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第512节

  即便是如今得知了李基以奇谋大破曹操,但庞统依然觉得其中必然有自己所不清楚的深意,否则老师不该是行如此互换粮道的凶险之策的性子。

  不过庞统想了一阵后,便重新将精力放在撤军之事上,谋划一番该如何才能安然退去。

  否则真让荀彧牵制住一段时间被回转的曹操、曹洪包围了回来,无疑是有着全军覆灭的风险。

  除此之外,庞统看着军令中最后一句“在郯县留下斥候探查曹军动向”,也在想着该如何妥善安排。

第671章 主公且慢

  不过庞统所担心的问题终究没有发生,在布置了几手疑兵之计后。

  兵马趁着夜色退离郯县的期间,荀彧并没有察觉,又或是察觉了却没有冒然行事,放任了魏延与庞统的退去。

  而为了避免与退回郯县的曹洪遭遇,魏延与庞统的撤退路线更偏北面些许。

  再兼之此前曹操在东海郡大肆屠城,许多百姓非死则逃,行军所过尽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凄凉景象同时,也免了会有斥候隐藏在百姓中追踪探查的可能。

  可与之相对的,也是庞统想要在郯县周边安排斥候相当的困难。

  郯县周边的百姓非死即逃,仅有郯县城内还有着相当一部分被曹军控制着押运粮草的青壮,这也让在郯县周边只要出现斥候都会显得异常扎眼。

  所以即便是庞统亲自布置了一番,也只能让斥候远远地监视郯县动向,不敢过度靠近。

  ……

  而在李基原地扎营重新拱卫粮道恢复的同时,刘备也率领着大军抵达了那被大量百姓尸首所堵塞的沂水河段。

  大量百姓尸首经过多日的浸泡,早就显得腐败发臭。

  令刘备感到侥幸的,赶来得及时,沂水之内暂且还没有孕育出瘟疫。

  而后,为了妥善且迅速地处理这些尸首,刘备速速派人在更上游的地方阻断了一段时间沂水,然后由往沂水河道中堆积的尸首倒入大量火油。

  最后,便是一把大火先焚烧了一遍,之后再清理剩下的残骸进行就地掩埋。

  这一处理,即便是刘备动用大军也足足耗费了五天的时间,方才将所有的尸体妥善进行了处理。

  可纵使如此,曾经途径过东海郡的刘备看着如今周边的空旷无人,依然忍不住地感到一阵的凄凉、愤怒。

  为遭遇战乱屠杀的百姓而感到凄凉同情,也为曹操的所作所为感到越发的愤怒。

  无论是如何崇高的理由,都难掩其中令人发指的残暴行径。

  这一刻没了后顾之忧的刘备,遥望着郯县的方向之中流露而出的是浓郁的杀意,恨不得将曹操杀之而后快的杀意。

  然而,一则从郯县方向的斥候拼死送出来的情报,令刘备神色有些呆滞。

  “什么?曹贼跑了?”

  “怎么会跑了?”

  “他怎么能跑?!”

  刘备在中军大帐之内,罕有失态地发出了素质三连。

  只是,这个问题显然没人能够回答刘备,唯有被道道目光注视着的斥候有些瑟瑟发抖。

  不过刘备显然也明白从斥候的身上得不到答案,只能是一再追问着斥候所探查到的细节。

  尽管斥候不敢过度靠近郯县,但却也足以看清曹军浩浩荡荡地离开了郯县。

  甚至等曹军退走了,斥候们还派出了一人进入城池转了一圈,整个城池都空无一人,且只要是能用能吃的,也都被曹军给带走了。

  即便这个斥候的身份早已被验明,但刘备一再确认后,还是不禁怀疑这斥候是否就是曹操的细作。

  毕竟曹操退离郯县,也就代表着放弃已经到手的东海郡,甚至就连无险可守的琅琊国都得跟着吐出来。

  而没了曹操在一侧牵制,仅凭袁术一人同样也不可能拿得下徐州。

  徐州之危,自曹操退走,无形中便等同是解了。

  可问题是,曹操如此损兵折将且耗费钱粮无数后退走,即便从徐州大肆劫掠弥补了一部分,但显然也是付出远大于收获。

  更重要的是曹操进攻徐州后,更是无形中狠狠地将徐州用力地推了一把,将徐州推到了刘备的怀中。

  等刘备在徐州携有败曹退袁的名声,徐州过渡到刘备手中的过程无异于倒了一大瓶润滑油,尽显丝滑。

  就连刘备自己都清楚徐州为自己所得,那么青州断然就是下一个目标。

  如此唇亡齿寒的局势,以曹操的能力不可能不清楚,更不会不知道如此退走不过是延缓死亡。

  只是在刘备清理沂水期间,曹军是浩浩荡荡地押运着大量辎重退走的,这等踪迹只要是瞎子都不会看错,斥候也是清楚地看着曹操往北退走了。

  一时间,大帐之内人人眉头紧皱,刘备亦是深感曹操此举诡异之极。

  片刻后,司马懿提出了一个假设。

  “莫非,曹操是见徐州局势事不可为,准备以袁术牵制我军,然后袭取兖州?”

  虽说此举曹操将会背弃与袁术的盟约,但司马懿从来不觉得一纸盟约,对于曹操这等枭雄而言有什么约束力。

  “不会!”

  只是在司马懿的话音落下后,诸葛亮便摇头反驳道。

  “兖州的位置唯有特殊,同时处于袁绍、袁术、吕布三家的包围之中,曹操违背与袁氏的盟约袭取兖州容易,但想要在三家的威胁下守住兖州却是极难……”

  顿了顿,诸葛亮补充道。“除非,曹操能得到主公的支持,可主公与曹贼势不两立,如何能支持曹贼之举?”

