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对于曹吕而言,自然明白想一战而败刘备是不可能的,但如今趁机犯边却是大有可为之处。
这一刻,曹吕会不会动手,不仅仅是刘备与曹吕之间在博弈,曹吕两家也在暗中博弈着。
曹吕两家谁先动手,必然会吸引绝大部分的仇恨,很可能会因此遭致损失。
为此,刘备也时时派人前来询问状况,确认是否要做出什么特别的应对。
面对似乎有所动摇的人心,李基通过官署传出去的态度却是始终如一,那便是仪式如期进行。
祭天称王之事,莫说曹吕二家这般骚扰犯边,纵使他们全力来攻,也必须如期顺利进行。
通过锦衣司与报纸的宣扬,天下人皆知刘备将会在八月五号称王,一旦改期或受到影响,威望必然大损。
甚至,李基也看清了曹吕二家的本质,这两家被迫联合不假,但断然都不敢以主力犯边,以免遭致了记恨,最多也就是骚扰一番,摆个声势。
当然,李基即便如此判断,但却是往边境都调动不少兵马,以防备曹吕二家极小概率的全力偷袭。
只是如此一来,原本刘备还多次有意召回寿春的关羽、张飞都只能继续分别驻防荆州与豫州了,就连徐盛都被派往了徐州进行坐镇。
终于,在边境的氛围似乎越发的紧张,双方随时都可能会开战的氛围下,治下各州郡百姓尽是喜笑颜开地等来了八月五号这一日。
在寿春周边的百姓,足足超过十万之数涌入来了寿春,以期见证刘备祭天称王的仪式。
对此,不管是刘备与李基都没有阻拦,反而在建造在城外的祭天高台外围提前划分出了百姓们观礼的区域,以甲士进行秩序管控。
这一日,无数的百姓翘首以盼,在那威严的礼乐声中,身着盛装的刘备一步步地登上高台。
且在刘备的强烈要求下,李基则是身着礼服,佩剑随行其后。
而在高台之上的次一阶处,以汉室宗正身份的刘虞已提前等候于此,随着刘备携着李基走完最后一步登上高台。
祭天仪式,随之进行……
无数百姓遥遥地注视着,目露敬仰与期盼。
即便对于绝大多数百姓而言,远的甚至看不清刘备的身影,但还是萌生出强烈的激动兴奋之情。
而随着祭天仪式结束,刘备戴上九旒冠冕,称汉王。
高台之下的官吏、武将、世家、甲士、百姓齐齐下拜,高呼“汉王”之声连绵而不绝。
这一刻,站在高台之上的刘备隔着旒珠的缝隙看着下方的无数臣民,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油然而生。
王!
汉王!
昔日年幼之时指桑树欲以此羽葆盖车的理想,终在今日实现。
可真正登上了这一高位,刘备却是感觉双脚所踩的高台似乎又是那么的脆弱,生出一种如履薄冰之感。
‘备之德行,可居此位乎?’
刘备面露反思之色,心情反倒是多了几分沉重之余,双手虚托,道。
“众臣民免礼。”
随着有驻守在高台周边的甲士齐声复诵,那围绕着高台的诸多将士百姓这才纷纷起身,远远看去就像是麦子又缓缓立了起来一般。
旋即,就在刘虞准备开口提醒刘备移驾返回寿春城内之时,刘备却是先一步开口道。
“今既有万民齐聚于此,孤便不移驾城中,就在此处册封群臣,由万民观礼,何如?”
第831章 封侯拜相
纵使刘备这忽然的主意,与既定的安排有所不同。
可谁人也不会在此刻出言反驳汉王,齐齐躬身应之。
旋即,在刘备的示意下,有近侍送上诏书呈在刘备的面前。
刘备亲自拿起诏书摊开,目光落在了身侧束手而立的李基身上,然后开口道。
“孤若无国士侯,无以至今日;汉若无国士侯,亦不复当下。”
“今册封群臣,论功行赏,国士侯李基当列首功。”
李基微微一怔,反应过来后连忙就欲下一个台阶行礼。
然而,刘备却是先一步阻止了李基,开口道。
“国士侯宜在高台之上。”
这一刻,李基不禁怀疑刘备这是蓄谋已久的,否则此前不会特意让自己陪同登台。
在无数的注视下,李基也只得直接在高台上行礼。
可刘备却没有急着继续宣读,转而低声对着李基开口道。
“昔日备穷困之时,得遇子坤不弃,便暗自立誓他日必以国士待之,今日终能兑现此诺。”
旋即,刘备手持诏书,高声开口。
“国士侯才情冠天下,仁德昭大汉,扶大汉于将倾,救万民于水火,功绩难以衡量,请先受孤的一拜。”
一言而毕,不等李基反应过来,刘备当着万民,当着群臣,于这刚刚才祭天上告祖宗的高台上朝着李基躬身一拜。
这一拜,无数人看得目瞪口呆,就连李基也是愣愣地看着刘备,思维有些停顿了下来。
只是,在众人渐渐反应过来,非但没有人出言阻止刘备,反倒是不少官吏将领也是自发地朝着李基的方向躬身一拜。
世人或轻易就会被蒙蔽,但更多的时候眼睛却是雪亮的。
李基手揽军政多年,未曾以此谋取半分私利,也未曾刻意打压过旁人,言行用心有如明镜,仅有一片公心向着大汉,向着万民。
这在贪官污吏横行多年的大汉中,李基已不是一股清流这么简单,简直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标杆。
当年为了吸引士子南下吴郡,李基不乏高调之举,渐成谋士之首,自然免不了获得了大量敌意,一言一行都时刻被批判着看待。
可多年下来,莫说是治下官吏百姓,便是当年的无数敌视之人也不禁被李基所折服。
即便是许攸郭图之流,也不再公开攻击李基的德行才智。
就是被李基骂得快要发臭的曹操,也就是频频骂刘备虚伪,未曾指责辱骂过李基。
在这乱世之中,豫徐荆扬四州能有今日的繁华,百姓能得如此安居乐业,国士侯之功又有何人会生出质疑之心?
