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后来甘宁终究是承受不住家中的压力,且巴郡甘氏也无力再为甘宁掩盖,甘宁这才不得不上岸当了个巴郡小吏罢了。
可生性随性自由的甘宁,向来也最是鄙夷劫掠平民之举,看着这小村落中留下的痕迹,眼中不禁有怒火喷涌而出。
而等甘宁走到了村落中心处,司马懿已经提前现身恭候多时了。
“拜见甘将军。”
司马懿礼节周全地朝着甘宁行礼。
甘宁翻身下马,走到了司马懿的面前,道。
“你就是侯爷的门生司马懿?”
“不才正是司马懿,此番劳烦甘将军到此配合,实在是感激不尽。”
司马懿借着话语暗中点明着主事人的身份,免得甘宁看轻自己的年岁。
对此,向来都不是个蠢人的甘宁自然不会听不懂,眉头微皱之余,直接点明道。
“放心,侯爷既然信任你,那么我自会配合着你行事,就是希望你勿要堕了侯爷的威名。”
司马懿闻言,脸上的笑容更甚,热情地邀请着甘宁入屋内洽谈。
此前司马懿最怕的便是来者自恃资历看轻司马懿的年岁,又或是抱着暗中夺权较劲心思之人。
譬如:张飞,又或是魏延那等性格的人。
幸好,侯爷果然安排得相当妥当。
与张飞、魏延不同,甘宁既没有那等傲气,更不是有心争功夺权之人。
凭借着侯爷门生的身份,便足以暂时让甘宁听令行事,这对于司马懿而言无疑是件好事。
而说是入屋内洽谈,也不过是在这小村落中收拾出了一间相对干净的房屋罢了。
司马懿也随口地介绍了一下这小村落的状况,由于距离郸县张氏的豪强家中田地相当靠近,张氏早就有意往着这小村落所属的田地侵吞的意思。
在强征青壮之时,张氏就暗中推动了一番,直接将村落之中十之七八的青壮都征走了。
而后袁术的“坚壁清野”命令下来后,张氏便仗着在县衙内当差的一个族人身份,召集了二三十号人打着官府的名头到这小村落中“坚壁清野”。
村落之中的青壮不是被强征入城,剩下的就是离村躲灾去了,剩下的一群老弱妇孺如何能是张氏所带来的一伙人对手?
一番劫掠搜刮,将村落之中一群老弱妇孺的家中仅剩不多的存粮钱财尽数劫走,甚至趁乱还做了不少天怒人怨之事,最后又放火掩盖痕迹。
没了青壮,也没了存粮,一群老弱妇孺就连数日都活不下来,只能离了故土各自散了逃命求活去。
“吾到这村落落脚之时,也就只剩十几个无依无靠等死的老人。”
司马懿说到这里之时,语气中也不免多了几分唏嘘。
“接下来只等着村落彻底没了人,张氏通过关系在官府中运作一番,这小村落所属的田地也就尽归到了张氏的手中。”
甘宁更是听得怒发冲冠,牢牢地将郸县张氏这个名字记在心中之余,问道。“那郸县的县衙就对此不闻不问?”
“甘将军,乱世之中不是处处都还有秩序的。”
司马懿道了一句,差点没忍住暗讽甘宁的天真。
莫不是在秩序尚存的荆扬之地待久,就以为别的地方官府会正常运转着。
乱世未到之前,各地世家豪强通过各种方式兼并土地的现象就相当严重。
乱世的到来,秩序的崩坏,只会继续加剧这种现象,不然对于许多世家豪强而言,这乱世岂不是白来了?朝廷也是白白崩溃了?
