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第500节

  魏延闻言,心中一喜,对李基敬畏之余,再度又多了几分感激。

  而李基暗中打量着魏延的神色之余,接着说道。

  “不过坐镇郯县的荀彧乃多智之才,且郯县守兵不少,不宜强攻,用奇亦有风险,所以方才让庞统也随军担任你的军师。”

  “庞统年纪虽幼,其才智已是不俗,有天纵之姿,诸事宜与庞统商议而后断,可明白?”

  魏延听罢,下意识地扭头看了一眼身旁站着的庞统。

  魏延不仅样貌类关羽,就连傲气也有几分像。

  虽说魏延也多次旁听参谋团的讨论,对于那一个个推论判断颇为佩服。

  可一想这么一个半大少年当自己的军师,自己说不准还要听他的,魏延就觉得一阵别扭。

  只是李基就在眼前站着,亲自为庞统站台敲打自己,魏延不敢不从。

  不过李基对于魏延屡有举荐重用之恩,魏延潜意识还是将自己当成是李基这一派系的武将。

  再考虑到庞统乃是李基的门生,在魏延看来也是自己人,倒也不是难以接受。

  “末将明白。”

  眼见魏延应了下来。这也让李基颇为满意。

  不管怎么说,庞统毕竟还只是个少年,即便表现得能力不俗,但武将多是些粗人,一个个也都有着傲气。

  让他们听从一个少年的建议,可不是那么轻易能做到的事情。

  醉心进步的魏延,在这方面无疑算是诸将中最好说话的。

  而这也让一直没有吭声的庞统大为感动,明白李基做的这一切都是在自己铺路,给自己一个发挥能力的机会。

  内心波澜之大,反倒是让平时颇为跳脱的庞统整个人平静了下来,并没有开口说些什么,仅仅是郑重地朝着李基行了一礼,但那双眸却似乎有火焰在燃烧着。

  长于这个颜狗遍地的时代,这让生来就长得丑的庞统无疑是在旁人的冷嘲热讽中长大的。

  庞统看似不在意,甚至平日里显得跳脱又傲慢,这何尝不是庞统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且庞统也一直渴求着认可。

  就如张松愿为李基这么一位知己赴汤蹈火,庞统此刻对于李基的敬意爱戴也达到了巅峰。

  师不嫌弟子丑陋丢人,弟子又如何敢让老师因此丢人?

  郯县!

  我庞统取定了!

  这一刻,庞统甚至也萌生了立下军令状的念头,不取郯县,提头来见。

  随即,李基也唤庞统到身前勉励了两句,庞统也是一改平日的跳脱张扬,那一副沉稳的姿态反倒是让李基有些不太适应。

  而后在交接了令旗以及清点兵员辎重后,不敢耽搁的魏延即刻便率领了一万大军往着郯县而去。

  以方向而论,沂水被堵塞的位置与郯县俱在北面,可沂水在北偏西的方向,郯县则是在北偏东的方向,两者相距百里左右。

  不过若想要奇袭郯县,自然是越快越好,所以魏延领着大军便伪装成到前方开路的先锋先一步离开了。

  而在魏延率领大军离开后,李基转而便与刘备商议起断后之事。

  奇袭郯县,只能算是一种闲棋。

  若是成功了,自然是最好,能够重创曹军的后勤钱粮。

  可远水救不了近火,在刘备绕过曹营继续北上沂水后,曹军休整完毕后,必然会全军进行追击。

  再兼之前方尚有三万曹军。

  一个不小心,深入敌后的刘备大军没能及时冲破前方曹军的阻拦,无异于主动落入曹军的包围之中。

  所以,奇袭郯县一计可用,但更重要的是要留人断后阻拦曹操大军,为刘备攻破前方三万曹军的阻拦,争取到前往沂水清理尸体的时间。

  只要没了沂水中可能随时爆发的瘟疫这么一个威胁,那么刘备无论是继续在东海郡觅机击败曹军,还是暂且退回下邳国休整都是掌握着主动权。

  而对于这个断后阻拦曹操之人,李基心中也早就有了打算,开口道。

  “主公,断后之人非孙策周瑜二人莫属,以孙策为主将,周瑜为军师领兵断后,挡住曹军十天半个月料想不难。”

  刘备听罢,却是没有如过去那般点头答应下来,皱眉思索了一阵后,道。

  “不妥。”

  这让李基有些诧异地问道。

  “主公莫非是担心孙策周瑜的能力不足?”

  “断后之事,关乎全军上下生死,伯符、公瑾自是一时英杰,可备还是不甚放心……”

  顿了顿,刘备抬眸与李基注视到一起,道。

  “断后之人,非子坤莫属。”

  李基闻言,下意识地一怔。

  虽说历来断后都是极其凶险之事,但此番断后并非是撤退,而是阻拦曹军拖延足够的时间,并不算危险。

  在李基看来,只要调拨一定的兵力给孙策周瑜都能做到,自己亲自断后自然是更稳妥。

  可相对而言,李基更为担忧前方战况,更倾向于随行刘备左右……

  骤然,原本在斟酌着利害的李基神色一顿,面露苦笑地说道。

  “主公都敢亲往沂水,基又怎会退缩?”

  此刻李基反应过来后,方才明白刘备否了将孙策周瑜断后的建言,不是怀疑孙策周瑜的能力,纯粹就是为了保护李基。

  前有瘟疫,司马懿怕了,刘备又怎么会连一丝担忧都没有?

