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第621节

  而李基抵达了荆州主持完庞统的冠礼,荆州世家自然是不想李基即刻离开。

  如今李基的身份地位远非往昔可比,莫说是从李基的手指缝中漏些好处出来,便是得了李基高看一眼,对于整个家族都有莫大的好处。

  更何况荆州世家豪强超过九成都已经到夷洲圈地,某种意义上那可是得看着李基的脸色吃饭,自然是争相邀约李基赴宴。

  出于政治的考量,李基自然也不得不多留几天。

  只是就这几天的时间,却是发生了一件令李基都颇为意外的事情。

  在李基应约了黄承彦所邀之宴,有意顺势想将黄承彦邀到仁德书院治学育人时,诸葛亮却是意外黄月英看对了眼。

  说起来,诸葛亮与黄月英都已是这个时代的大龄未婚男女。

  不过与诸葛亮醉心治政钻研学问的原因不同,黄月英的样貌却是世人眼中的丑陋,故以至今未嫁。

  只是在李基看来,黄月英倒不是丑,而是天生黄发,在这个时代显得特别格格不入罢了。

  可诸葛亮意外与黄月英结识,却是相谈甚欢,顿生惺惺相惜之感。

  一如学霸男与天才宅女的相遇,尤其是各种杂学上,黄月英竟能与诸葛亮探讨得不分上下。

  也就在黄承彦的宴席过后,诸葛亮一番深思熟虑后,主动求见李基,请求李基为其向黄承彦求亲,定下婚事。

  李基听罢,再三确认。

  “亮儿可是认真的?”

  尽管李基对于诸葛亮能够成就美好姻缘乐见其成,但还是想要诸葛亮慎重考虑。

  毕竟世人的偏见是一座大山,黄月英以世人的目光看来确是丑女无疑。

  就是以着李基的评判目光,像貌而言也是平平无奇。

  初印象之下,黄月英能令李基眼前一亮的,唯有其余女性所缺乏的独特灵气。

  若是诸葛亮迎娶黄月英为正妻,少不了会受到一些人的讥笑。

  而原轨迹中的诸葛亮,毕竟是落难到了荆州,为了融入荆州士族,又或是为了求学之便,与黄月英结下姻缘可能是有着更多的考量。

  可如今的诸葛亮有着李基的庇护,无疑不需要那些考量的。

  诸葛亮露出一抹苦笑地开口道。

  “实不相瞒,家中长辈已多次有意让亮成家。”

  “然,亮儿所欲向往的,乃是如师娘那般兰质蕙心的贤内助,而非娶一人回家中有如摆设,相顾无言。”

  听到这里,李基可算是明白了。

  讲白了,那就是在诸葛亮眼中,那就是跟麻瓜没有共同话题。

  这个时代绝色美人不少,但才女却是极其的稀罕,并非人人都是昭姬这般秀外慧中的。

  因此,诸葛亮宁愿迎娶黄月英这等外貌有缺的才女,也不愿娶一个花瓶回家放着。

  而黄承彦的名气虽大,但黄氏与如今的诸葛氏地位上反倒算不上门当户对,尤其是黄月英的外貌有缺。

  诸葛亮若是回去请家中长辈说亲,家中长辈未必答应,故以才会迫不及待地求到了李基的面前。

  毕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旦李基为诸葛亮定下了婚事,诸葛亮的长辈们即便心中不满,那也得笑嘻嘻的接受下来。

  而见诸葛亮的态度坚决,李基也没有再开口劝说,第二天便亲自上门为诸葛亮求亲去了。

  这前一日才婉拒了李基出山之请的黄承彦,不仅爽快地应承了婚事,更是当场就改口愿意出山去给蔡邕当副山长治学育人。

  这一则八卦,也是迅速轰动整个荆州。

  不过在八卦传得再如何沸沸扬扬,也影响不了已经启程返回寿春,开始“求东风”的李基一行人。

第850章 旧病复发?

  从荆州返回寿春,一路顺流而下,恰是秋收时分,甚至能从两岸感受到百姓的喜悦。

  林邑稻不仅早已完成了推广,深知想要增产还与种植技术有着密切关联的李基,依据着后世经验,早就指导着农官们开始研究能让粮食增产的种种办法。

  这一年,恰是多年研究下,已是总结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办法。

  且,已经通过报纸与官府对民间进行大范围的双重指导,实现有效的技术传播。

  这一年,也将彻底成了世人眼中的丰年。

  偶尔在长江岸边停靠之时,李基还会到就近的农田去亲自视察一圈,一行人的笑容也是越来越盛。

  过去百姓们种田往往是依据经验而行,即便能意识到有些增产的小技巧,但却轻易不敢实行。

  毕竟,试错成本往往是普通百姓所不敢承受的。

  真正想要推动增产,必然是需要官府亲自下场,由上而下的推动。

  可惜,过去朝廷的农官不是还没有研究出进一步增产的方法,就是朝政崩坏腐败之下,根本就没关注这一方面。

  这一刻,李基看着眼前的那大片大片的金黄,眼眸之中所浮现的也是喜悦。

  一时的改变,或许能让人引以为傲。

  可真正令李基欣喜的是,在自己的影响与指导下,可算是开辟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农学”,而不再让这个时代的农学成为儒学体系下的附庸。