且各地诸侯往往也需要借助世家豪强稳固地方,只要世家豪强能给得出足够诸侯们满意的利益,这种情况诸侯们往往也是视而不见。
诸侯们得到了利益与支持,世家豪强得到了想要的田地。
盛世之中,百姓们或许还能发出些许声音,乱世之中那是连丁点声音都发不出来的。
乱世中百姓所过的生活好坏,全看运气,赌一赌地方上的诸侯或主官心性如何。
此前袁术看不起地方百姓的三瓜两枣,豫州百姓过得倒也还算不错。
可随着袁术被逼上绝路,一条条暴政的施行,看似是轻飘飘的雪花,落在地方百姓的肩膀上可就是足以压倒一切的冰山。
这对于司马懿而言都是不知名的小村落,仅仅只是豫州的一个小缩影罢了。
“甘将军,如今以着郸县为中心周边的民怨已然相当的浓郁,饥荒爆发的迹象已经相当的明显,不少百姓甚至已经开始往着周边郡县流窜逃难。”
“而我已经暗派了不少人手伪装成流民流窜于各个村落中,暗中宣扬城中世家豪强的奢侈腐败……”
“只需再等上几天,或是有人振臂一呼,必然能让许多走投无路的灾民揭竿而起。”
司马懿简略地向甘宁介绍着现下的状况,至于具体司马懿在其中安排了多少人手,又费了多少功夫,也没有跟甘宁这个武夫详细言明的意思。
“吾需要如何做?”甘宁追问道。
“君不见昔日陈胜吴广,又不闻大贤良师乎?”
司马懿有些阴恻恻地道了一句。
“民困而思陈吴,民饥而念张角也。甘将军所需要做的便是当上一回陈胜吴广,又或是大贤良师。”
“蛇无头不立,尽管民怨已起,可若无人振臂一呼,饥饿交加之下,这些灾民也只能是化作流民四下散去。”
“再者,由于周边青壮大多也被强征入城,城外灾民十有七八都是些老弱妇孺,若无甘将军之勇力,难以成事。”
甘宁总算是听到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手掌不自觉地扣在盘于腰间的粗壮铁索,道。
“只是,这陈胜吴广也好,大贤良师也罢,我也没有当过的经验啊,该如何振臂一呼?”
“此事易耳。”
司马懿说完,从怀中掏出了一个锦囊递给甘宁。
只是还不等司马懿说完这锦囊什么时候拆开,甘宁就当场解开了锦囊掏出纸张看了起来,让司马懿的脸色微微发绿。
第714章 漳水焚,濄水生
不过司马懿脸色上的变化,仅仅出现了一瞬就恢复了平静。
此时此刻,司马懿清楚自己若不是挂着个“国士侯门生”的名头,以着甘宁的地位,寻常士子连见他都没有机会,更别说是指挥甘宁行动。
甘宁愿意遵司马懿为首听令,那是李基的命令,而不是当真重视司马懿。
这锦囊的小把戏,说到底也是测试对方服从与否的小把戏。
显然,甘宁没有给司马懿这么一个面子,当场就拆开看了起来。
不过屋内光线略显昏暗,甘宁有些看不清纸张上的字迹,道了一句。
“掌灯。”
当即,便有跟在甘宁左右的锦帆贼亲信上前打开火折子,点了一盏灯送到甘宁的身旁。
甘宁借着灯光,细细地看了一遍锦囊里的内容后,问道。
“此计,是否已禀报告知侯爷,得了侯爷的应允?”
