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第539节

  在豫州这等世家鼎盛之极的郡县为主官,真正把控着地方的无疑是一个个世家豪强。

  若无世家豪强的支持,郸县县令也就是个摆设罢了,甚至就连如今城中大量强征的青壮所需的粮草,都是一众世家豪强合力提供的。

  不然仅凭一个地方县城的粮仓,如何能供得起这等庞大的粮草开支。

  随着郸县县令谈及正事,宴席之中众人的神色也是微正,郸县县令更是直接屏退了宴席之中乐师等一干无关人等。

  黄巾!

  此事在一众世家豪强看来,无疑是个可大可小的存在。

  规模浩大如此前的青州黄巾,那可是浩浩荡荡百万之数,盯上了某座县城,无疑是难以抵挡的。

第715章 黄天降下了粮食

  当然,青州黄巾那等规模在整个大汉都是罕见的,并且随着曹操的崛起,青州黄巾可谓是彻底化作了曹操的资粮。

  普遍常见的黄巾残党在各地,往往也就是些不起眼的山贼土匪之类。

  在场的众人也是纷纷低声地讨论了起来,各抒己见。

  “或是周边的山贼有机可乘,所以想分一杯羹,派人前来招募人手来了?”

  “倒无这个可能,不过依老夫之见,不可如此坐看黄巾流窜,不如派遣一支精兵出城驱赶,如何?”

  “不可不可,国士侯率领大军离开郸县范围不过是数日功夫,说不准这正是国士侯的奸计,为的便是诱骗城中兵力出城,趁机袭击城池。”

  此言一出,整个宴席几乎都是随之一静,近乎是杀死了争论的声音。

  与举大军浩浩荡荡的过了郸县的国士侯相比,些许流窜于各地的黄巾残党无疑是芥藓之疾罢了。

  对于黄巾,一众世家豪强自然是相当的不喜。

  但跟国士侯的威胁相比,那可就不值一提了。

  郸县县令轻捋颌下一尺胡须,问道。“看来诸君的意思都是暂且不管城外黄巾?”

  在场众人随之各自开口道。

  “县宰,些许黄巾残党不过是芥藓之疾罢了,当下还该以大局为重,不宜轻易出城。”

  “城外纵使黄巾说动一二贱民暴乱也无甚干系,城外青壮或征或逃,已无青壮可用,难成气候。”

  “不错,一些老弱妇孺确实难成气候,且他们既无兵器,也无粮草,即便是暴乱,也不过是给县宰多添些许军功罢了。”

  一时间,原本神色平静的郸县县令眼中不禁出现了意动之色。

  如此一番分析下来,若是那些黄巾当真引发了暴乱,反倒是好事无疑。

  镇压黄巾,甚至能斩首数千的话,那可是军功与政绩。

  不管豫州之争最后是袁术获胜还是刘备入主,说不准都能凭借镇压黄巾的功劳获得升迁。

  郸县县令沉吟了一阵后,故作矜持地开口道。

  “诸君所言甚是在理,今城中百姓安危系于吾一念之间,确实不宜轻动。只是倘若城外当真出现黄巾作乱,还望诸位鼎力相助。”

  宴席之中的众人笑呵呵地回应了起来。

  “那是自然。”

  “我等不支持县宰,还能支持何人?”

  “我等与县宰同心协力,郸县自会稳如泰山。”

  郸县县令见状,也是面露喜悦,重新将一众乐师舞姬婢女等唤了上来作乐,美酒佳肴更是不断送上。

  ……

  而在城外,被城内一众达官贵人们所轻视的贱民,在几无活路的情况下。

  在锦衣司与锦帆贼的引导下,在郸县周边的每个村落都几乎有人听信着童谣,往着濄水的方向赶去。

  八百锦帆贼,即便每人只引导了五人,那便是四千之数。

  可实际,又何止五人?

  在绝望之际,人往往都是从众且盲目的。

  当大潮一起,其势必然是滔滔的。

  以着郸县为中心的周边村落,几乎有着源源不断的人往着濄水的方向涌去。

  即便人潮之中七八成都是老弱妇孺,但那密密麻麻的数量,依然令一众锦帆贼为之心惊。

  这一刻,甘宁只能寄希望于粮草器械等已经送到了濄水,否则说不准他这假冒黄巾的锦帆贼会直接被民怨所淹没撕成碎片。

  而与心中有几分忐忑的甘宁相比,在暗处注视着一切的司马懿却是下意识露出了一个笑容。

  此时此刻,司马懿明白自己已经成功了。

  在暗中所散布的种种流言之中,不断暗指着濄水那边有着黄天所赐的粮食。

  这对于大量即将或已经陷入饥荒的灾民而言,无异于天方夜谭,他们不是不怀疑,而是已然没有其他的选择。

  可正因为有怀疑,才能转变为坚信不疑。

  司马懿才能通过甘宁对起义的灾民们实现遥控,而不至于让这些灾民化作蝗虫那样毁灭一切。

  届时,对黄天的信仰也罢,对黄巾的追随也好,灾民们的坚信不疑才能让司马懿实现李基的要求,控制着起义的灾民们仅仅将劫掠的对象控制在世家豪强的身上。

  “去吧,在尔等的前方,有着尔等所需要的粮草器械,有着支撑尔等将怒火宣泄出去的粮草器械……”

  司马懿喃喃地道了一句,那初出茅庐的双眼中流露着兴奋与疯狂。

  这一刻,司马懿感觉自己当真是爱极了这种在背后掌控一切,引导着大势的感觉。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大势尽为吾所控。

  “老师,难不成这就是你要为我上的最后一课吗?”

