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第602节

  对此,李基却是皱着眉地在刘备的面前来回踱步。

  好一阵过后,李基方才面露为难地说道。

  “难!若是往昔曹贼胆敢如此自立为王,只需天子一纸诏令,便能遵循‘白马之盟’那般号召天下群雄共击之。”

  “可如今且不说天子驾崩,便是那吕贼也是个不折不扣的汉贼,又如何能号召群雄?”

  刘备听罢,忍不住连道了三声“可恨”。

  大汉亡了吗?

  还没有!

  但已然是名存实亡了。

  天子没了,朝廷也是形同虚设,以至于曹操称王甚至朝廷都不会反对,更别说阻止了。

  “除非……”

  说到这里,李基的声音忍不住顿了顿。

  “除非什么?”刘备下意识地急问。

  “除非有新君继位,如此既能断了世人对天子之位空悬的担忧,又能名正言顺地以朝廷的名义斥责曹贼。”李基答道。

  刘备闻言,眉头也跟着紧皱了起来,叹息道。

  “想要说服吕贼,怕是不易,且吕贼就是愿意再立新君,世人不服者怕也甚多。”

第819章 何人称王,又何人称帝

  李基不知刘备到底是真不知,还是假不知。

  可对于李基而言,有些话却不太合适直接从自己的口中说出来,略加思索后,朝着站在一侧的徐庶打了个眼色。

  徐庶见状,为之一怔,迟迟没做出什么反应。

  就在李基以为徐庶不明其意,准备硬着头皮再引导一下之时,徐庶上前一步,开口道。

  “主公所言极是,那吕布乃弑君汉贼,由其所立新君岂能得世人承认?因此,唯有由一德高望重汉室宗亲登临帝位,方可服众。”

  刘备也是一怔,愣神了好几息,神色隐隐有所变动,然后点了点头,说道。

  “元直此言……倒是在理,既然如此,备这就修书一封送往幽州刘伯安,刘伯安贤德之名满大汉,又曾任宗正州牧,德才兼备,宜由其登临大宝。”

  “不妥!”

  李基出言劝阻道。

  “刘伯安之德才自是上上之选,但终究是年老体衰,精力不足,常常修书提及欲辞去州牧之位,怕是不愿担此重任。”

  刘备思索了一下,再提。“若是如此,不如请益州刘季玉为帝如何?季玉乃汉景帝之后,鲁恭王后裔,根正苗红,温良恭俭。”

  李基再度摇头,道。

  “亦是不妥。刘季玉确实品性温厚,然,其却与兄弟相争益州,迄今都仍在相互攻伐。”

  “若是尊刘季玉为帝,怕会引来非议。”

  “那……琅琊王刘容,如何?”

  “还是不妥……”

  “举贤不避亲,子坤觉得吾之侄儿刘琦如何?”

  “体弱而多病,懦弱而少断……”

  刘备一连列举了十余位在大汉名声在外的汉室宗亲,但却是一一被李基反驳。

  “这也不可,那也不行,难不成就得任由曹操吕布这等汉贼横行,而天子之位空悬不可?”刘备佯做发怒地质问着。

  对此,李基满脸沉默,躬身拱手似是惭愧万分。

  徐庶则是趁机进言开口道。“主公列举天下宗亲,为何独独遗漏了一人?”

  “何人?”刘备问道。

  徐庶拱手示意道。“正是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玄孙,先帝皇叔刘玄德也。”

  刘备脸色微惊,佯做动怒地开口道。

  “元直休得胡言乱语,备一心只为匡扶汉室,复兴大汉,又非图谋帝位的汉贼,怎可称帝?”

  说罢,刘备拂袖而去,完全不给他人说话机会。

  这让徐庶脸上不禁多了几分惶恐,还以为当真是惹怒了刘备,转而朝着李基看了过去,却发现李基脸上浮现着淡淡的喜意。

  有时候反对不坚决,就是坚决不反对。

  刘备满是配合地从头列举了一遍当世名声在外的汉室宗亲,无疑是已明了李基的意思,更是暗中地向李基进行了表态。

  这让李基心中忍不住生出几分欣喜。

  换做了此前未被李基彻底激起称帝之心的刘备,怕是当真是有心地推举他人为帝。

  可如今,面对着吕贼、曹贼的行径,刘备也已经生出了当仁不让的念头。

  “元直,季常,我等先退下,且让主公静静。”

  李基道了一句,便领着徐庶等人暂时离开了。

  而后,也就在曹操称王之事在大汉范围内越演越烈的同时。

  在李基的安排下,刘备广发信函于诸多汉室宗亲,痛斥曹操吕布的作为,言明大汉倾覆已在旦夕之间,邀一众宗亲齐心协力讨伐吕贼、曹贼。

  与此同时,在锦衣司与糜氏商会的合力推动下。

  民间也开始迅速流传起:关于天子之位空悬而使大汉名存实亡,当速速选出一德才兼备之汉室宗亲继承大统,以平定乱世光复大汉的种种言论。

  而随着度过这人心闹得沸沸扬扬的冬季,顶着无数非议舆论的曹操,依然坚持选定在开春后的良辰吉日正式称王。

  魏王!