  只是刘备所忧的不是自己,忧的却是李基,不愿让李基随行前往沂水冒险,担忧李基染上了疫症。

  而刘备此刻却是心意已决,沉声道。

  “此事休得多言,子坤听令,命你为主将,领精兵五万,张飞、许褚、陈到为将,留于此地断后,务必要挡住曹军十日。”

  “十日后,若吾无其余军令传来,汝即刻便领军撤回下邳国。”

第652章 主臣冲突

  此言一出,骑着马的李基下意识就一扯缰绳,停了下来。

  李基没有直接回答刘备,而是开口问了句。“主公,不如让大军暂且休整半个时辰再赶路,如何?”

  得了刘备的允许后,李基当即下令全军就地休整,然后令包括许褚、周泰等护卫都全部退到一百五十步开外。

  等其余人都退开后,与刘备一并也翻身下马的李基,方才沉着脸,道。

  “主公适才所做决断,我反对。”

  “我意已决,反对无用。”刘备呵斥道。

  “我反对!”李基再度重复道。

  刘备见状也拉着脸,道。“李子坤,别忘了我才是主公,你是想要造……忤逆吾不成?”

  眼见刘备拿身份压自己,李基也是一板一眼地反驳道。

  “这是一意孤行,不听良言,非明主所为也。伯符、公瑾二人足以拖住曹军一段时间,由我亲自辅助主公北进沂水,才是最稳妥的做法。”

  刘备以着硬梆梆的语气反驳道。“子坤建言自是不错,但备自有考量,不予采纳。”

  这一句,愣是让李基有些急眼了。

  李基自是清楚刘备如此坚持是担忧瘟疫爆发,担心自己的安危。

  对此,李基或许深受感动,但又如何能够接受让刘备为此冒上更大的风险?

  刘备视李基如手足兄弟,李基何尝又不是视刘备为志同道合的挚友?

  原本在下邳城外的激烈争论中,李基甚至都想要将刘备留在下邳,由自己亲领大军进入东海郡就足够了。

  只是在刘备的坚持下,李基不得不让步,且考虑到刘备一直呆在自己左右的话,风险极小。

  然而,令李基都没想到的是刘备首次强行插手自己所做军略,居然会是在此刻。

  且眼见刘备完全没有讲理的意思,急眼的李基也只能跟着诡辩了起来,反问道。

  “主公若是不信我的能力与判断,又何必拜我为军师与都督?不如让我就此下野,归隐山林就是了。”

  刘备神色抽动了一下,反驳道。“这是两码事,子坤何必混为一谈?”

  倘若刘备不信任李基,又怎么会不惜自身冒险也想要保全李基的安危。

  军政之事,刘备对于李基的信任可谓是牢不可摧。

  可瘟疫乃是天灾人祸,在刘备的印象中李基依然还是过去那个动不动都会病倒的文弱士子。

  只是刘备有刘备的坚持,李基同样有自己的考量。

  前路多有变数,李基如何能放心让刘备独自领兵前去?

  刘备一旦遭遇到什么意外,对于刘备集团的打击是不可计量的。

  李基在刘备集团之中的地位或许是无人能比的,但真正凝聚人心的旗帜却始终是刘备。

  就如同袁绍、袁术所高举的世家旗帜,曹操在荀彧的帮助下所高举的唯才是用旗帜,吕布在控制司隶后所高举的朝廷旗帜……

  不同的主公所高举的旗帜不同,所吸引而来效忠的人才也是截然不同的,就好比荀彧是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刘备,诸葛亮对于曹操也是鄙夷之极一般。

  而刘备所高举的匡扶汉室以及仁德待人的旗帜,在不知不觉中同样吸引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文臣武将。

  一些理念并不完全一致,但由于其他缘由投效到刘备麾下的文臣武将,在刘备的影响下不知不觉也同样会以高举旗帜的目标而努力。

  因而,主公一旦遭遇意外,往往是整个集团的四分五裂。

  所以,李基无论是出于私心还是公心,都难以认同刘备的决断,厉声道。

  “主公莫非当真要逼吾死谏不成?”

  此言一出,惊得刘备原本硬邦邦的态度瞬间就软化了下来,急声道。“子坤勿要冲动。”

  李基拱手道。“还请主公收回成命。”

  刘备下意识地背过身,伸手一挥,拒绝道。“不可能!”

  旋即,不等李基接着开口,背对着的刘备的手掌死死握着腰间剑柄之余,继续开口道。

  “大业可无刘玄德,却不能没有李子坤。”

  “徐州百姓不可不救,子坤亦是不可犯险,子坤且留在此地断后阻拦曹贼,于备看来方是两全之策。”

  李基的眼角抽了抽,咬着牙地说道。“这只是下策。”

  “下策非下,亦是此理。”

  刘备慨然地道了一句,微微闭上双眸。

  这一刻,刘备脑海中不自觉浮现的却是昨日曹操所言的那句话:

  【倘若吾将李子坤、关云长、张翼德都给杀了个干干净净,汝莫非就能冷静以待?】

  人非圣贤,刘备也清楚自己做不到,甚至为此生出了几分恐惧。

  为了大业,刘备不惧死,却接受不了李基、关羽、张飞出事。

首节 上一节 500/6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