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玉玺交予皇叔,谁人都不会责怪你暗藏此物,反而有功!”
顿时,站在刘琦左右的汉室宗亲纷纷低声地对着刘琦劝说起来,听得穿了件僧衣的刘琦满脸无奈又无辜。
刘琦本就不是贪恋权势之人,迁至寿春定居后,刘备即便有意让刘琦为官,刘琦也是尽数推脱了过去,除了吃斋念佛,每日都是遛鸟钓鱼,陶冶情操。
最近,刘琦反倒是渐渐跟在蜜水里泡着的袁术玩到了一起,不思半点荆州。
于刘琦而言,传国玉玺在他手上的话,他也早就这个烫手山芋给交出去了,免得招来什么杀身之祸。
“我没有……”
“真没有?”
感受着一众同宗叔父兄弟带着怀疑的目光,刘琦倍感压力,一咬牙,干脆当着一众同宗立誓道。
“刘琦敢对着先父及列祖列宗立誓,若知半点传国玉玺的下落而有所隐瞒,定教我这一脉断子绝孙。”
不到数息的功夫,落在刘琦身上怀疑的目光迅速散去。
敢对着先父与列祖列宗立誓,那必然是没有的了。
这刘琦的怀疑去了,更烦恼的却是传国玉玺彻底下落不明了。
一众宗亲最为担忧的,莫过于刘表将玉玺藏在了某个无人知晓的秘密之处,以至于根本就无处找寻。
“刘景升,还当真是害国害民……”
“非人哉!生出不该有的念头也就罢了,怎么死了,还将传国玉玺也弄得下落不能。”
“除名!老宗正该禀明列祖列宗,将刘表这厮从世谱除名……”
被一众长辈当着脸骂爹还不能吭声的刘琦,听到这里连忙开口道。
“不能除名!先父有错,但错不至除名……”
“够了!”
眼见话题似有偏离的迹象,越显得苍老的刘虞沉声地喝了句,然后向着刘备拱手道。
“玄德,传国玉玺乃天子象征不假,但总不可能传国玉玺丢失一日,我大汉便一日无君,致使汉贼横行称王称帝,大汉四分五裂不成?”
“还是说玄德就因顾虑那些许的非议,又或是损了自己的名声,继而屡屡推辞?”
眼见连平日里最讲道理与保守的刘虞都干脆道德绑架了起来,一旁的李基不禁露出一丝笑意。
足可见刘虞这也是真的急眼了。
以着大汉当下的形势,除却刘备扛起汉室大旗,实则也无第二人选可言。
刘虞知道这一点,汇聚在此的其余汉室宗亲也明白这一点。
一旦刘备当真拒不进位,那么在国将不国的大汉之中,称王称帝之人必将会陆陆续续地冒出来,再复春秋战国之乱世。
也就在这时,李基看见了在门外露出了些许身子且打了个眼色的司马懿。
当即,一众还在极力劝说着刘备的汉室宗亲未曾注意下,李基悄无声息地从侧门退出议事厅,然后走到了州牧府外。
而此刻,在州牧府门外那条足以供八架并行的宽阔街道上,除了一众文武俱已到了分列左右,在整条街道上还汇聚了密密麻麻的百姓。
走出了州牧府的李基目睹这一幕,佯做惊讶地开口问道。
“尔等何故聚集于此?速速散去。”
只见有数个老翁走了出来,朝着李基见礼道。
“我等有大事欲求见皇叔,请侯爷通传。”
李基微微点头,然后朝着身后的亲卫开口道。“将此事速速禀报于主公。”
紧接着,李基也退至了文臣一列的首位,等待了起来。
不仅是李基在等候,此刻在街道上密密麻麻又并不显得杂乱的百姓们也在等待着。
第821章 进位汉王
很快,随着州牧府内响起大片的脚步声,惊闻消息的刘备带着一众汉室宗亲匆匆地走到了门外。
也就在刘备出现的那一刻,还不等刘备站稳。
汇聚在街道上密密麻麻的百姓便是齐齐见礼,大呼道。
“拜见皇叔。”
这一幕,令刘备为之一惊,跟在刘备身后的一众汉室宗亲也惊讶万分。
万民自发见礼,这可不是一般的得民心。
“诸位乡亲父老快快请起。”
刘备连忙开口的同时,亲手将在最前方的几个老叟给扶了起来,然后高声道。
“诸位聚集于此,莫非是遇到了什么难事?且尽管说来,备力所能及之处,定不推脱。”
就在刘备面前的老叟之一,颤颤巍巍地开口道。
“非是我等有难处,而是惊闻有汉贼当街弑君,又有汉贼称王,故而来见皇叔。”
刘备高声答道。“蒙诸位心忧矣,备与汉贼不共戴天,也定会竭尽所能早日除贼,还大汉一个朗朗乾坤。”
“可国不能一日无君,纵使民间亦知匡扶汉室者非皇叔不做第二人选,可皇叔屡屡推辞了进位之言,我等俱是心忧不已。”老叟再度说道。
这让刘备的眉头随之一皱,然后开口道。“此事莫不是有人背后组织?”
