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第574节

  尤其是曹贼,如此屠戮百姓,大汉百姓若是广开民智,所有汉人纷纷自发与曹贼划清界限,将之视为不共戴天的仇敌。

  曹贼,又岂敢有这等恶行?

  刘备深吸了一口气,心中渐渐有了倾向,但仍有几分顾虑地问道。

  “只是历来民众愚昧,若是民智一开,人人皆学陈胜吴广那般高举‘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旗,怕是朝廷无有一日宁日。”

  李基反问了一句,道。“若是大汉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主公仅凭织席贩履也能温饱满足,可会举兵叛乱?”

  顿时,刘备忍不住笑了,答道。

  “自是不会。”

  “那云长、翼德,可会举兵叛乱?”李基再问。

  这个答案,李基若是问别人,别人未必能有如此深的切身体会。

  可李基所问的,却是刘备再清楚不过了。

  与尚且懵懂未开民智的百姓相比,刘关张三人无疑是最为典型的例子所在。

  倘若当真是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谁会闲着没事干高举反旗叛乱?

  “云长翼德,那更不可能了。”

  听着刘备的回答,李基也忍不住跟着笑了起来,道。

  “其实即便云长翼德有心叛乱,民智皆开,若是过得丰足,又有多少人愿跟着做这等祸乱之事?”

  刘备听罢,深吸了一口气,已然彻底被李基所说服,感慨道。

  “如此说来,广开民智方才是长治久安的根基所在。”

  而见刘备彻底燃起了兴趣,李基当即细细地与刘备逐一诉说起广开民智种种好处的蓝图。

  在李基的一再引导下,刘备渐渐下意识地依据着李基所描绘的蓝图设想了起来。

  以着朝廷历来的倾向看来,民智一开,往往会导致各地叛乱四起。

  可刘备不自觉地分别站在统治者以及百姓的角度去看,却发现广开民智对于统治者与百姓而言,却不是坏事。

  觉得坏事的,反倒是在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那群分别从上下牟取利益之人。

  譬如:贪官污吏,又譬如世家豪强。

  且有着无数广开民智的百姓监督,也能避免有奸臣宦官蛊惑天子,致使天子昏庸,督促天子勤政开明。

  一时间,刘备可谓是越听越兴奋,骤然觉得李基所描绘的蓝图中那无疑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天子与无数广开民智的百姓同心同德,那是何等美妙的局面?

  如此一来,天子一言既出,无数百姓争相追随开辟一个盛世,而非是如此前那般朝廷政令传递到地方,也全赖地方官府作为。

  到底如何,百姓往往是一无所知,甚至即便地方官府曲解朝廷用意,百姓也只能任由欺压。

  “好好好!”

  不知不觉中,刘备的脸色红润程度已是堪比关羽的程度。

  刘备不仅仅心中此前不久前民心顷刻间被蛊惑的阴霾一扫而空,甚至整个人都兴奋得有些失态了起来,赞道。

  “尝闻曹贼在月旦评中被评为:治世能臣,乱世奸雄。”

  “依备所见,纵观历代大贤,治世之能毋有能出子坤之右者,此真乃长治久安,定国安邦之国策也。”

  “他日待天下一统后,备定全力代子坤向天子……”

  说到这里之时,刘备这才反应过来声音渐渐弱了下去。

  纵使是刘备也清楚,李基此策断然不可能得到当今天子的支持,且无数朝中大臣以及世家也必然会阻止李基。

  能够鼎立支持李基的,怕是只有自己。

  可若是还政于天子,刘备纵使支持李基又有何用?

  再兼之此前子坤基本在事实上,让两军将士都深信了刘备就是天命所归。

  如此种种,刘备纵使再有意逃避,还能不明白李基之心。

  刘备迟疑也挣扎了好一阵,这才叹息了一声,道。

  “子坤,唉,你这是要……唉……”

  “罢了罢了,若有那一日,备与你始终同心同德,鼎力支持你施政治国便是了。”

第772章 扇面之论

  “谢主公!”

  李基当即拱手。

  刘备则是听着,越想越有些回过味来了。

  坏了……

  这不会是子坤从一开始就设想好的道路吧?