不仅仅是诸多官吏将领,就连高台之外的诸多百姓也是纷纷跟着行礼。
等李基反应过来,连忙就欲起身阻止之时,刘备却是先一步地按在了李基的肩膀处,开口道。
“子坤,受得起此礼。”
李基的眼眶不免有些发红地说道。“主公如此,基纵使粉身碎骨,又如何能报之。”
“大汉不需要子坤粉身碎骨,只需子坤继续为大汉掌舵,开辟出一个大大的盛世就足够了。”
刘备答了一句,这才松开了李基,然后正色地重新高声道。
“今逢乱世,有汉贼横行自立伪王,为早日匡扶汉室,复兴大汉,孤复设丞相一职,拜请国士侯担此重任。”
丞相?!
对于刘备册封群臣的决定,其中十有八九都曾跟李基进行过商议斟酌。
惟独李基自己的任命,刘备没有直接跟李基进行过商讨,但却是暗中试探过李基对重设丞相的态度。
因此,李基对此倒不感到意外。
且李基意欲在大汉所实现的蓝图,也需要丞相这一权柄加身,所以李基微微沉了一下气,就开口拜领了下来。
随着丞相这一官职加身,李基重新平复的内心也不禁涌起一阵波澜。
封侯拜相,人生之愿也。
封侯达成多年,拜相却在今夕。
然而,等刘备亲手为李基佩上打造完成未久的相印后,刘备却是拿起了另一份王诏。
一开口,便是任李基为大汉都督,总督大汉兵事,然后又令人送上的将剑虎符,亲自把将剑也系到了李基的腰上,再将虎符放到了李基的手中,温声道。
“今后,还请子坤继续辅助孤早日扫平诸贼,兴复汉室。”
李基低头看了眼腰间的相印将剑,又抬眸看着下方的一众官吏将领,一时心情复杂。
大汉有史以来,就未曾有过丞相与大将军加身一人的殊荣与先例。
显然,刘备依然准备将军政诸事都尽皆托付给李基,暗中怕是因此跟刘虞等老臣不知争辩了多少次。
这种未曾有过先例之事,刘备所面临的阻力无疑极大。
因而,刘备这完全就是玩了个文字游戏,既然大将军与丞相不能共加李基一人之身,那就让李基以都督之名行大将军之实。
可想而知,莫说李基在世的一日,刘备可能都不会再设大将军一职位。
就算真有人进位大将军,也不可能有李基这位大都督的地位高。
军政一手抓,权柄可谓滔天。
也就是在刘备麾下,换了个人,李基都感觉自己刀斧加身也不远了。
只是事已至此,甚至刘备还特意瞒着李基,李基事先完全没有一丝察觉,此事就算想要改变也已经是无济于事了。
当着万民,李基除了拜领之外,再无他法。
“谢大王厚恩。”
李基应了下来,被刘备搀扶着起身,转身看着高台之下的众人。
可此刻,李基都还有几分迷茫,更别说是台下一众官吏将领了。
首当其冲的问题,便是该如何称呼李基?
这丞相与大都督加于一身的殊荣,同样也是有汉一朝来未曾有过的先例。
最终,还是早有几分准备的刘虞率先而拜,道。
“拜见丞相。”
当即,有了领头,台下的一众官吏将领暂且压下了其余心思,齐齐跟着朝高台之上腰配相印将剑,手托虎符的李基俯身而拜,呼。
“拜见丞相……”
紧跟其后,高台之外的万民同样跟着高呼“丞相”,声传十里,回荡不止。
第832章 五虎上将
在祭天称王仪式后,在李基的提议下,刘备没有采纳惯例的大赦天下,赦免包括荀氏在内的一众劳改囚犯。
取而代之的,除了直接减免了治下百姓一部分税赋外,各地官府则是对一应孤寡老幼赠送粮油,与民同乐同庆。
而新一版的报纸,除了详细叙述了刘备称王以及国士侯李基拜受丞相兼都督一职外,还将其余百官的封赏都详细地列了上去。
三公九卿,尽在其中。
其中司徒一职本就是罢丞相而设之,今刘备复设丞相一职,司徒自然不再设之。
与丞相李基同列三公的,分别是太尉卢植、司空蔡邕。
当然,明眼人都清楚看似三公并立,实则太尉卢植与司空蔡邕就是挂了个头衔,朝政大权尽归李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