  且曹操所进的并非是大汉的异姓王,所复的乃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魏国之名,裂土而立国。

  几乎就在曹操坚持称王的同时,刘备不断在青徐边境屯兵,摆出了进攻的姿态,表明着对于曹操此举的反对。

  可还不等世人觉得青徐战事将再度爆发,吕布也似是恍然大悟,同样也对外宣称准备进位为王,且承认了弑君之事。

  吕布更是将此美化不忍见因天子昏庸无能而致乱世降临,故而效仿春秋大义而刺之。

  这拙劣的借口,让包括刘备在内的无数人对于吕布更是口诛笔伐不断。

  不过曹操与吕布这接连的称王举止,无疑是让天下万民骤然意识到了大汉已是名存实亡。

  无数仍然心向大汉的汉室宗亲也被逼得急眼,也意识到了那民间流传之言不得不重视。

  汉天子之位继续空悬,无人高举大汉的旗帜,大汉可就真的要实质性地亡了。

  一时间,或是刘备积攒多年的仁德威名,又或是民心所向,亦或者是李基从中不断的暗中引导。

  以着刘虞为首的无数劝进文书如雪花般冲到了寿春,请刘备于寿春继承大统,以定天下人心。

  其中,如琅琊王刘容等就在豫徐荆扬四州之地的汉室宗亲,更是无数人亲至了寿春,意欲推举刘备登基为帝。

  纵观当世汉室宗亲,有资格继承大统的选择本就不多。

  也正如李基此前所言的,刘虞名望德行俱足,但终究已是年迈;刘璋已大体掌控了益州,但却是落下了个兄弟阋墙的恶名。

  唯有刘备,无疑是不二人选。

  可面对着无数汉室宗亲的推举以及汹涌民意,刘备却还是坚称德行不足,甚至将大量前来请进的汉室宗亲拒之门外。

  一时间,刘备做出一味坚决推辞的举止之余,连连也往着豫州方向增兵,摆出威胁吕布的姿态,意在阻止吕布称王。

  而也就在这纷纷扰扰中,眼见吕布也坚持在六月称王。

  不惜从幽州远赴重洋亲自赶到了寿春的刘虞,终于叩开了刘备的府门,带着聚集在寿春的汉室宗亲郑重地推举刘备登基称帝。

  可纵使如此,刘备依然推辞不断,让不少汉室宗亲脸色黯然,刘虞更是老泪纵横地开口道。

  “国不可一日无君,今距吕布当街弑君已有一年功夫,大汉崩溃在即。”

  “玄德若继续推辞,又有何人还能担此重任?难不成玄德当真忍心见那汉贼自立,而大汉衰颓?”

第820章 国不可一日无君

  紧随在刘虞之后,一众汉室宗亲纷纷开口劝说了起来。

  “国不可一日无君,正因那吕贼弑君,方才致使今日已有汉贼称王,还须多少时日那贼子便敢称帝?长此以往,大汉焉存?”

  “今日还请皇叔效仿世祖,登基为帝,以定天下人心,使世人知之大汉尚存!”

  “今有老宗正在此,亦有我等一众汉室宗亲推举,可谓之名正言顺也。”

  随着杂乱下谁人道了这么一句,顿时响起了阵阵附和声。

  此前,董卓行废立之事,袁绍就生出了尊刘虞为帝的心思,只是被刘虞言辞拒绝了。

  可这足以证明刘虞在汉室宗亲中的威望之高,以至于让袁绍认为称帝都可以服众。

  如今,为了劝说刘备进位,刘虞不远万里从幽州赶赴寿春出现在此地,极力推举刘备称帝。

  这更是让聚集在此地的汉室宗亲,就似是有了主心骨一般,对于推举刘备为帝的念头越发的坚定。

  今日之大汉,惟有刘备称帝,方可正汉室之威严,使心向汉室的人心不至于散了。

  可面对着这一盛况,刘备依然面露犹豫之色,然后开口道。

  “诸位,诸位,请听我一言。”

  顿时,原本嘈杂激动的场面迅速地安静了下来。

  面对着无数的目光,刘备叹息一声,然后开口道。

  “备惶恐,承蒙诸位同宗叔父兄弟的抬爱,然诸事无外乎名正言顺。”

  “我本为涿县一农夫,承得祖宗余荫而安居乐业二十年,时逢天下大乱,因不愿堕祖宗之名,聚义兵而讨黄巾,又受先帝之重托而治理一方。”

  “今便是治理一方已是如履薄冰,不敢生出半分怠慢,德行如何足以治天下?”

  “再者,历代先帝登基无不以玉玺传位,今玉玺亦不在此处,备又安敢无玉玺而登大宝,行那贻笑大方之事?”

  众人听罢,眉头都不由得随之一皱。

  传国玉玺,此物对于大汉天子而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问题是传国玉玺下落不明,这已近乎是个半公开的秘密。

  在场的不少汉室宗亲,甚至下意识地将目光投向刘琦。

  毕竟据流传在外的种种消息,乃是孙坚窃取了玉玺,然后刘表又伏杀了孙坚夺得玉玺……

  而刘表却是在率军入川途中遭遇大败而亡,自此传国玉玺就彻底下落不明了。

  不过,最大的嫌疑无外乎就是刘表与刘焉的后人。

  “刘琦,玉玺若在你手中,速速拿出来。”

  “不错,今日之大汉不能再无国君了……”

首节 上一节 602/6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