  “因而,曹操若取兖州,只会同时遭遇天下群雄围攻共分之,取死之道耳。”

  徐庶点了点头,对于诸葛亮的说服深以为然,然后说道。

  “我更觉得曹操这是在一味示弱,在袁术已经入局的情况下想要保全实力,坐山观虎斗,再伺机而动,如此也符合曹操的奸诈做派。”

  “且如今吕布在南阳郡方向与云长将军相抗,又有袁术入侵徐州,即便曹操退离,我军所需要承担的压力也是极大,两败俱伤也不无可能。”

  “不然!”

  庞统摆了摆手,道。“须知中原局势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曹贼先退,消息传开后,吕布与袁术又岂会用命便宜了旁人?”

  ……

  只是随着参谋团讨论了起来,刘备环顾左右,反倒依然觉得心里失了依靠。

  没有李基在侧,参谋团众人所言都似有几分道理,且似乎短期内争不出一个结论出来。

  可曹操已然北逃,刘备显然没有时间慢慢去深究了。

  当即,刘备一拍桌案,道。

  “曹贼意欲何为暂且不论,然,岂能容忍其大肆屠戮却安然退走?传我命令,即刻起兵追杀……”

  “主公且慢!”

  就在此时,大帐的帘子被拉开,有些行色匆匆的李基大踏步地走了进来。

第672章 彭城急报

  “子坤!”

  看到李基的出现,刘备的脸上难掩欣喜之色,下意识便是起身相迎。

  “主公。”

  李基朝着刘备拱手行礼后,也朝着在帐内的其余同样下意识起身相迎的谋臣武将微微点头示意。

  其中,李基的目光不禁在帐内的魏延和庞统多停留了一阵,然后才被刘备拉着往一直都空着的位置而去。

  而刘备欣喜之余,也不免得有些疑惑地问道。

  “子坤怎么这个时候赶过来了?莫不是出了什么事?”

  毕竟之前的布置,李基尽管命令魏延与庞统迅速撤兵与刘备汇合,协助刘备清理沂水。

  但李基手中的兵马依然留在了历阳桥附近驻扎,以免曹操会杀了个回马枪之余,也是为了拱卫渐渐拉长的粮道。

  “实乃是下邳有急报至,先到了我处,基意识到事关重大,便一路轻骑赶过来与主公汇合进行商议。”

  李基一边从手中拿出急报递给刘备,一边简短地解释着原由。

  刘备接过急报迅速看了起来,脸色微变,然后交给帐中其余文武传阅。

  急报的内容是来自陶谦的求援!

  袁术以纪灵为帅领十万大军正式进攻彭城了,仅一日功夫,彭城便已经开始告急。

  徐州将士的士气低迷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纪灵提前就打造好了大量的攻城器械,大军一动,几乎就是以雷霆之势对彭城进行攻城。

  臧霸或是徐州难得的一名骁将,但也难以抵挡纪灵的攻城势头,几乎是第一时间就向陶谦发出了求援。

  陶谦接到求援后,不敢耽搁,连忙就将求援书信送了过来。

  “这陶恭祖怎么回事?此前备不是已经在子坤的建言下给他送去书信,让他往彭城调派兵力,怎么仅仅一日的功夫彭城就告急了?”

  说罢,刘备有些没好气地补充着。“我看陶恭祖是根本就没有往彭城调兵。”

  对于如今陶谦的状况,刘备也已经是相当的了解。

  名义上陶谦还是徐州牧,但年老体衰的陶谦在徐州的威望本就不足。

  如今经历了一连串的战败,陶谦真正能指挥得动的势力范围怕是仅有下邳国的一部分。

  臧霸是一名骁将,此前对于陶谦的态度也基本是听调不听宣。

  恐怕陶谦是收到了刘备的书信,却不愿再摊薄下邳城仅剩不多的兵力,生怕下邳城反而会陷入守城兵力严重不足的危机。

  “陶公怕是担忧下邳城也会遭遇奇袭,故以行事保守了些许。”

  李基说得客气,但在场众人多数都明白陶谦纯粹就是怕死。

  在陶谦已经下定决心让出徐州外,陶氏一家老小的性命安危才是陶谦所看重的,所以即便是由刘备提醒袁术大军犯境进攻彭城在即,陶谦依然不愿分兵。

  “唉!”

  刘备长叹了一声,对此也是深感无奈。

  短短几年的功夫,陶谦的变化之大,让刘备都有些无所适从。

  几年前,陶谦尚且还有领兵直奔千里外聚义讨董的豪勇,如今却似是连一丁点的心气都没了。

  “子坤,这么说只能退兵回援彭城了?”刘备问道。

  “彭城守将臧霸与陶公早已是离心离德,陶公不援助臧霸,臧霸也必无死守彭城之心,一旦迟迟未见支援而袁军攻势越急,臧霸怕有开城献降的可能。”

  李基直指其中的利害之处,言明什么才是轻重缓急。

  且在一开始的战略中,刘备率领大军进入东海郡的目标便是避免瘟疫爆发,如今主要目标已经达成,驰援彭城才是正确的。

  而在李基指出了臧霸有开城献降的可能,帐中不少人的脸色也是随之微变。

  这个可能性并不是没有,恰恰相反是极有可能发生的。

  陶谦与臧霸之间的关系本就不融洽,忠诚更是谈不上。

  虽说刘备入主徐州的趋势已经明朗,也必然传入到了臧霸的耳中。

  可或许刘备在徐州的名声与威望兼备,但袁氏同样也是名扬大汉,为世家执牛耳者。

  因而,刘备若是面对彭城被攻城多时却久久未表态,臧霸会顺势选择归降袁术也不是不可能的。

首节 上一节 512/6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