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不乏郑玄、卢植、蔡邕、刘虞等宗亲、老臣、大儒的协助,这一应仪式尽管繁琐了一点,但却是尽量做到了最好,不让世人能从中挑出半点毛病来。
这也事关刘备继承汉室的正统性,自然需要尽可能的妥当。
刘备伏首翻阅着,李基则是在一旁细细地向着刘备陈述了起来,刘备从中也是挑不出半点毛病来。
当然,曾经不过在市集织席贩履的刘备也是两眼一抹黑,看了一遍下来就是种不明觉厉的感觉。
这繁琐的仪式,让刘备一阵头皮发麻。
刘备冲着李基忍不住感慨出声,道。“称王都是如此繁琐,称帝之时岂不是更加麻烦?”
“主公这话……这仪式再繁琐,那可是旁人求都求不了。”李基笑道。
而刘备稍加思索后,忽然道出了一句。
“子坤想不想当王?”
李基愣住了,心脏微微漏了一拍,一时甚至都有些分不清刘备这话的用意何在。
试探?
还是真心?
不过,还不等李基回答,刘备就朝着包括顾雍在内的左右都挥了挥手,示意他们退了出去。
等屋内仅剩刘备与李基后,刘备一手按在文书上,然后开口道。
“备曾与云长、翼德桃园结义之时,便言过同生共死,子坤或未与备结义,但于备而言,子坤亦是丝毫不亚于云长翼德的手足。”
“既然生死可与同,备若坐了天下,也自当与子坤、云长、翼德共享这荣光富贵……”
顿了顿,刘备直视着李基,眼眸中尽是真诚地开口道。
“子坤喜欢哪一个州,圈下来,我刘玄德若有一统天下,光复大汉之日,以子坤之功绩便是取一州为王都是绰绰有余。”
此时此刻,李基相信刘备是真心的。
若是试探,那也该是飞鸟尽,方才藏良弓,而不会在这个时候进行许诺。
可李基面露笑容之余,却是摇了摇头。
“备绝无半点试探之意,乃是真心,只要子坤想在哪里当王,子坤尽管出声,备绝不拒绝。”
刘备再度正色地开口,生怕李基拒绝似的。
李基闻言,也道出了自己的心声,道。“主公,大丈夫谁人没有王侯之志?然,大汉很大,但又很小。”
“今日基取走一块,明日云长、翼德也拿走一块,留给大汉,留给百姓的又还剩多少?”
“且主公的这个口子一开,大封异姓王,后世之君随之效仿,今后再想止住这个口子可就不易了。”
刘备也不是不明此理,但还是忍不住叹息了数声,陷入了沉默之中。
刘备如何不知李基所说的是正确的,但更不愿负了当年李基、关羽、张飞跟随起事之义。
若不是关羽、张飞,自己说不准还在市井卖鞋。
若不得李基,自己或已死在黄巾战乱,又或是在乱世中颠沛流离,朝不保夕,又岂有今日封王称霸之日。
刘备有青云志,更忘不了李基、关羽、张飞在落魄之时的扶持之义。
“便没有在大汉封子坤为王的可能?”刘备甚至忍不住追问一句。
对此,李基还是轻轻地摇了摇头。
可刘备却是骤然灵机一动,开口道。
“这番子坤无计可施,但备却有一妙策,既能封子坤为王,又不会给后人留下隐患。”
李基这倒是感到几分惊奇了。
刘备也有计?
“不知是何妙策?”李基捧了一句,问道。
刘备颇有些得意地开口道。
“大汉十三州不宜让子坤划地为王,那以大汉十三州外的土地划给子坤为王,这总该可以了吧?”
这……
李基眼眸微微睁大。
看似离谱,但好像又有几分合理。
大汉都尚未没有一统,刘备已经盯上异国的土地了?
只是拿他国的土地来封大汉的王,主公这好大的汉威啊!
李基一时是不知该怎么反驳,又不知该不该开口支持,只得苦笑出声,道。
“主公,此事还甚远,今后再说。”
“不远不远,这等大事还需早做准备才是,宜一统天下立下国本之时就确立下来……”
刘备此刻却是显得兴致勃勃了起来,道。
“再者,子坤此前不是常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大汉十三州乃是祖宗之地不宜分之,但正如此前子坤所言,定十三州为中州,再取中州之外的土地予子坤为王,甚是合理,世人也挑不出半点毛病。”
一时间,李基只觉得多少有种要完了的感觉……
此前李基一直觉得在对待异国异族上,刘备属于保守派,自己则是妥妥的激进派。
所以,李基明里暗里一直都在给刘备输送些激进的观念,以免今后在对外政策上双方发出理念分歧。
可眼下,李基怎么觉得刘备这个保守派,骨子里比自己这个激进派还要激进得多。
李基也只是想着有生之年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再以世家豪强为一颗颗钉子送去海外进行开拓,以达到枝繁叶茂,壮大中原的程度。
怎么刘备这语气,似乎要取海外诸国为功臣封国似的。
忽然,李基的脑海里不知不觉也跟着刘备的思路冒出了一个主意。
不如再进一步?
