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第576节

  随着李基的话音落下,在另一处转角处司马懿走了出来。

  李基本就准备今日让司马懿过来,且在练习剑技期间,便有虎卫上前在李基的身旁禀报了司马懿的到来。

  李基当即便允许司马懿过来,不想司马懿一直躲在了转角没有现身。

  司马懿快步地走了过来,从一侧虎卫提前准备的托盘中拿起干净的毛巾递到了李基的手边之余,道。

  “难得老师生出兴致指点剑技,我又怎好出现坏了老师与诸葛师兄的兴致。”

  李基接过毛巾擦了擦汗,莫名地从中读出了一丝似乎恰到好处的羡慕之情。

  毕竟,过往李基到书院中真正授课的机会都不多,更别说这般一对一指点剑技。

  李基本身的剑技算不上什么顶尖,但这种偏爱却是令司马懿都不免得有些吃味。

  因此,司马懿说出如此这么一番话,既是为了故意表现出是个懂事且受了委屈的弟子,但也不免得当真夹击着一分嫉妒。

  “因材施教,方可为参天之树。”

  李基半是安抚,半是敲打地答了一句,然后便与司马懿在院子里散着步,听着司马懿的汇报。

  豫州黄巾看似一切的功劳都是甘宁,实则隐于幕后的司马懿才是一切的推手。

  除了甘宁每次攻城都带往城下诱使青壮倒戈的百姓,都是司马懿调查且精挑出来的。

  甚至,如此庞大的黄巾能够一直井井有条地维持粮草辎重,也全赖着司马懿暗中的协调。

  若论功劳,司马懿怕是还在甘宁之上。

  而无论是从锦衣司收集的情报,还是司马懿亲叙的汇报,都能明显看到司马懿在整个过程中肉眼可见的成长。

  “不错,懿儿此次的功劳之大,当赏。”

  李基开口认可着司马懿的能力。

  心性如何暂且不提,但司马懿的能力确实是毋庸置疑的。

  怕是世人如何都想不到,看似巧合形成的豫州黄巾,实则背后的推手会是如此一个未及冠的少年。

  “只是懿儿的年岁尚幼,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若是现在就让懿儿及冠出仕,未免也太早了些许……”

  李基那悠悠的话语,令司马懿原本显得激动的神色为之一僵。

  只是,还不等司马懿的心中涌出什么情绪,李基的话语一转,问道。

  “懿儿,你觉得那锦衣司如何?”

  司马懿一怔,猛然意识到了什么,但还是下意识地隐藏情绪,沉吟了一下答道。

  “可堪人之耳目,可与雄兵十万相提并论。”

  听到司马懿的评价,李基的脸上不禁多了几分笑容。

  毕竟随着桃园众的孩童们长大,再兼之糜氏商会的庞大人脉以及刘备手中的钱粮,让锦衣司在乱世之中的扩张速度相当的快。

  这十年间,锦衣司已然真正到了能够在大汉每个郡县都有耳目的地步。

  或许事无巨细不太现实,但对于各地发生的大事要事所知晓的速度,已然远超其余诸侯世家。

  且随着锦衣司不断的发展,内部的体系也渐渐趋于完善。

  当然,由于当前锦衣司的主要职责还是收集情报,并不指望通过锦衣司能刺杀被重重保护的要员。

  因此,李基参考着明朝锦衣卫所形成的架构相对简略了不少,仅设指挥使、指挥同知、州抚使、总旗、小旗五个等级。

  不过纵使如此,作为指挥使的夏侯博依然渐渐感到吃力,在寿春也是每日忙碌得不可开交,走不开哪怕一步。

  而司马懿在推动豫州黄巾形成的期间,李基便给了司马懿负责一州锦衣司调动的州抚使权利。

第775章 瑞雪兆丰年

  不得不说,能力的下限或许取决于努力,但上限必然是受限于天赋的。

  夏侯博日日忙碌,也就是勉强维持着锦衣司的运转,少有令人感到惊喜的成果。

  可在司马懿的手中,却是将设在豫州的锦衣司真正用活了,甚至让甘宁轻而易举地不费一兵一卒就让城内青壮反戈。

  而在如何安排培养司马懿之上,李基也曾多次的反复斟酌,这才做出了决定,道。

  “既然如此,懿儿不知可愿暂任指挥同知?”

  顿了顿,李基接着开口道。

  “当然,这算不了是什么官职,锦衣司也从未被朝廷所认可,这所谓的指挥同知无品,倒是俸禄等同于郡守。”

  “且懿儿当了指挥同知,乃是归我直管,而非由夏侯季常所辖。”

  即便司马懿提前已经猜到了几分,但依然难耐心中的亢奋。

  与旁人不同,司马懿已然能够看到锦衣司的巨大潜力。

  不仅仅能在乱世中充当耳目,在盛世中亦必然不会被刘备与李基舍弃。

  无品?