  我则是成了子坤走在这条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环。

  刘备自然不再是曾经那个织席贩履的小贩,而在不知不觉中有着相当出色的政治水平。

  而所谓政治,便是刘备一统天下后登基为帝,即便也大为赞同广开民智,但天子是不能亲自下场一边倒地推行某事。

  政治终究是平衡的艺术。

  天子则是在负责平衡政局上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天子亲自下场露骨地支持的话。

  那么,对于那些反对此国策且在这个过程中严重损害了利益的群体而言,则很可能会走向极端做出种种不利于国策推行的事。

  换句通俗的话,那便是需要一唱一和。

  且唱的必须是臣子,和的也必须是天子,否则政局就会失衡。

  忽然,刘备忍不住笑了。

  此前刘备一直觉得李基为自己谋画了太多太多,以至于刘备将李基视为不为彼此的手足,但也一直觉得以子坤的功劳不知该如何嘉赏他。

  如今,李基提出此求,刘备反倒是觉得心中一大难题随之而解。

  子坤扶吾兴汉室,吾助子坤推国策。

  子坤之志,不在财色酒气,而欲使社稷长治久安,届时鼎立相助便是了。

  一念至此,刘备心中的些许担忧尽数压下,即便明白广开民智对于社稷而言,不亚于商鞅变法于秦国的影响,必将为大汉带来巨大的改变。

  可刘备既相信李基的能力,更相信李基的用心。

  如今细细想来,李基此前所推行的种种治政之策,与广开民智也是有所关联。

  不过刘备还是提出了一个问题,道。

  “子坤,瀛洲金银矿产虽多,但终有枯竭之日,持续开发长江以南的耕地,亦终会有被百姓占尽之日。”

  即便刘备没有说得太过直白,李基也明白了刘备如今对于广开民智的最大担忧是什么。

  以着刘备的眼光,如今也清楚了关乎社稷稳定的一切问题,终究还是两个字——钱粮。

  扬州之所以为日新月异般发生着变化,迅速地成为乱世之中的世外桃源。

  无非还是两个字:钱粮。

  李基弄来了足够多的钱粮,多得可以给扬州百姓减税免赋,鼓励着大量百姓不断开拓耕地,甚至就连劳役都以战俘替代,又或是让青壮有偿做工。

  这如此的种种,是过往的大汉朝所不敢想的。

  也正是因此,刘备才能凭借扬州一地先是占了荆州,不足一年又能调动大军北伐曹贼,西吞豫州。

  可乱世早晚会终结,战俘也迟早会耗尽。

  且当李基治理整个大汉之时,钱粮又是否能保证充盈到这种程度?

  甚至在广开民智后,如何确保大汉的钱粮始终能保持充盈。

  毕竟民智一开,百姓们愿意辛苦劳作耕田的必然会减少,届时粮食一少,将会引发一连串的问题。

  李基笑了笑,在刘备的面前打开了手中的扇子,平放在刘备的面前,道。

  “主公,这扇面就如同是大汉十三州。”

  刘备点了点头,用心倾听着。

  毕竟刘备也被李基说服了广开民智于大汉社稷而言有种种好处,且刘备对于李基也是绝对的相信。

  但刘备也需要对大汉社稷负责,更需要对天下万民负责,对于其中的种种细节也要做到了然于心,鼎力支持李基之余,为李基查漏补缺。

  对于刘备而言,已经做好了一统天下后,将支持李基广开民智作为一等一的大事。

  而李基则是继续指着扇面,道。

  “扇面的大小已然注定,可在扇面上书写的文字就如同是大汉子民以及耕地,终有难以继续书写的一日。”

  “无论是以愚民之策,还是广开民智之法,这都是必然要面临的难题。”

  刘备的眉毛一拧,自是明白此中的矛盾。

  以子坤曾经的说法,那正如眼下形成乱世的根本原因。

  世家豪强兼并耕地,致使耕者无立锥之地,民不聊生而致民怨四起,引发了黄巾之乱,瓦解了朝廷的威信。

  朝廷威信一失,如董贼那般祸乱朝纲的野心之辈自然是按耐不住。

  即便没有董贼,怕也会有其余贼子祸乱朝纲。

  以子坤的说法,那便是根本矛盾不解决,乱世的到来是必然的,无非是时间长短问题。

  “因此,何不跳出扇面,在其余地方书写?只在扇面之中留有精华以及足够的空白,不至于拥挤不堪?”

  李基接着分别朝瀛洲以及夷洲的方向一指,笑道。

  “在此之前,主公可知海外瀛洲竟有如此海量的金银,怕是更不知距离交州不过咫尺之间的夷洲,矿产会多如繁星吧?”

  如今,扬州世家已深深扎根在夷洲,荆州世家也开始前前后后地奔赴夷洲。

  夷洲也正在世家们的开发下,已经开始源源不断地产出着各种资源,其中当数矿产资源为重,源源不断地输送往扬州。

  “主公,瀛洲与夷洲不会是个例。”

  李基合起手中的扇子,开口道。

  “将世家引往海外,缓解世家豪强与百姓之间的耕地矛盾是一回事,更多的是将世家当成是先遣军。”

  “在世家的开拓下,将会在海外不断找到更多的丰沃之地。”

  “甚至,完全能够控制适宜耕种的小国为我大汉产粮,又何须我汉人百姓终日耕躬于田地之中。”

  “今后,基还有意制定相应国策,鼓励百姓们自行出海开拓,言明在大海之中不仅有着财富,甚至在大汉在海外做出开拓与贡献者,赐予相应的地位与荣耀又有何妨?”

  “当然,想鼓励百姓们出海开拓,第一步又回到了需要广开民智……”

  顿了顿,李基看着刘备那目瞪口呆的神色,拱手问道。

  “主公以为如何?”

首节 上一节 574/6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