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于荀攸的这般反应,曹操的神色似无半点的介怀或不耐,反倒是继续言笑晏晏地说些用兵的安排。
荀攸则是不时地答上两句,更多的还是保持着痴愚的模样发愣。
而随着曹操进入琅琊国的不久,仅剩不多的曹军斥候也为曹操带回了一个消息,那就是刘备果真分了两万偏军衔尾追了过来。
“旗子上书着‘孙’、‘周’?”
曹操回想了一下,很快就意识到了统兵之人是孙策、周瑜,忍不住笑着道了一句。
“李子坤果然还是一如既往地不放心我曹某,还亲自派遣弟子来送我离开徐州,对我曹某也算是相当的重视了。”
提及此句之时,曹操心中其实还生出了几分喜悦。
遑论如何,能得到李基如此的重视小心,这对于曹操而言何尝又不是一种承认。
不过,等大量扬州骑兵充当斥候不断地远远徘徊在曹军四周监视之时,曹操当即就倍感难受,有种时刻都被盯着的感觉。
这一刻,曹操心中对于骑兵的渴望变得更为强烈。
第676章 冷静与贪婪
“若有一支骑兵在手,何须如此处处受制于人?”
曹操感慨地道了一句,也明白自己在东海郡中处处失利,同样也是源自一时大意被李基覆灭了骑兵,以至于尽丧主动权。
如今面对着大量扬州骑兵的“护航”,曹操也是没有一点反制办法。
“骑兵!骑兵!若无骑兵,何以据中原?!”
此刻,曹操心中对于实行荀攸所献之策的决心越发的坚定之余,不断催促着大军加快行军速度。
……
而在刘备率领着大军回转,直奔着彭城方向驰援的同时,也在密切关注着曹军的动向。
只是,局势的发展比预料中还要顺利三分。
曹操一路匆匆撤军,任由着孙策所率领的偏军衔尾不断收复失地,却并无半点刻意拖延时间,再度伺机南下的意思。
随着一份份军报的传回,也让众人都意识到了这个事实。
‘曹操当真是退了……’
若是曹操依然有意徐州,是准备假意撤离再伺机南下,那么便该缓缓行军拖延时间。
可曹操如此急行军撤离,就仿佛身后有人在追杀似的的状态,等远离下邳国到一定范围后,即便再想回转也不知要耗费多少功夫。
……
在临近彭城国的边界,刘备大军临时驻扎休整的大营内。
刘备浏览着孙策派遣快马送回的情报,语气复杂地说着。
“这曹贼行事,当真是让人捉摸不透。”
魏延听罢,一脸推崇地开口说道。
“主公怕是多心了,有什么捉摸不透的?我们扬州兵强马壮,将士骁勇善战,且那曹贼在都督的运筹帷幄下又吃了个败战,惊惧之下撤离徐州再正常不过了。”
这一番话虽有吹捧李基之嫌,但以着李基的名声之甚,却也是引得在场不少人的认可。
就连刘备也觉得魏延所说,似乎也不是没有道理,说道。
“这倒也是,那曹贼向来都极其重视子坤。如今又在子坤手中吃了个瘪,深知事不可为,不愿将手中仅剩不多的兵力拼个干干净净,萌生退避三舍之心也说得过去。”
“主公过誉了。”
李基连连求饶,流露出几分苦笑。
若是旁人被自己的名声惊退,李基还会相信。
但李基可以鄙夷曹操的极度利己思维以及道德水平,却不得不重视曹操的能力以及气魄。
若是攻取徐州是曹操惟一的出路,那么李基认为曹操绝对不乏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
因而,曹操的退却,李基近乎断定是曹操改变了战略方针,弃徐州而欲取他处,以解青州困境。
只是曹操所改变的具体战略是什么,李基一时还难以断定。
不过……
李基看向此刻在大帐之内所悬挂而起的彭城国地图,眼神之中流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眸光。
遑论如何,曹操为了可以顺利撤离徐州,毫无疑问是将盟友袁术给卖了。
因而,在进一步确认了曹操回转徐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后,李基开口道。
“主公,曹贼虽逃,但却也给了我们一个大好时机。”
还在为没能弄死曹操而感慨遗憾的刘备回过神来,问道。
“嗯?怎么说?”