  让农官们彻底意识到了农作物正确增产的方向是什么,在这条确定的道路下不断往前探索研究。

  过去,李基就意识到了对于一个以农为本的农耕文明最为荒诞的地方,居然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学”。

  如今,即便刘备死了,阿斗继位,又或是阿斗死了,后人再继位。

  证明了重要性的“农学”也必将会是等同国本的存在,任何人的任何意志都不可能动摇得了它的重要性。

  这不仅是功在当代,更是利在千秋。

  说不准用不了几十年的功夫,一大群经历乱世饥荒的农官在疯魔之下,说不准就能真正研究出后世意义上的种种增产化肥了。

  若是理想化一点,有了“农学”兜底的不断研究,无论大汉走了什么方向,都不会再有饿殍遍地而举国无粮的绝望了。

  在这一片欣喜中,诸葛亮忍不住笑着说道。

  “老师,等你回到寿春,说不准便能看到各地官府送到桌案上请求准予修建粮仓的文书了。”

  李基笑而不语,眼角余光扫过脸色也佯做欣喜的蒋干,然后回到楼船,继续往着寿春返航。

  这一路,也不知是否错觉。

  在长江顺流而下的李基隐隐觉得都能闻到些许稻花香,且心情大好之下,轻舟也是眨眼就仿佛已过了万重山抵达了临近寿春的港口。

  唯一让李基感到几分遗憾的,便是抵达寿春时,已过了中秋佳节。

  然而,在李基刚刚进入寿春,满脸苦色的徐庶便在城门堵住了去路。

  李基心中了然之余,却是故作不知地开口道。“元直何故在此?若无要事,不如且待我回府中沐浴更衣……”

  “老师!”

  徐庶双目挤出着眼泪,躬身而拜,道。

  “弟子有罪,未能规劝大王,请老师速速去劝阻一番大王的荒唐之举。”

  “嗯?”

  李基的眉头一皱。

  蒋干则是精神一震!

  果不其然,关羽、张飞不在寿春,李基只需再远离寿春一段时间,刘备必然会旧病复发,按耐不住享乐的心思。

  而蒋干深知一旦放纵享乐,再想要阻止绝非易事。

  当即,李基满脸的难看,道。

  “大王如何了?”

  徐庶上前,生怕自己的表情失控,以袖捂脸,哭道。

  “自老师离开寿春后,大王听信袁公路等人谗言,日日办宴饮乐不止,荒废政事不说。”

  “更是不知谁人蛊惑了大王,让大王大兴土木,兴建高台,欲取名铜雀以供享乐之用,甚至已抽调不少兴建新都的工匠……”

  李基怒得豁然而起,怒斥道。

  “荒唐!”

  蒋干则忍不住心中随之窃喜。

  铜雀台?

  汉王有灵帝遗风也。

  “汉王今何在?”

  “正在王府内饮乐。”徐庶叹息着开口。

  “去汉王府。”

  李基当即下令马车改道,直奔汉王府而去,下了马车就欲往王府内闯。

  然而,此前被刘备允了特权可以自行出入王府的李基,却是被拦在了王府门口。

  这一刻,李基气得忍不住发笑,盯着面无表情的夏侯博,问道。

  “尔敢拦我?”

  “汉王有令,请丞相恕罪。”夏侯博冷冷地答着。

  李基往前走了一步,问道。

  “若我执意要进,那又如何?”

  以夏侯博为首的众亲卫不得不往后退了一步之余,却是没有让出道路,而是躬身而拜,道。

  “请丞相勿让我等为难。”

  李基脸上的神色来回变幻了一阵,挥了挥手,道。

  “罢了,罢了,还请代为通传一下,就说陇西李子坤求见,问汉王见或不见。”

  “请丞相稍等片刻。”

  夏侯博应了下来,然后朝着身后一亲卫挥了挥手,让其前去通传。

  李基双手背在身后,就如此立在了汉王府的门口。

  蒋干悄悄地打量了一下李基那看似平静的侧脸,又看了看被堵得严严实实的汉王府门口,明白汉王怕是不会见李基。

  果不其然,仅仅片刻后,那亲卫便回来了,额头还多了一处似被酒盏砸出来的红印,道。

  “汉王有令:让丞相回去,今四海升平,孤不过是与群臣庆祝丰年,莫要来扰了兴致。”

  当然,从那亲卫有些狼狈的模样。

  蒋干明白刘备的语气必然不会是如这亲卫这般平静,而是充满了不耐烦。

  且蒋干倒也有几分理解刘备,这治下一片太平,平日里刘备也是被李基管得死死的,难得放纵享受一下,怎会想再见到李基?

  “丞相,不如先回府?到明日再来。”蒋干上前劝说道。

  李基默不作声,整个人依然是一动不动。

首节 上一节 621/6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38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