直接让大汉再现“西周”盛世,定大汉十三州为“中州”,而后取海外诸侯地域为诸侯国,以拱卫中州……
届时,等下一次实现大一统的时候,不得是小破球的球长了?
第828章 有祖宗先例在此
这个念头一出,李基顿有种思如泉涌之感。
由于信息传递的效率,也由于统治一个地方也需要讲求收益。
所以类似于草原那等地方,列祖列宗们不是不曾干赢过异族,但却没有将大片大片的草原收归国土。
原因无外乎对于朝廷而言,草原所能产生的收益远远小于统治与防御的成本。
可往海外不一样,往海外大封诸侯王更不一样。
忆往昔,武王灭纣之时,同样也是无力统治九州之地,转而选择将诸侯王都分封了出去。
如商末重臣萁(同棋)子更是被封在半岛建立王朝,萁子王朝延续了千年之久,甚至被后世《高丽史》记载着中国教化礼仪,自萁子始,乞求为其立祠以祭。
与崎岖难行的陆路相比,通过海路无疑要更为便捷地连通诸国,连通分封在海外的诸侯王。
即便大汉无力时刻管辖遥远的海外诸侯王国,但无疑也能让大汉通过这种方式虹吸当世资源,真正确立当世中心之国的地位。
且这种体系不仅能让尚武的汉人,自此有了一个能够无限向外开拓以及上升的空间。
更是能通过对海运的需求,不断推动着海船的发展,让汉文化能够持续地给诸多落后愚昧的地域带去先进的荣光。
左手汉剑,右手儒书,彻底实现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岂不美哉?
一念至此,李基忍不住手掌微微有些发颤地拿起茶杯,细细地品了一口,尝试让自己冷静下来。
这个想法……太激进了,比引导世家豪强如鬣狗般向外开拓,还要激进太多了。
汉人尚武,对于王侯爵位更是没有丝毫的抵抗力。
正是因此,当年的高祖皇帝才以“白马之盟”封死了异姓王的通道。
而一旦刘备选择在海外开了这个口子,第一个彻底疯狂的绝对会是世家,尤其是以袁氏为首的顶级世家。
如今在夷洲不过是让世家豪强们实质性地拥有了类似于划地为王的自由,就已经让许多世家前仆后继地蜂拥而去开发夷洲。
假如刘备在登基为帝后,真正列出了一个在海外征战开拓取得多少功绩便能封王,李基都不敢想多少大丈夫会选择扬帆出海,建功立业。
起码,如今天天宅着闲来无事,都已经开始跟刘琦混在一起研究佛法的袁术绝对呆不住,肯定会嚷嚷着要出海。
缓了好一阵后,李基恢复正色开口道。
“主公所言关系重大,还需日后再慢慢斟酌,眼下还是先以称王之事为重。”
刘备点了点头,也没有急于一时。
无论如何,一统天下才是正事,海外之事也是复兴大汉后的决策,眼下确实不宜消耗过多的精力。
旋即,刘备看着眼前那一叠的文书,开口道。
“称王诸事,有子坤操办,又有蔡公、郑公、卢师等协助,备并无担心之处,只有一个地方需改一改。”
“主公请说。”
刘备正色道。“祭天及冠冕之时,备希望子坤亦在左右。”
“主公,这不太合礼制。”李基皱眉答道。
“若不是云长需坐镇荆州,翼德也要在豫州统兵,备所想的乃是让尔等伴随左右。今云长翼德不能返回,子坤可不能推辞……”
顿了顿,刘备接着说道。
“再者,武帝泰山封禅之时,尚且携冠军侯之子霍嬗一同,子坤于备而言,更甚冠军侯于武帝。”
“有祖宗先例在此,若有人言不合礼制,大可前来与备细说就是了。”
好一个有祖宗先例……
这个理由实在是再万能不过了,让李基都不知道该怎么反驳,只能是暂且答应了下来。
不过,李基在与刘备进一步敲定了一系列祭天封王之事,下值返回府邸陪着妻女用膳后,一个人却是在庭院中来回踱步,陷入着深思。
在海外大开封异姓王的口子一开,大肆在一应肥沃之地中设下诸侯王,这一想法激进与否尚且不提,利弊却是相当的明显。
遥想炎黄二帝以及夏商周时期,疆域如何能与今日之大汉相比。
尤其是在西周分封诸侯王后,诸侯王疯狂向外开拓疆域,这乃是华夏疆域面积产生剧变的一大时期。
秦汉两朝,也不过是在周朝所开拓的疆域下所建立的帝国罢了。
大一统,自然有大一统的好处。
可分封制的对外开拓积极性,无疑是远超大一统王朝的。
一众诸侯王为了利益,也遵循着骨子里对土地的追求,将会不断地开拓土地。
因此打开这个口子,只需度过大汉需要在背后全力支持的初期,成功在海外立足的诸侯王无疑会给友邦们带来一些小小的强汉震撼。
届时,李基原本所设想的海上丝绸之路必然也会随之成功,就是这条道路上的是友邦还是大汉的诸侯王就不太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