除非是有意而为之,否则李基向来都没有故弄玄虚的习惯,直言道。
“一举吞掉袁术大军的大好时机。”
旋即,李基站了起来,走至大帐所悬挂着的地图旁边,先是将彭城以及如今刘备大军所处的位置进行简单的标记,而后接着说道。
“如今,我军临近武原城所在,距离彭城约还有一百五十里到两百里的路途。”
“翼德所率领的四千骑兵已经先一步抵达彭城,派人所送回的书信表明已暂缓了彭城之危,且令纪灵有些惊疑不定了起来。”
“而翼德也同样与臧霸取得了联系,臧霸死守彭城距今也有十日左右,数次险些被攻破城池都没有归降,可见其心并不向袁。”
“因而,有着翼德所率领的骑兵抵达彭城,足以保十日内彭城无忧。”
这一连串的判断,并无人提出质疑。
四千骑兵在守城上的作用或许是有限的,但对于士气的影响无疑是极大的。
且不说守城一方确认了援军的到来会心生希望,士气大涨;
攻城一方的纪灵也会因此变得有些惊疑不定,担忧是否还有更多兵马支援彭城。
刘备更是连连颔首,示意李基继续。
而李基略微一顿,目光在帐内一扫而过,主要集中在了随军的四名门生的身上,观察了一下他们的反应之余,继续说道。
“基所言的时机,则在于曹操虽逃,但其乃是借助了袁术大军牵制我方,继而能率领残军退离徐州。”
“如此情形,曹操断然不会告知袁术真正的状况,纪灵甚至依然还做出着我军主力尙在东海郡与曹操交锋的判断。”
“而这,便是基适才所言的大好时机所在,或能借此一举吞掉袁术的这十万大军,然后……挥师向西取豫州。”
说到这里这时,李基的眼神透露着平日所没有的锋芒与贪婪。
没有把握之时,李基会时刻保持冷静;
但当真有着一个大好时机出现在自己的面前,李基同样也不乏贪婪。
青州距离刘备作为基本盘的荆扬二州太远,且贫瘠无比,横跨整个未定的徐州去取青州既冒险又利益有限。
可豫州不一样,豫州同时与司隶、兖州、徐州、荆州以及扬州的这五州相接壤,乃是真正的中原腹地所在。
荆州、扬州想要北上中原,挡在最前面的其实都是豫州。
李基原本所预想的北伐中原路线,同样也是在荆扬两州同时出两路兵马夹击豫州。
因而,豫州从来都在李基所想要张开的獠牙之下。
如今曹操把袁术给卖了,诱使袁术的十万大军入了彭城,自个儿是拍拍屁股走了。
可在李基看来,这无异于原本对荆扬再三戒备的豫州主动张开双腿,打开了一扇长驱直入的大门。
只要将进入彭城的十万袁军覆灭,那么原本如刺猬似的豫州,又跟仅剩几件贴身亵衣有什么区别?
第677章 论战:鲸吞豫州
届时,从荆扬徐三州分三路齐攻豫州,兵力损失殆尽形同仅剩几件“亵衣”的豫州,如何能抵达得了同时被三路猛攻?
而李基的这番话一出,刘备的呼吸也不免跟着变得粗重了起来。
荆扬霸主的名号说得好听,但对于整个大汉而言,终究只能算是偏安一隅。
若不是在李基的治理与开发下,历年安置流民补充劳力,又向外寻到了金银矿产以及高产粮种,内改军制,外揽人材。
扬州甚至想做到偏安一隅都相当的勉强,更别说是对外开拓了。
可若是取了豫州,陶谦又相让徐州,那么真正兼并了荆扬豫徐四州之地,南无交州之患,北有幽州盟友,又暗控益州的刘备,将真正拥有了一统天下的基础。
这一刻,刘备终于明白为何李基会在得知纪灵率兵入彭城国的第一时间,会亲自匆匆赶来极力主张回转彭城。
怕是李基从一开始,就看到了这一大好时机的可能性。
甚至在李基早早得知了曹操传信给袁术,却没有刻意地阻挠离间,或也是做好了这一局面出现的准备。
处于敌对立场的李基与曹操在无形的默契下,合力推动着这一局面的出现。
曹操需要借助袁术大军牵制刘备,继而能顺利地脱离徐州战场;
李基也自始至终地将袁术大军视作真正的猎物,故意露出破绽地诱袁术大军入局。
而随着李基提出了这一战略后,帐内一众文臣武将的目光也是纷纷显得灼热起来。
曹操退得太快了,在尚有一战之力的情况下就迅速撤退了,这显然是满足不了诸多将领对于军功的渴望。
如今李基这一提议,大有将支援战打成歼灭战,乃至于顺势鲸吞豫州的意思。
偌大的一个豫州,合计十余万的豫州军,能捞到军功的机会可太多了。
只是在一众热切的眼神中,诸葛亮依然保持着一如既往的冷静,出言询问道。
“老师,只是如此是否会有些过于勉强了?吕布正与关将军在南阳郡激战,荆州兵力已然被牵制了大半。”
“仅有扬州之力想要一口气鲸吞豫州以及……拱卫徐州,或有些冒险。”
在提及徐州之时,诸葛亮还不忘斟酌一下用词。
或许刘备仁德,对于领受徐州之事有些顾忌犹豫,但诸葛亮无疑不是什么迂腐之辈。
相对比依然由陶谦治理徐州,徐州归于刘备手中,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大好事。
至于其余的将领,大多更是已经将徐州视作了刘备的地盘。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即便刘备决意不受徐州,陶谦也有意反悔让出徐州,刘备麾下的将士无疑都不可能会同意。
因此,徐州即便是在诸葛亮眼中,那也已然是刘备的囊中之物。
可在徐州未定之际,再想要进一步鲸吞豫州,这在诸葛亮看来无疑有些冒险了。
“若是豫州兵力充足,确实会如亮儿所言的那般有些冒险,因此关键在于能否覆灭纪灵所领的十万大军。”
李基一改以往商议的风格,以着果决的口吻继续陈述着。
“袁术所控制的豫州所能调动的总兵力约在十二万到十三万间,只要完全覆灭了纪灵所率领的十万大军。”
“兵力仅剩两三万之数的豫州,袁术该如何去守?”
“即便袁术意识到不妙,不断强征青壮百姓上阵,也不过是垂死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