还请主公容基思索一阵。”李基拱手答道。
刘备闻言,猛然醒悟过来,连忙转身按住李基的双手,道歉了起来。
“备知子坤之心乃是为匡扶大汉,然吾实不愿行背信弃义之事,坏了子坤的妙策,还望子坤勿怪。”
说到最后,刘备的脸色反而尽显惭愧。
刘备何尝不知道李基所言颇有道理,趁各方诸侯无暇顾及徐州之际,只要占领了徐州,有荆扬二州为底蕴,问鼎中原不过是旦夕之间。
可,刘备不愿行背信弃义之事。
若是两军对阵,面对敌人再如何奸诈狡猾,刘备也是问心无愧。
可背刺作为好友的陶恭祖,刘备却是问心有愧。
而李基自然不会介怀这般小事,在与刘备商议了一阵,最终决定传信给关羽那边,让关羽随时做好南阳有变的准备。
如今南阳郡几乎是完全被袁术握在手中,仅有新野一城归刘备所在。
除此之外,便是宛城黄祖恐惧归顺刘备会被孙策所害,但又不愿投靠袁术负上背旧主之名,所以在夹缝之中保持着独立。
不过一旦袁术决定割让南阳给吕布,双方交接之际,南阳不可避免会陷入到一段时间的混乱。
在此期间,无疑也是关羽趁机出兵夺回与襄阳相邻的南阳区域最好时间。
且如此一来,即便日后与吕布交战,也能给襄阳留有足够的缓冲,不至于顷刻间就让吕布麾下的并州狼骑直达襄阳。
除此之外,刘备还下令开始大肆调动兵马屯于寿春,威慑袁术,尽可能惊吓袁术不敢轻动兵马攻取兖州。
而等李基与刘备初步商议定了一应军务,且接下来一段时间一边着手安排兵马调动,一边继续留意着中原局势的变动之时。
一则不被锦衣司所重视,但却是让李基忍不住暗自斟酌的情报送到了桌案上。
【曾在曹操举事讨伐董卓之际,担忧被董卓所报复而举家前往徐州琅琊国的前太尉曹嵩,应曹操之邀,正准备举家迁往青州。】
曹嵩?!
对于这个名字,李基自然不会陌生。
前太尉曹嵩为官可谓之巨贪,他这个三公官职乃是走了十常侍的路子捐钱一亿万换来的,且仅当了五个月就被罢免了。
(PS:是一亿万没错,《后汉书·宦者列传》里就是这样记载。)
更重要的是看到这个情报,李基几乎是瞬间就萌生出一个将这个情报交给贾诩,让贾诩设法在徐州境内做掉曹嵩的念头。
届时,曹操一旦因怒兴师攻伐徐州,刘备不就有借口光明正大地进入徐州了吗?
只是李基在估算了一下时间,还是叹息地放弃了这个想法。
不是心善,而是曹嵩搬家并不需要多长时间,且琅琊国与青州本就相邻,甚至不需要经过泰山郡。
情报传回寿春已耗费了不少时间,即便交由贾诩设法去做掉曹嵩,也已经来不及在徐州境内动手,再顺手将这锅盖在陶谦头上了。
不过,李基在翻阅了一下关于曹嵩搬家的情报后,发现其随行钱财物件浩浩荡荡近百车之多,甚至一路上还不乏美婢伺候。
‘曹嵩怕是至今才完全下注曹操,且家资底蕴还真是丰厚,当年真不知道是怎么贪出这么多油水的……’
‘只是这笔钱落在曹操手中,怕是能大解曹操的燃眉之急。’
李基心中暗道了一句。
第614章 陶谦的转变
虽说李基多少有点希望陶谦心生邪念主动派人截杀了曹嵩,彻底与曹操交恶,但李基也清楚这个可能性微乎其微。
陶谦麾下确有都尉张闿这么一人,乃是青州黄巾出身,在曹操平定青州黄巾期间,率领部众南下投奔的陶谦。
只是曹嵩所携的财物虽多,但还不至于让陶谦动心的程度。
且由于陶谦早早与刘备结盟,至今未有人进犯过徐州,曹操同样也是没有这个胆量,陶曹双方没有交恶。
陶谦也一直秉持着固守徐州的想法,没有丝毫向外扩张的意思。
又或者说,陶谦便是想要扩张也是无能为力。
徐州被刘备所得,那便是问鼎中原的基础,可自徐州而出雄兵称霸中原。
可徐州在陶谦手中,那就是被扬、豫、兖、青四州包围的四战之地,守土尙可,扩张却是相当的乏力。
更重要的是,陶谦越老越有几分墙头草的做派,这才是让李基暗中不满,有意说动刘备取而代之的原因所在。
陶谦能够在乱世中让徐州享有一时安稳,并非是他雄才大略,而是依赖着与刘备的盟约威慑四方诸侯。
可自讨董之战后,陶谦的做派屡屡就是谁都不愿得罪,对待盟友刘备是态度配合,但出兵就左右推脱。
与袁术在荆州大战时,李基便让刘备遣书信至徐州,有意请陶谦自徐州出兵夹击豫州。
然而,陶谦的反应则是托病婉拒,让李基大为不满,否则有陶谦出兵响应,所得的又岂止汝阴一城?