  司马懿回想着此前将设想而出的初步方略呈递到李基的面前之时,李基在对这个方略进行了详尽的修改后。

  将这个方略递还给自己之时,那意味深长的眼神,以及在方略最后所添上的一句话。

  【懿儿此番要好生感悟,但可勿要越线。】

  “嚯嚯嚯,有老师你注视着弟子,弟子怎敢越线?”

  司马懿笑着低声道了句,露出着与年龄不符的深沉目光,注视着远处一个个在黑夜中都不断往着濄水方向赶路的灾民。

  濄水与郸县的距离并不算远,且只需一路往西,自会见到濄水所在。

  更何况还有着头系黄巾,脸覆面具的锦帆贼沿路引导,却是缓缓地引着大量的灾民不断往着濄水方向赶去。

  一个个饥肠辘辘的灾民沿路几乎是啃着树皮,抿着露水地跨越着濄水与郸县的距离。

  而就在无数灾民眼中的黄巾引导下,他们抵达了濄水……

  更不可思议的是,在那滔滔濄水中似乎当真是长出了粮食。

  就在濄水的岸边,白花花的粮食有如小山般地出现在灾民的眼中,其上还插着一支黄色的旗帜。

  粮食!

  当真是粮食!!!

  这一刻,无数目睹了这一幕的灾民脑海里仅有一个声音在不断回响。

  黄天当真降下了粮食,濄水当真是送来了粮食……

  而甘宁则是一步步地走上了在那如小山似的粮食旁高台之上,高举黄天旗帜,大呼道。

  “吾乃黄天将军,愿遵黄天之令者,可饱腹!!!”

第716章 地里长出兵器了?

  “吾乃黄天将军,愿遵黄天之令者,可饱腹!!!”

  在甘宁高呼此言,而后又被引导着大量饥民至此的锦帆贼齐声复述了一遍后。

  大量饥民那满是菜色的脸庞涨得通红,纷纷紧跟着狂热大喊了起来。

  “愿遵黄天之令!”

  个人的理智,在群体的狂热中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对于饥民而言,空空如也的腹部会代替着大脑向着那堆积如山的粮食做出选择。

  此前的怀疑,也将在此刻彻底化作坚信不疑。

  炊烟,很快就在濄水岸边飘起。

  一条条黄色头巾被饥民们主动地系在额头!

  濄水不仅仅为他们带来了粮食,更是长出了一把把质量参差不齐的武器。

  当然,这是李基故意而为之,也不是寿春提供不了大汉制式兵器。

  只是有些细节需要掩盖的,自然还是需要小心遮掩。

  因而,沿着濄水送至此处的兵器乃是历年来所缴获的各式兵器,尽数都被堆放在了几个偏僻的武库之中存放着。

  原计划,这些武器都将会进行回炉重造,再统一打造成制式兵器。

  只不过随着对交州以及夷洲的开发,一些铜铁矿脉陆续被发现以及开发,每日都有大量的矿石被送至扬州。

  这反倒是让这些缴获的兵器还没有来得及进行处理,就这样一直堆放在武库之中,正好算是清库存了。

  当然,即便这些都是李基看不上的缴获兵器,实则质量并不算差,甚至比曹军所用的都要强上不少。

  随着一把把武器被分发了下去,即便甘宁不怎么擅长统领大规模兵力,但以着八百锦帆贼为骨干,也勉强能够指挥得动这一支初成规模的黄巾义兵。

  甘宁也根据着司马懿所提供的内容,对这一支黄巾义兵进行了一番战前动员的誓师。

  誓词所针对的,无疑便是世家豪强。

  即便甘宁本身并不如何会引动人心,但由司马懿所准备的誓词内容却是极具煽动性。

  再兼之此前锦衣司不断散播的大量关于世家豪强的流言……

  不,或许不该说是流言,仅仅只是将世家豪强的所作所为复述散播了开来罢了。

  提前埋下的引子,在这一番誓词的浇灌以及赋与了黄天的大义引导下,无疑是彻底引发了这一支黄巾义兵对于世家豪强的怨恨与愤怒。

  这一支黄巾义兵,也在甘宁的一声令下重新挥师往着郸县的方向折返。

  且当这一支黄巾义兵形成规模后,几乎是不断吸引着周遭的饥民或者平民源源不断地加入其中。

  黄巾义兵的规模,也以着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膨胀着。

  当郸县布置在外的斥候发现这支黄巾义兵之时,这支黄巾义兵距离郸城已然不足十里。

  且规模之大,远远看去……铺天盖地。

  当郸县县令惊闻这一消息,连忙令城中县尉整兵之余,连忙便赶往西侧城墙。

  当郸县县令气喘吁吁地赶到城墙,看着远处那缓缓朝着郸县靠近的大片大片似是看不到尽头的人潮之时,神色不由得大变。

  “哪里来的这么多黄巾?”

首节 上一节 539/6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