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第573节

  李基本想再劝阻一句,但注意到了甘宁的眼神,却是放弃了这个想法,转而答应了下来,道。

  “好。”

  即便如此必然会多费些人力物力,但于情于理,李基也没有拒绝的理由。

  而随着甘宁的情绪渐渐平复后,刘备的目光忍不住看向着一旁那辆原本被苍焰焚烧了一遍的战车,不解地问道。

  “兴霸,吾有些疑惑那苍焰焚车是如何引起的?并且兴霸是如何伪装出人在大火中化作灰烬的假象的?”

  甘宁组织了一下语言,答道。

  “此前侯爷派人送来一物,让我提前在战车涂抹了一个遍,且提前在战车底座藏了一个衣物相同的稻草假人……”

  “趁着那天地昏暗之际,我将稻草假人置于原本所站位置,自己则是换了衣物提前跳下了战车。”

  “至于为何是苍焰……”

  说到这里之时,甘宁也是满眼的不解,下意识地看向着李基。

  李基对此,忍不住笑了笑。

  这个苍焰无疑是神来之笔,也是彻底压倒了无数黄巾青壮的最后一根稻草。

  旋即,李基让甘宁先行下去休息,调整一番心态后,再迎着刘备好奇的目光,低声地解释道。

  “主公,有许多不同的东西焚烧之时,火焰颜色各不相同。”

  “而苍焰,实乃是涂抹在战车各处一种名为‘磷’的东西所烧出来的颜色,也便是《淮南子》之中‘老槐生火,久血为磷’中的磷。”

  刘备一时有些哑然。

  《淮南子》这书,刘备也读过,但却是如何都想不到苍焰竟是其中所说的磷。

第770章 广开民智

  许多神鬼之说,一旦掀开了谜底,实则也就是那么一回事。

  李基的语气似是在说着什么稀松平常之事,同时又不忘问一句。

  “主公由此对民心可生出什么感慨?”

  被李基如此似乎包含深意的一问,刘备微微怔住,看向着李基,然后答道。

  “蛊惑民心……不难。”

  李基也不禁叹息了一下,道。

  “前有张角,后有李基,且至此之后,大汉将再无人会拿‘苍天已死,黄天将立’来断大汉的命运了。”

  顿了顿,李基正色道。“接下来的数言,请主公恕基不敬……”

  “你我二人,何须言这等话语?子坤直抒胸臆便是了,若是备有何处做的不足,必改之。”刘备答道。

  李基摇了摇头,答道。

  “非是主公有不足之处,而是基欲教主公明白不仅历史有时可任由胜利者篡改,民心亦是容易遭人玩弄蛊惑。”

  “民愚,见不知,则易被蛊惑利用,此非民之过,实乃人性皆如此。”

  “因而,惟有广开民智,使民可明辨是非,方是使社稷永固,百姓安居乐业之法。”

  刘备闻言,忍不住微微瞪大眼睛看着李基。

  非是李基所言大逆不道,实乃朝廷历来都更为推崇愚民之策。

  广开民智,这与儒家所推崇的教化天下可是截然不同的。

  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听在刘备耳中不亚于一道惊雷落下,愣愣地看着李基好几息的时间。

  李基也不焦急,耐心地等待着刘备消化,也明白对于封建统治者而言,“广开民智”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一种禁忌。

  往往认为愚民之策,方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且愚民之策大成于商鞅的《商君书》中的“驭民五术”,其中包含着: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

  某种意义上,商鞅被五马分尸确实一点都不冤。

  商鞅的“驭民五术”深深影响了秦国,也影响了秦始皇嬴政对于天下万民的态度,间接导致了秦始皇嬴政耗尽民力而忽略了民怨四起,最终实现了大一统的秦朝反而迅速瓦解。

  而汉承秦制,即便西汉时期屡出如汉文帝、汉景帝、汉宣帝等仁君,但朝廷总体无疑也依然承袭了愚民的倾向。

  并且在原轨迹中,愚民之策并没有随着汉朝的崩溃而终止,反倒是不断被历代王朝不断地优化改进。

  到了辫子朝的时候,“三十三两白银”以及“八股文”的完善,无疑便是对“驭民五术”的升华与发扬。

  可以说,尽管商鞅至死都没有见过大一统的王朝,但他的思想却是不断影响着每一代大一统的王朝。

  而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无疑是李基看来扭转这种愚民倾向,解除固步自封的最好时机。

  毕竟愚民之策虽说已历经了数百年之久,算得上是祖宗之法不假。

  可愚民之策还没有彻底固化下来之余,李基反倒能借太平道的影响以及大汉数百年来的叛乱屡生,继而说明了愚民之法不可取。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李基特意将刘备从下邳国请到了汝南郡,不仅仅需要刘备出面来“承泽天命”,更需要亲眼让刘备见识到愚民之策的不可取。

  今日有陇西李子坤能轻易为某人在万民面前赋予天命,他日何尝又不能出一个刘子坤让万民认为另一人才是天命所归。

  民心是世上最坚固的存在,但又是最薄弱的存在。

  足足好一会的功夫过后,刘备方才凝眉开口道。

  “这广开民智之说,还请子坤细说。”

  而为了此刻,李基早早就准备了无数的腹稿,为的便是趁机说服刘备,取得刘备的全力支持。

  只要得到了刘备的支持,那么一切方能名正言顺,走上借着乱世对大汉进行一次彻底改革的道路。

  “主公,在述说如何广开民智,基大胆问上一句,百姓们是否认为自己乃是汉人?”李基问道。

  “这是自然。”刘备不假思索地答道。

  “缘由何在?”李基再问。

  “大汉的子民不是汉人,难不成还能是别的称谓不成?”刘备反倒有些不解了。

  “主公并没有真正回答这个问题,百姓们认为自己是什么人的依据何在?”