就在刘备的话音落下,人群中就响起了大片的回应声。
“皇叔请安心,我等俱是自发至此,我是水田村的,两年前皇叔还到过水田村咧……”
“皇叔可还记得宁化乡,我等未曾忘却半点皇叔的恩情。”
“若不是皇叔,我一家老小早已饿死多年,实乃听皇叔忧虑,继而来此请愿也。”
……
这一幕,刘备确实未曾提前知晓,且还当真在人群中看到了不少熟悉面孔。
也就在这时,李基出列开口高道。
“为天下故,为大汉故,为万民故,请主公进位称帝,以安天下之心。”
下一刻,随着李基的话音落下,先是早有准备的一众文武,继而是跟在刘备身后才反应过来的汉室宗亲,最后则是那聚集于此的万民,先后齐声大呼。
“请主公进位称帝,以安天下之心。”
大呼之声,联绵九声,甚至在街道之外都还有无数百姓也在跟着高呼不止,就似是天意民心尽聚于此。
而府邸与州牧府坐落在同一条街道上的袁术登上高台,恰好目睹着这一幕,眼中流露而出的是止不住的羡慕。
没错!
没错!!
我袁术想要的就是这一幕……
听着那还在不断高呼回荡的声音,袁术心情激荡之下,也跟着大呼道。
“请主公进位称帝,以安天下之心。”
跟着不断大吼的袁术,只觉得不管怎么样,自己好歹也算是参与称帝了。
这不断回荡于寿春城内,甚至似乎蔓延到了城外的声音,足足持续了小半炷香,方才停歇了下来。
面对着无数灼热且期待的目光,刘备面露无奈苦色,开口道。
“诸位如此,可就是害苦了我啊。”
“请主公顾全大局,勿要再言推辞。”李基劝说道。
“罢了,罢了……”
刘备深深地叹息了几声,然后开口道。
“只是备此番进位,实乃为稳定人心的不得已之举,且备实不敢妄称天子,只愿为王暂摄朝政。”
“以待平定乱世,除却汉贼,寻回玉玺后,诸公能从汉室宗亲中另择一品行兼备之人为帝,备届时也好还政于天子。”
这一言,令众人皆是议论纷纷了起来,劝阻之声不绝于耳,可刘备的态度却是始终坚决。
最后,以着刘虞为首的汉室宗亲不得已下,也只能接受了下来。
毕竟,对于一众汉室宗亲而言,速速扶立出一个足以扛起汉室大旗之人,方能聚天下人心,维持大汉之名。
不过,刘虞等人选择退了一步,但在李基适时的提议下,却是要求刘备进位所选的王号,须得是“汉”。
也便是刘邦曾用过的……“汉王”!
直至刘备婉拒不得接受了下来,此事方才彻底有了一个定论,汇聚在州牧府外的众人方才徐徐散去。
进位称王之事已定,接下来所需要做的,便是速速昭告天下以及准备一应进位称王的仪式,这也将是李基眼下所主持负责的大事之一。
只不过在李基忙碌了整日回到府中,却见孙策带着满脸无奈的周瑜已经等候多时了。
李基示意孙策与周瑜无须多礼后,开口问道。
“伯符这是怎么了?”
而孙策满头大汗,脸色紧张地环顾了左右后,从怀中缓缓拿出一被黄布所包着的物件,道。
“老师,这个……”
李基目光微微下垂,轻易从外形就判断出了那正是一直被孙策暗藏起来的传国玉玺。
不过,李基扫了一眼后,就移开了目光,接过周瑜递过来的热茶不急不缓地品了起来。
自经历了青州一败后,周瑜的浮躁与傲气比之过往却是少了大半,与李基显得反倒是亲近了许多,在旁有些无奈地开口道。
“我劝了伯符好几次,言及此事侯爷自有打算,可伯符始终还是心神不宁,忧虑交加,硬是要来见侯爷。”
孙策则是跟着说道。
“老师,实在是主公称帝所欠缺的不正是传国玉玺吗?为何不趁机将这传国玉玺交给主公,如此主公不就能名正言顺地称帝了?”
李基听罢,笑了笑,道。“伯符,何人称帝缺的都不会是这一枚传国玉玺……”
顿了顿,李基想起了某人,道。“除却一些冢中枯骨外,称帝与否,传国玉玺从来都不是关键。”
“须知,当年始皇帝横扫六合一统九州之时,玉玺又是何物?玉玺不外乎是始皇帝所赋之名罢了。”
“若是主公他日平定乱世,再造大汉,便是指一山石为玉玺,又有何人不认?又何愁后人不认?”
孙策闻言,愣愣地说道。“这么说来,这玉玺本就是一无用之物?”
“那倒不是……”
李基思索了一下,还是放弃了与孙策细细说明的念头,道。
“玉玺此物暂于主公无用,但流落在外,说不准却能造成极大的麻烦。”
第822章 鹿肉尙温
玉玺说到底,就是一个大义的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