  这在司马懿眼中根本算不了什么事。

  如今司隶朝廷的三公,尚且不如被老师所看重的小吏。

  至于为李基所直管,这在司马懿看来更是大好事。

  “弟子愿意。”

  司马懿按纳着心中的喜悦,连忙拱手弯腰领命。

  李基凝视了司马懿数息,微微颔首,然后朝着一旁提前捧着托盘候着的虎卫招了招手。

  既非朝廷官职,自然不会有对应的印信,刘备也不会在这个时期私铸官员印信落人口实。

  因此,那虎卫手中的托盘所摆放的,则是一个代表着指挥同知的腰牌。

  “谢老师。”

  司马懿双手接过腰牌,目光难掩兴奋。

  司马懿真切掌握了一段时间锦衣司,对于锦衣司内部架构自然了解,这指挥同知仅次于指挥使之下。

  名义上,指挥同知仅是协助着指挥使处理文书,分类情报,监督视察等等。

  可司马懿的这个指挥同知乃是李基直管,含权量又岂是一般的指挥同知所能相提并论的?

  李基的语气平静地开口道。

  “懿儿,既为指挥同知,且切记一言。”

  “老师请言。”

  李基语重心长地开口道。“为师会一直关注着你,勿要懈怠了。”

  “是,老师。”

  司马懿下意识地喜悦应了一句,然后越品就越感到几分不对劲,后背忍不住冒出着虚汗。

  而李基在让司马懿担任身边的指挥同知,便于梳理以及调动锦衣司方面的情报后。

  交给司马懿的任务除了盯着豫徐二州,让豫徐二州尽快安稳地过渡,对于一些打算火中取栗之人,早早就让他们化作灰烬。

  除此之外,李基便是让司马懿多留心一下华佗的动向。

  李基让夏侯博暗中通过锦衣司寻找华佗多年,但要么就是了无音讯,要么就是有了捕风捉影的消息前去捕了个空。

  如今被刘备那看似多虑的托孤密信刺激下,年不到三十的李基也不禁在思考养生之道。

  若论养身健体,李基对于华佗手中的五禽戏那可是神往已久。

  若能寻得华佗,将五禽戏推广开来,不仅仅是刘备与李基受益,对大汉百姓而言何尝又不是一个福祉。

  司马懿一一牢记了李基所交代的任务后,便被李基叫去见一见刘备。

  司马懿的指挥同知一职,自然不是李基一言而决,而是经过了刘备的点头。

  刘备亦知司马懿乃是个可用之才,即便给刘备的感觉不算好,但刘备依然保持着一贯的大汉魅魔水准。

  一番激励笼络下来,司马氏的少年是红着脸离开的,整个人似是被打了两管鸡血似的。

  而有了诸葛亮与司马懿这两人一明一暗的协助,所俘虏的十万黄巾青壮,很快就分而散之,各自遣回故里。

  这些被遣回故里的黄巾青壮,也将颖水河畔所发生的一切迅速地传播了开来。

  十万余人齐见证,黄天圣人遭天谴而焚,刘皇叔乃是天命所归之人。

  这种种言论,在司马懿的把控下开始不断地深入人心,且飞快地以着豫州为中心向着四面八方蔓延。

  在豫州初定后,刘备便先行返回寿春坐镇,且将初定的豫州、徐州都交给了李基进行稳定以及梳理。

  而李基也赶在了初平三年的第一场雪降下前,初步将豫州的各地郡县都掌控在了手中。

  起码,各地郡县主官都已经发来了请示文书。

  没有发来的,也被李基派人取来了首级。

  “瑞雪兆丰年。”

  看着屋外落下的大雪,渐得了片刻闲暇的李基便带着诸葛亮、司马懿以及庞统围炉煮酒,赏着这一雪景之余,感慨道。

  诸葛亮也跟着附和了一句。“这一个冬天,豫州百姓想必是过得最是丰足与闲暇的一个冬天了。”

  对此,并不负责政务的庞统有些不明所以,司马懿则是难得地与诸葛亮会心一笑。

  今年的豫州百姓由于袁术的政令,不少地方的耕地都来不及收割就被焚烧殆尽,本以为将会爆发令人绝望的饥荒。

  可豫州黄巾的出现不知道宰割了多少豫州世家,又分出去了不知多少耕地钱粮。

  豫州世家的肥硕,显然是足够养活豫州百姓到来年的丰收。

  耕地被焚烧会弥补肥力,再加上这大雪的出现,来年不出意外的话豫州必然会是丰收之景。

  如今的豫州初定,这一个冬季既恰好能让豫州百姓慢慢适应刘皇叔的形状,也能作为与民休息的过渡。

  不过,李基缓缓地品茶之余,开口道。

  “只是这大雪或也会给百姓们造成损害,还是需细细监督各地郡县,凡有对治下百姓懈怠的官吏,斩之。”

  “是,老师,我记下了。”诸葛亮答道。

  不是李基过于残酷,而是袁术治理豫州时期提拔了太多太多的酒囊饭袋,这令李基不得不重重地进行整顿。

  而本意是打算与弟子们赏雪品茶放松一下的李基,不知不觉中又讨论起了政务,问道。

  “除此之外,豫徐两州的书院督建进度如何?在这冬季影响下,能否在来年开春完工?”

第776章 工匠之重

  “那些工匠降雪的时候都嚷嚷着要上工,弟子派人勉强劝阻了他们。”

  说到这里,诸葛亮那显得有些严肃的表情也不禁多了丝笑意,道。

  “不过据小吏回报,即便在屋内躲雪期间,不少工匠都在屋内自发地加工各种物件,以这种势头,来年开春前书院足以确保完工。”

  负责着在烤串的庞统,有些不解地问道。“为何?莫不是承诺了完工后有什么好处?”

首节 上一节 576/6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