“自然。”
被暗含轻蔑地对待的司马懿,那难掩稚嫩的脸色平静如常地答道。
“若不出意料,五日后计中所需的粮草军械将会沿着濄水送至。”
甘宁点了点头,心中也已有了判断。
若无李基的鼎力支持,司马懿自然不可能让寿春沿着淮水与濄水送来一应粮草军械。
而司马懿的计划并不复杂,又或者说想诱导一群走投无路的饥民并不需要多么复杂的计划。
只要给与饥民们一点点希望与寄托,再取得能让饥民们信服的大义就足够了。
随后,在司马懿的安排中,这小村落的另一个房间之中已经堆放了大量的黄布。
冒充黄巾,便是最简单直接的办法。
或许黄巾在整个大汉早就沦为了人人喊打的存在,但对于看不到希望的饥民而言,黄巾便会成为他们眼下唯一能抓住的救命稻草。
甘宁抓起一条黄巾,绑在额头。
追随而至的锦帆贼也是纷纷效仿,以黄巾系额。
自张角举事至今,已经过去了近十年,即便在大汉各处依然还有不少黄巾贼寇作乱,但显然不可能还有太平道教的传承。
系上黄巾,便自然会成为货真价实的黄巾贼。
而后,在司马懿提前做出的布置中,甘宁指挥着锦帆贼分成二十队,每队四十人的规模,朝着郸县周边各处的村落而去。
此前司马懿通过锦衣司已经早就探清了郸县周边的状况,且暗中不断所散播的流言除了与世家有关外,更是宣扬着大贤良师传人出没于豫州,有意普世救人。
甘宁所率领锦帆贼的出现,便是为了证实大贤良师传人这一传闻的真实性。
而派往这个村落的锦帆贼,也将公开宣称大贤良师将会在五日后自濄水而携粮而出,普救世人。
并且,司马懿为此准备了一则朗朗上口的童谣。
“漳水焚,濄水生。黄天不死,惠活世人。”
一时间,在锦帆贼所假冒的黄巾党以及锦衣司共同发力下,这一则童谣几乎是如飓风般迅速传遍了郸县周边。
不仅仅是郸县周边的十余万百姓一清二楚,就连郸城之中的官吏世人几乎都有所耳闻。
为此,郸县县令还特意召集了城中一应世家豪强的家主举办夜宴商讨此事。
作为这一方父母官,郸县县令容貌甚美,五官端正,气质颇显几分儒雅飘逸之感,任谁见了都不禁暗自赞叹有君子之姿。
只是与城外百姓们饥不果腹与怨声载道的惨象相比,此刻由郸县县令所设的夜宴却是尽显奢华。
乐师舞姬十余,轻纱遮体的貌美婢女更是莺莺燕燕的数十人,不断穿梭而行伺候着到场的达官贵人。
不时有达官贵人心痒难耐地将身旁的婢女搂入怀中,惹得在这奢靡的宴席中不时响起极力压抑着的声音。
“县宰倒是好眼光,从一群污泥中屡屡挑选出明珠,不使明珠暗投,终日耕躬而失却光芒,暴殄天物。”
搂着一个婢女在怀中的中年男子,一边将手伸入衣物内探索之余,一边则是带着几分恭维地向着郯县县令说着。
而那看上去不过是十余岁稚嫩年纪的婢女,满脸羞愤通红之色,却又不敢反抗,手掌下意识地推搡着那身着华服之人,可又完全不敢用力。
这欲迎又拒的模样,惹得那中年男子心头越发的火热。
倘若不是在这夜宴中还需略微顾忌形象,说不准这中年男子已然是忍耐不住了。
而看着那中年男子急色的模样,坐于主位的郸县县令细细地品着美酒之余,应道。
“不过是见百姓困苦,不得已卖子卖女求活,吾既为一方县令,又怎能视而不见?自然是挑选了一些到府内养着……”
顿了顿,郸县县令看着那中年男子似是已经相当上头的神色,道。
“倒是足下若对此女甚是喜爱,不如带回府中,也能让其过些富贵日子,如何?”
“那便谢县宰的赏赐了。”
那中年男子连声道谢,又举起酒盏朝着郸县县令敬了一杯。
不过这一场夜宴倒也不是人人皆好美色,坐于宴席右侧上首处一白发苍苍的老者视着左右貌美婢女如无物,不时地细品美酒之余,开口道。
“县宰不知可曾听闻城外有黄巾出没之事?且那黄巾贼党不断流窜于各个村落乡里之间,似有觅机举事之迹。”
“此事,本县亦有所耳闻,因而方才请诸君到此议个对策。”郸县县令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