  “若仅仅是国号如此那便是如此,那么王莽曾建新朝,可有百姓因此改换了称呼?”

  顿了顿,李基再度举了一个例子,道。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不称秦人而自认为楚人、齐人、赵人者,比比皆是。”

  如此深究,却是将刘备给问住了。

  刘备皱眉思索了一阵,甚至回想起了孩童时期的不少回忆,方才答道。

  “莫不是时间问题?朝代需延续数代,民众口口相传下,下一代方才会认为是汉人。”

  “这确实是原因之一,但也正是民愚所在。”

  李基应了一句,然后开口道。

  “基还有一问,主公想必清楚秦末义军大多都是打着复国的旗号,不说其中有多少是假意,但必然也有真心思念故国的。”

  “只是,那些打着复国旗号的义军必是贵族,而非百姓,这又是为何?”

  刘备皱眉苦思,本想说因为义军皆是六国贵族,自然会打着复国旗号,可刘备转念一想就发现了其中的漏洞。

  陈胜吴广非秦人,高祖皇帝也非秦人。

  如高祖皇帝那般的年纪,同样出生在秦始皇大一统之前,甚至高祖皇帝的曾祖也曾任魏国大夫,只是到了高祖皇帝这一代已经彻底沦为平民罢了。

  可纵使如此,高祖皇帝也不会不明朝代更迭,也不会不清楚故国已亡。

  而李基见刘备久久没能答出来,也便直接开口道。

  “其中答案,无非是认同罢了。”

  “那许多打着复国旗号义军的六国贵族,不管是源于故国的利益也好,源于故国的荣耀放不下也罢,但无疑是心向故国的。”

  “就如同大汉将倾之际,如主公以及一众心向大汉的贤臣猛将均致力于匡扶汉室,同样亦是此理。”

  “只是,主公还请细想,自认为汉人的无数百姓又有多少人会主动匡扶汉室?”

第771章 子坤,你

  刘备细细想了一番,不禁摇了摇头。

  或许,刘备可以辩解乱世之中百姓们活着尚且不易了,但事实却是百姓们其实只想“安居乐业”四个字罢了。

  大汉似乎要亡了,但他们却是不会主动理会这些的。

  刘备或许也是出身贫苦,但少时曾拜师卢植求学,通明事理,心向大汉,这才会生出匡扶汉室的志向。

  关羽、张飞亦是各有原由。

  关羽乃是精读《春秋》多年,张飞则本就是豪强地主,不是一般百姓所能相比。

  忽然,刘备从自家三兄弟的身上骤然明白了什么,问道。

  “莫非,这便是子坤有意广开民智的缘由?民众愚昧,则不知不顾天下之事,既易被他人蛊惑,死生之事也只是随波逐流?”

  “不全中,亦不远矣。”

  深谙何为把控刘备心理学,实则与儿童心理学差距不大的李基,不忘再小小地肯定一句刘备。

  “有言道:治国如烹小鲜。不少治国之道若是掰开了,实则道理却是显而易见的。”

  “百姓只知为汉人,却不知缘由何在?”

  “唯有明理开智之人,方知国破则家亡,这何尝不是保证社稷衰败之时,不会亡于异族之手的法子?”

  这一句,李基说得唏嘘万分,尤为复杂。

  中原王朝的兴衰,往往也同时伴随着异族入侵。

  以五胡乱华为例。

  面对着异族的劫掠入侵,自然有有识之士不惜为此死战血战,可更多的是百姓们依然懵懂,直至大肆屠杀,甚至被当做两脚羊也无力反抗,只知逃逃逃……

  在李基所知的多次的异族入侵衰落的中原王朝例子中,唯有一次是真正意义的胜了。

  那是全国上下血战到底,绝境翻盘,将异族赶了出去。

  差异何在?

  主要便是民智渐开,无数学生奔走呼吁,有识之士尽可能团结无数奋起反抗的百姓,明白国破则家亡,不愿子孙后代为任人宰割的奴隶,唯有血战到底。

  民智一开,民众既不是那么容易愚弄之余,但却也会自发地维护家国,明白家国为何物。

  当然,这些尚未发生在强汉的事情,李基也无从向刘备举例。

  不过,刘备倒是以自己的思维读出了另一个答案。

  若大汉数千万百姓自发匡扶汉室,而非如现在这般,乱世又何以至此?

  甚至,董贼、曹贼等人,焉敢作乱?

首节 上一节 573/6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