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基语重心长地感慨着,道。
“因此,督查丈量田亩之事容不得出现半分差池,更容不得世家豪强在其中趁机大肆兼并。”
司马懿微微一怔,渐渐意识到了什么。
“懿儿,可愿为一把刀,即将复兴的大汉帝国斩向世家豪强的利刃?”
李基轻声地询问着,听得司马懿心惊肉跳。
对于李基而言,诸葛亮是个好孩子,司马懿更是一个好孩子。
不同的是,与诸葛亮这个好孩子要讲理想,讲大汉帝国的利益以及万民的发展;
与司马懿这个好孩子,则要讲他所能得到的利益。
帝国利刃……
从李基口中说出的这句话,无异于是一种政治许诺,是眼下仅十余岁的司马懿的心性根本无法抗拒的诱惑。
即便成为利刃必然要染血,但远没有贾诩这般明哲保身的司马懿,根本不在乎染上多少血。
司马懿只在其中看到了属于自己的青云路,成为帝国不可或缺一份子的道路。
“为大汉鹰犬,乃懿之幸也。”
“好好好……”
李基面露笑容,手掌按在了单膝跪地的司马懿肩膀上,温声道。
“亮儿迂腐,汝当勉励之。”
即便向来心性深沉的司马懿,听闻此言,整个人也不禁鼻息明显粗重了不止三分。
纵观李基的弟子门生,如郭嘉、徐庶、庞统之流,在司马懿眼中各有短板,不足与己相争。
惟有表现得近乎全才,又暗合刘备仁德之念的诸葛亮,被司马懿视为他日攀登官途的最大阻碍。
事实,无疑也证明了司马懿的眼光。
诸葛亮如今近乎成了协助李基处理一应军政公务的副手,深得李基看重。
如今李基的这一番话,无疑是让司马懿看到了反压诸葛亮一头的可能性。
也就是司马懿的心性绝非常人可比,否则此刻怕是要忍不住失态。
甚至,司马懿渐渐已然明了自己的优势何在。
司马懿与诸葛亮同样也是世家子出身,但随着世家豪强与老师的矛盾渐深,诸葛亮未必就舍得家族利益,可司马懿自认绝不会有丝毫的犹豫。
‘或正因此,知悉了诸葛亮某些态度的老师才会认为诸葛亮迂腐,有意继续对我重用……’
司马懿眼中闪过一丝明了,神色越发恭顺,正欲开口进一步表态之时,在议事厅外传来了诸葛亮求见的声音。
在司马懿起身后,李基便让诸葛亮走了进来。
只是向来君子如玉一般形象的诸葛亮,此刻却是双目布满血丝,满脸倦色地走了进来向李基行礼。
李基关切地问道。“亮儿这是怎么了?怎么如此模样?”
诸葛亮脸上勉强挤出了一分笑容,然后向着李基递上了一份文书,道。“国之大事,不容耽搁。”
接过文书的李基打开粗略看了一眼,不由得微微动容。
这赫然是关于清查豫州田亩的计划文书。
不过是短短数日的功夫,诸葛亮居然已经做了这份文书。
且这期间诸葛亮所负责的公务运转如常,说明这完全是诸葛亮不断压榨着自己的歇息时间所完成的。
旋即,颇为心疼的李基即便有意让诸葛亮先行下去歇息,但也清楚诸葛亮不会同意。
因此,李基在让诸葛亮落座歇息后,便是埋头翻阅起诸葛亮所书的文书。
文书内容不长,但却是相当的复杂,需要对整个豫州的基本信息都做到了然于心,如此才能在各地郡县的官府不过勉强运转的情况下,适当地安排人手前往进行田亩清查。
李基一番浏览下来,也不得不承认诸葛亮的治政之能,这短短数日所写的文书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即便还有不少细节是需要完善的,不过是吹毛求疵罢了。
“懿儿也看看。”
旋即,李基将手中的文书也推给了司马懿。
司马懿接过后,一目十行地浏览了下来,发现诸葛亮所写的文书中对豫州田亩清查的人手安排调度确实相当的完美。
只是,在其中却是漏了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于那些实际清查丈量的世家子缺乏足够且有效的监察。
这让原本就萌生了什么猜测的司马懿,一时不禁浮想联翩了起来。
也就在司马懿思考之时,李基朝着脸上倦色溢于言表的诸葛亮开口道。
“亮儿辛苦了,这文书暂且留在我这里,你先下去歇息,今日就不用再当值了。”
“是,老师。”
诸葛亮抬着快抬不起的眼皮,明白老师对于这文书应是满意的,便拱手简单地应了句,然后离开了。
待诸葛亮离去后,司马懿思量了数息,面露犹豫地小声直言道。
“老师,这文书关于人手调度安排已是相当细致,但对于如何监督世家子上却有些不足。”
“唉……”
李基叹息了一声,没有回答,又似乎回答了什么,仿佛是存在着与弟子爆发矛盾的难言之隐。
司马懿脸上情不自禁地浮现一分喜色,连忙收敛,微微低头。
而李基则是沉吟了一阵后,方才开口道。
“亮儿的担子太重了,不少事已是顾不过来,尤其是亮儿心性有些不稳,分不清轻重缓急,懿儿还需多为亮儿分担才是。”
“同门情义,义不容辞。”司马懿压着下意识咧开的嘴,沉声答道。
“还是懿儿最是贴心……”
李基似是情不自禁地感慨了一句,然后指着那份文书,开口道。
“亮儿的这份文书欠缺的内容,就由懿儿补上,再由懿儿进行执行,且……”
李基微微垂眸,似是有几分担忧地说道。
“若是亮儿与那些世家豪强存在什么利益瓜葛……嗯,勿要轻举妄动,先回禀于我。”
“愿为老师分忧!”