……
徐州治所郯县州牧府内。
(PS:徐州实际的治所不是下邳,而是东海郡郯县。)
曹嵩浩浩荡荡的迁家,自然瞒不过陶谦。
若是说在讨董时期,陶谦尚且还留有几分魄力,但讨董结束后的几年间,陶谦的面容几乎是肉眼可见地衰老下去。
归其原因,却是在讨董一战中,陶谦见识到了大汉有多大,让陶谦返回徐州后甚至都做了好几个月的噩梦。
过去,陶谦亦自认是一名勇将,在军中征战多年,曾任扬武都尉在三辅之地平定羌乱。
然而,亲眼见识了吕布等猛将之勇,李基等谋士之智,又见西凉铁骑、并州狼骑、白马义从等等天下强兵。
陶谦的心气,不知不觉中完全散去。
未曾担任徐州州牧前,陶谦也曾出任舒县主官,为政清廉,在任期间可谓清白,就连五百钱都不曾贪过。
可在陶谦返回徐州后便开始一改过去做派,不断打压徐州士族,大肆敛财剥削之余,尽可能地与徐州周边诸侯交好。
与刘备的盟约依然维持,甚至逢年过节均有厚礼送往扬州赠予刘备、李基、关羽等人。
可与袁术、曹操等人,陶谦也同样没有交恶。
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琅琊国传回的文书,陶谦不自觉地有些失神。
徐州牧这个位置,陶谦尚且不知自己还能坐稳多久,明白自己年老力衰,难与群雄争锋。
更重要的是,陶谦深知儿子陶商、陶应皆碌碌无为,吃喝嫖赌无一不精,治政军略不懂分毫。
即便将徐州传到了陶商、陶应手中,莫说是难以抵御外敌,怕是有死在治下士族手中的风险。
陶谦有些费劲地揉了揉显得浑浊的眼睛,恍惚着回过神来,最终将手中这份文书搁置不理。
如今陶谦仅想要保证徐州的安稳,然后为两个不孝子多积攒些财物,最后将徐州卖个好价钱,换子孙后代富贵安稳。
曹嵩那上百车财物令陶谦颇为心动,但思虑再三后,为了避免与曹操交恶,陶谦还是放弃了这个诱人的想法。
‘放任曹嵩离去,苦一苦徐州百姓些许年头,百车财物也用不了多少时节就能积攒出来。’
陶谦如此想着,然后还下了一份文书,让琅琊国各级官吏将领不得阻拦曹嵩,且可在职责范围内为曹嵩提供些便利,以求将曹嵩安稳送离徐州。
这份文书一下,琅琊国各郡官吏自是不敢为难曹嵩。
曹嵩浩浩荡荡的迁家车队所过之处,还接连受到各郡各县主官的礼遇,甚至不乏摆下宴席主动讨好曹嵩者。
陶谦不愿得罪曹操,与青州相邻的琅琊国各郡官吏同样也有着自己的小心思。
生逢乱世,陶谦尽显无能懦弱,各郡官吏自然也想着讨好曹嵩,或许能给自己在曹操一方中留下一条退路。
而对于这一系列的宴席,曹嵩几乎是来者不拒,长袖善舞地对一应官吏大肆许诺。
时值曹嵩携着幼子曹德途径琅琊国东莞县,又是一番饮宴玩乐,教曹嵩大开眼界,老怀甚慰,甚至老骥伏枥了一番,直呼妙哉。
待宴席结束之时,双腿发软打颤的曹嵩就连上马车都上不了,还是在幼子曹德的搀扶下才勉强爬上马车。
而曹嵩看着同样也消耗了不少精力的曹德,身形灵敏地跟着跳上马车,忍不住感叹了一句。
“老矣……”
马车缓缓开动,载着曹嵩向城外供曹氏车队休整的寺庙而去。
毕竟车队规模庞大,仅仅是财货都有百余车,随行的婢女奴仆之类的加起来也有近千之数。
城中临时未必能腾出这么大的地方供车队休整,且进出城池也是个麻烦事,再加上曹嵩颇为信佛。
所以在前往青州的途中,曹氏车队多是在城外寺庙休整。
而曹德在马车中坐稳后,主动为曹嵩捶腿,撒娇道。
“父亲哪里老了?不说适才父亲教那三个美婢险些承受不住,且父亲沿途所过之处,谁人不是尊称父亲一句老太尉?”
这话听在曹嵩耳中,可叫曹嵩一阵心花怒放,道。
“德儿倒是会哄为父开心,幸好不像孟德那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