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第610节

  升任九卿者,分别为:太常顾雍、光禄勋夏侯博、卫尉陈到、太仆陈珪、廷尉蒯良、大鸿胪孙乾、宗正刘虞、大司农糜竺、少府简雍。

  当然,李基有心对朝政体系也进行改制。

  三公九卿制,无疑显得有些臃肿,后世也有着许多体系可供李基借鉴。

  不过在经过一番衡量后,李基很清楚眼下不是一个合适的时机。

  步子不能一次跨太大。

  对税赋制度的改革,已经引发了治下的不少波澜,只不过反对的声音尽数被镇压了下去罢了。

  此番刘备进位称王,本质是为了彻底继承汉室遗产,确立大义名分。

  在此刻对官僚体系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无疑是自断双臂。

  真正的改制时机,更适合在一统天下……

  而除了三公九卿外,追随刘备的一干武将自然也是各有封侯升迁。

  其中关羽、张飞、赵云同时升任为仅次于大将军之下的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三大将军。

  骠骑将军关羽更是位同三公,为武将之首。

  除此之外,为了表明对其余出身的将领的重视,战功同样赫赫的孙策、黄忠亦被破格提升为前将军、后将军,与关张赵一并列为“五虎上将”。

  这五虎上将之名,也使得五人的名声为之大振,被在民间自发传颂的百姓们视为军中顶梁柱一般的人物。

  尤其是过去百姓们莫说是参与到政事的讨论,就连知晓政局变化的都少之又少。

  如今随着“报纸”一物普及,却是大大激起了百姓们参与讨论的兴趣之余,也在无形中大大增强了凝聚力以及认同感。

  ……

  而这种种消息也很快就传出了刘备治下,传到了赵国,传到了魏国。

  如今的赵王吕布已光明正大地坐到了皇宫的御座之上,听着陈宫所汇报之事,对此仅仅是轻蔑地留下了一句评价。

  “什么五虎上将,关张赵不过败军之将,孙策黄忠亦分别是一稚童一老翁,不足一提。”

  陈宫闻言,忍不住再度着重地提及了所汇总的情报中,关于李基受丞相兼都督一职总揽军政诸事,以及刘备治下大改税赋后,民间似是焕发着新生的活力……

  只是,对于陈宫这些言论,吕布完全没有听入耳中,忍不住摆了摆手打断道。

  “行了行了,那什么繁荣昌盛,不过是一时的泡影罢了,最后决定胜负的,始终会是战场上的刀枪!”

  “只要战场上胜了,不就够了?届时刘备的治下再繁荣,也将归孤所有。”

  听到这一番话,陈宫原本还想要劝说吕布效仿刘备,对治下税赋也进行改革的话语硬生生地吞了回去。

  由于立场不同,陈宫不得不时时刻刻都对李基抱着绝对的防备之心,但却从来不曾怀疑过李基的能力。

  更何况,豫徐扬荆四州推行的“摊丁入亩”已然初见成效,民间几乎是以着肉眼可见的速度焕发了别样的新生,过去关于耕地不足或劳力不足的问题迅速得到了解决。

  吕布的态度,令陈宫顿生几分心灰意冷。

  吕布尚且不甚重视,如何能借吕布之威逼得包括陈氏所内的一众世家豪强割让利益,转而支持“摊丁入亩”?

  ……

  事实上,不仅是陈宫注意到了“摊丁入亩”对于增强国力,稳定民生等方面的制度优越性,曹操以及其麾下的一众谋士官吏同样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对此,曹操甚是心动,暗中召集了如戏志才等心腹寒门谋士多次进行商讨。

  可商讨所得的结论,无疑是让曹操既是可惜,又是遗憾。

  结论便是:曹操当下完全不具备实行“摊丁入亩”的可能。

  如今并据有青、冀以及小半个并州的曹操,看似威势有几分与刘备分庭抗礼的可能,实则曹操却还极度依赖着世家豪强的支持。

  别的不说,便是荀彧自杀后,曹操治下的文官体系也依然是以荀氏为大。

  尤其是为了辅助曹操,留在颍川的荀氏都被刘备所清算,荀彧更是自杀而亡的状况下。

  眼下,曹操但凡透露出半点打压荀氏的心思,整个文官体系都得瞬间土崩瓦解不可。

  更何况,就连曹操也是出身的曹氏,被曹操所依仗掌控军中的夏侯氏等等也俱是世家豪强。

  曹操一旦试图推行“摊丁入亩”,削减世家豪强的利益,莫说文官集团会造反,就连武将集团也得心思各异不可。

  “这么说来,刘大耳那厮一个卖草鞋出身的,所依仗的文武也大多是些泥腿子,这反倒有了优势?”曹操语气不乏郁闷。

  “大王如此说……咳咳,也不算错。”

  戏志才咳嗽着回答着。

  “且如今大王治下诸多世家豪强鼎立支持,屡资以钱粮物资,所为的正是惊惧‘摊丁入亩’之策,若大王决意推行,反倒会使治下不稳,万万不可急于一时。”

  这一点,曹操自然也是清楚,否则也不会仅与寒门出声的戏志才暗中商议,不敢泄露出半点风声。

  “摊丁入亩”的推行,明面上损及了太多世家豪强的利益。

  李基能够平稳地将这一政策推行的手腕,令曹操惊叹之余,却也是使刘备治下之外的世家豪强有如惊弓之鸟。

  若不是如此,曹操也难以迅速地掌握冀并二州,背后无疑也有着地方世家豪强的大力支持。

第833章 此事易耳

  这还是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这不免让曹操叹息出声之余,也不得不打消了效仿推行“摊丁入亩”的念头,转而开口道。