年轻的司马懿高声回答着,眼里尽是对功绩与地位的渴望。
第796章 朝令夕改?!
豫州今年的雪来得比以往要大,但豫州百姓反倒比往年过得要轻松了许多。
无他,皆源于家中米缸的储粮罢了。
家中有粮,心里自然不慌。
每念及此,不少百姓暗中不乏偷偷为“黄天圣人”立下生祠的。
只是为了掩人耳目,也为了避免被人揭发告至官府,百姓们也不敢直接以“黄天圣人”之名立祠,而是各取些似是而非的名字。
且由于“黄天圣人”一直以面具示人,所立生祠亦覆着面具,惟有简陋的额处画着一条黄线,以象征“黄天圣人”的身份。
也因此粮食的充足,这一年冬天青壮们无须再冒险地外出捕猎又或者是打渔挖菜。
寒冷的天气下,许多青壮更多的,还是选择缩与妻子在家中开垦耕耘。
甚至,在这寒冷的冬季中,反倒有许许多多的适龄男女选择结亲,让豫州各地的百姓在这个冬季多了几分喜气洋洋。
可以预见的是,明年豫州的新生儿或会突破近十几年来的新高。
只是,随着豫州各地郡县官府贴出了清查田亩的公告,且下发到了各个乡里之间进行宣读,要求各个乡里配合,却是如同给豫州百姓在这个寒冬中泼上一盆冷水。
豫州百姓们经得起查吗?
若是在前年,百姓们自然是不怕。
为何不怕?
因为没有。
可今年经过了黄巾扫荡后,“黄天圣人”搜刮了钱粮那是真的均分,得了田地也是完全分给了当地穷苦百姓。
也就是“黄天圣人”是被天命所诛,自焚于苍焰之中,否则若得“黄天圣人”战败的消息,愿意舍命奔赴支援的豫州百姓断然不在少数。
可正因为许许多多的百姓手中都多了些“来历不明”的田地,许多百姓才感觉这是冲着他们来的。
一时间,来自民间议论之声骤起,抗议反对之举更是不在少数,阻力显得极大。
随着这一份份相关的文书与情报送到了汝阳,诸葛亮脸上的愁色也是日益明显。
对于还缺乏治政经验的诸葛亮而言,这一情况无疑显得异常的棘手,向李基汇报之时,脸上不乏着苦恼地叹气道。
“老师,明明清查田亩之事于百姓而言乃是大好事,为何最大的阻力反倒是来自民间?”
少而早慧的诸葛亮,显得有些挫败。
本以着清查田亩之事,最需要警惕的会是世家豪强从中破坏,可令诸葛亮万万没想到的是民间如此强烈的反对之声。
“若不进行田亩清查,官府不给那些百姓出具地契田契,百姓们难不成就以为保得住手中的田地吗?”
“若不是主公仁德,老师也将整个豫州官场梳理了一遍,使豫州各地的世家豪强不敢造次,怕是早就以各种明里暗里的手段将田地都巧取豪夺回去了。”
少年的烦恼各不相同。
而一心为公的诸葛亮烦恼却是来自于施政,觉得既挫败又是讽刺。
明明是对百姓有利,而损害着世家的政策,结果却是百姓反对,世家支持。
看着诸葛亮那难得的挫败模样,李基倒是觉得难得。
直至诸葛亮将心中的苦闷都向李基倾诉而出,整个人渐渐平静了许多后,李基方才给诸葛亮推了一杯茶,道。
“亮儿,且牢记一句话:不可低估百姓的力量,也不要高估了百姓的眼界。”
“更何况我等施政一方自然看到的是全盘,可若是要求百姓们也时时顾虑全盘,岂非强人所难?”
“如此与百姓们无粮将饿死之时,询问‘何不食肉糜’有什么区别?”
此时自然还没有“何不食肉糜”的典故,但李基如此举例下来,诸葛亮却是瞬间明白了二者间的共通之处。
这让诸葛亮脸上,当即浮现出了羞愧之色。
诸葛亮不解百姓们为何不明官府所实施的乃是对他们有利的仁政,可诸葛亮何尝切身体会到了百姓们的处境。
尤其是豫州百姓才刚刚经历了动荡与饥荒的一年,穷怕了,也饿怕了,难得才多得了些田地,自然是不愿意放手。
而李基略微顿了顿后,接着开口道。
“当然,更重要的是各地官府屡出贪官污吏,于百姓而言何尝还有多少威信?”
“百姓们对如此切身的政策生出顾虑与担忧,此乃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刘备在豫州的威望自然也不会低,但若是指望凭借着刘备的个人威望,就让各地大字都不识一个的百姓无限拥护官府,那纯粹就是痴心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