  “志才近来似频频咳嗽,还须多注意身体才是,稍后孤让下人送些大补药材到志才府上。”

  身子骨看上去颇显瘦弱的戏志才,连忙答道。“都是些小病小症,不碍事的,还劳大王费心了。”

  曹操见戏志才坚持的模样,也不再说些什么,且戏志才多年来也确实都是这般,完全便是年少时家境贫寒伤了身子,以至于身体虚弱。

  旋即,曹操拿起戏志才刚刚才递上来的情报文书看了起来。

  如今曹操的谋主是荀攸不假,但曹操最为信任的谋士无疑还是寒门出身的戏志才,对其也是寄与着厚望。

  甚至,曹操不免怀了几分戏志才也能如同是寒门出身的李基那般,助他成就大业的希望。

  譬如布置在各地的暗探细作,便都被曹操交给了戏志才所负责。

  而看着手中的这一份情报文书,曹操的眉头不自觉随之皱了起来。

  边境佯做的进犯假象,并没有对刘备的祭天称王仪式产生影响,这一点对曹操而言算不得失望。

  相反,倘若刘备因此推迟甚至取消了祭天仪式,曹操才会真的要睡不着了。

  可令曹操惊惧的是,那小小的“报纸”一物在操纵舆论,掌控民心上所发挥的作用却是难以想象。

  昔年,百姓只知年号却不知天子乃何人?

  今日,又有谁人不知刘备之名?

  以汉人之尚武刚烈,只要受了刘备的仁德大恩,他日刘备蒙难之时,说不得便会有无数汉人自发相护。

  此时此刻,那过往被曹操所忽视的名声骤然间似是化作了难以想象的底蕴,令曹操骤然感到了几分绝望。

  如此深得民心,上下渐成铁板一块……

  又以“报纸”一物,使百姓知刘备之名,刘备又能使百姓知其言的大汉,该如何才能击败?

  曹操一时寻不到半点解法。

  这等大敌,除却内部崩溃,外力欲破之,简直是千难百难。

  深谙政治,更明白何为人心民心的曹操足足愣神迟疑了许久,方才开口发问道。

  “志才,这报纸之物,可否也在治下推行?”

  这个问题,在曹操提出之时心中无疑就有了答案,但看到戏志才摇了摇头,曹操一时竟无力拿稳手中文书。

  理由即便戏志才不说,曹操也能得到答案。

  掌握着印刷术与改良造纸术的是刘备,而非建立未久的魏国。

  就连用上扬州纸,也需要通过糜氏商会进行采购。

  一张白纸对于世家豪强来说,不贵,五钱罢了。

  可相比于刘备治下一钱一张的价格来说,这个数字已是翻了五倍的价格,更是魏国百姓消耗不起的天文数字。

  如此利益,暗中已经催生出了不少纸张私贩谋取差价利益。

  并且,这还没有算上印刷的成本,甚至于曹操也想效仿印刷报纸的话,难不成让刘备代工?

  如此种种,让曹操蓦然明白了何为技术壁垒。

  小小一物,背后却隐藏着技术壁垒却是魏国一时难以突破效仿的。

  “大王,且还有一事,便是刘备治下的报纸之物正不断传入,士子争相传阅,百姓亦大为好奇。”

  戏志才提了一句,当即就让曹操意识到了背后所潜藏的隐患。

  大汉可还没有真正亡,正是人人思汉之际,一旦放任报纸传入,无疑会大大动摇民心。

  “即刻下令将报纸列为禁物,凡暗藏报纸者,处劓刑,三族尽改为屯田户。”曹操即刻做出了决断。

  报纸蛊惑人心,断然不能放任其传入治下。

  即便百姓中识字者寥寥,但无疑将会是个极大的隐患。

  “是,主公。”

  戏志才领命。

  不过纵使杜绝了报纸传入治下,但曹操也清楚影响不了双方的大局。

  刘备有子坤治国,如此日益壮大,何须多少时间便能如昔日强秦出关那般有横扫天下的能力。

  届时,纵使如吕布联合,怕也是只能抵挡一时。

  这让曹操甚至生出了即刻就出兵进攻,不惜两败俱伤,也要阻止刘备不断积攒国力的念头。

  可曹操明白刘备还没有准备好,自己更是远远没有准备好。

  为了寻求一破局之策,曹操当即急召了麾下一众谋臣进行商议。

  如此商议了许久,可行的方向无非仅有一条,那便是设法从内部进行瓦解,离间刘备与李基。

  身兼丞相都督二职,手握军政大权的李基无疑具备了成为权臣的一切先决条件,差的只是一些猜忌的种子。

  只要刘备与李基间生出猜疑,足以让这一方霸主迅速从内部瓦解坍塌。

  ……

  李基自然还不知发生在魏国内的商讨结果,但国与国之间的尔虞我诈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罢了。

  如今的刘备拿着一份文书满是苦笑地站在李基的面前,有种无计可施了,让李基设法拉一把的窘迫感。

  接过文书的李基打开扫了一眼下来,当即明白了刘备的为难之处。

  这一份文书来自于镇守荆州的骠骑将军关羽,信中内容以数言概括,那便是:

  大哥给关某加官进爵,关某自当以命报之。

  然后,先是表明对于张飞、赵云并列上将,没有异议。

  以李基的资历才能受丞相兼都督之职,总览军政大权,关某也甚是支持,定多听丞相教诲。

  但让黄忠这么一个老匹夫,孙策这么一个后辈与关某并列为“五虎将”,关某很不满意。

首节 上一节 610/6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