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第631节

  “放!”

  一阵阵刺耳且令人心胆俱裂的声音响起。

  由于工艺问题,强弩制造的效率难以有效提升,以至于就算是徐盛军中的强弩数目也不过是六百之数,且还分到了安丘、昌安两处各半。

  眼下,瞄准着豹骑的强弩仅有三百。

  可这三百弩箭齐发,破空声犹如啸鸣,惊得曹休脸色大变,麾下豹骑想要躲避却是已经来不及。

  “噗噗噗!!”

  一连串的入肉声,强弩之利贯穿着一个个豹骑,复刻着几分先登死士的影子,直接射倒了一批豹骑。

  仅这一轮强弩齐射,便又取走了上百豹骑的性命。

  如此算下来,曹休所率领的一千五百豹骑尙未有任何建功,已然折损了一成。

  这令曹休心中大惊,再无冒进之念,急忙率领着豹骑往回退。

  而后,心生忌惮的曹休已是不敢再有恃无恐地靠近,只得在外围多造了些声势,以图让安丘守军知悉援军已至后,便迅速退走,转而朝着另一处昌安城的方向赶去。

第866章 名将于禁

  可当曹休率领着豹骑抵达昌安,却是发现在战场外围同样准备了一模一样的陷井。

  曹休不得不再度硬着头皮率军冲了过去,迎接着他的,除了那一个个随时能用以躲避箭雨的架子外,便是提前聚集起来的强弩手。

  已尝了一次教训的曹休,自然不敢再度硬冲。

  可等曹休抵达昌安时,昌安的状况比之一个半时辰前的安丘还要危险得多,不少城墙段都已经有汉军冲了上去。

  为提振守军士气,曹休不得不率领着豹骑在外围继续游弋之余,打起旗号,不断高呼着援军大部将在一日后抵达,以试图改变局势。

  可曹休为之疑惑的,却是昌安守军并没有因此而士气大振,局势仍然在一点点地朝着破城的方向滑落。

  不到一个时辰,曹休只能眼睁睁地目睹昌安被彻底攻破,一面“汉”字取而代之插在了城头上。

  曹休的脸色相当之难看,便率军重新回转安丘,想要进一步确认安丘城是否还在己方手中。

  可人尚在半途,被曹休留在了安丘城外充当斥候的豹骑便先一步出现在了曹休面前,给曹休带来了安丘城陷落的结果。

  短短半个时辰里得知安丘与昌安相继沦陷,这令曹休只觉得一股郁气憋在胸膛,更不明白安丘、昌安守将为何会无能至此。

  有援军抵达,以此激励麾下将士,少说也能再坚持一段时间才对,怎会沦陷得如此快?

  尽管曹仁所抽调的援军远不是曹休所宣扬的明日便至,最快也还得两日的功夫才能抵达周边。

  但这似乎没有产生任何改变的沦陷速度,却让曹休有种除了损失了近两百骑后,完全是徒劳无功的感觉。

  无奈之下,曹休一边命人速速回禀曹仁最新战报,一边则是率领豹骑后撤了五十里的同时,将豹骑充当着斥候远远探查着安丘、昌安二城的动向。

  不到三日,分别驻扎着五千兵马的安丘、昌安便宣布陷落,且据曹休探查所得的结论,徐盛所率领的兵马即便没有十万之数,也远超五万。

  徐盛仅仅在安丘、昌安休整了一日,再度率领着大军北上,目标直指治所所在的都昌城。

  而下一座挡在徐盛面前的城池则是依着汶水的淳于城,这也是都昌的最后一道屏障。

  意识到事态紧急,都昌更是轻易不能失的曹仁,加急广发军令,催促州郡内各部加速行军驰援之余,从都昌周边抽调兵马三万速速前往淳于城驻防。

  算上淳于城本身就驻扎了一万兵马,这足足四万的守军尽数被托付给了淳于城守将于禁。

  淳于城距离安丘与都昌的距离相近,就在曹仁匆匆抽调的三万兵马抵达淳于城还不到半日,徐盛所率领的大军已是兵临城下。

  徐盛与于禁皆是那等不善言辞之将,相互就连远远地搭话试探的意思都没有。

  在徐盛在淳于城安营完毕,又休整了一夜后。

  翌日清晨,徐盛便再度展开了攻势浩大的强攻,除却淳于城由于西面濒临汶水难以攻城外,余下三面都进行了一番猛攻。

  然而,与安丘、昌安那等小城不同。

  淳于城的历史甚至能追究到西周分封淳于国所立的国都,历经四百年风雨才在春秋时期被吞并,墙高且城深,且仅设有东西两门。

  濒临汶水的西门又难以展开兵马,若想破门而入,唯有东门可取,余下的南北城墙便是攻破也无有城门可供打开。

  这让徐盛试探了一番后,于正午暂且退兵重整旗鼓后,又以东门为重,布下兵力强攻了一番。

  只是,曹仁或为青州牧统领军政大事,然于禁方是青州诸将中最被曹操所倚重的外姓将领,曾被曹操称赞更胜古之名将。

  徐盛所布置的攻城兵马,层层叠叠,交错猛攻,攻势之猛可谓尽得兵法精髓。

  可如此一番强攻下来,淳于城可谓是固若金汤,就连城头能够摸到的次数都是寥寥。

  这不仅仅是于禁手中兵力充足,更是于禁所做的守城布置几无破绽,令徐盛都生出一种无处下口的感觉。

  田丰随行于徐盛左右,远远看着那似有泰山之稳的淳于城,开口道。

  “据闻曹贼见我大汉有五虎上将,欲效仿之设立‘五子良将’,只因麾下外将的功绩不显,不足以服众扬名,方才熄了这个念头。”

  “不过似有传言放出,曹操本欲设立的‘五子良将’中,于禁便是其中一员,如今看来确是不容小觑。”

  徐盛不语不应,传令大军暂且退兵休整后,又在帐内通过今日的一番试探得出的情报摆出了淳于城的一些驻防布置,细细研究了大半夜。

  翌日,调整了不少布置的徐盛再度率军猛攻淳于城,仍是无果。

  又一日,徐盛再度调整攻城布置,继续猛攻,亦无果。

  一连三日强攻都始终难以撼动淳于城分毫的徐盛,凝视了淳于城好一阵后,方才无奈下达了暂缓攻城,全军休整的命令。

  连续强攻三日,且还没有什么实质战果,这对于士气的影响都相当明显,徐盛不得不传令休整,转而进入对峙阶段等待良机。

  而淳于城之战况,也是被徐盛如实地以军报禀给依然还在邳亭的李基,除却具体的战况外,还在其中进行请罪。

  【……淳于之坚,于禁之能,兼有守军约四万左右,盛一时难以攻破,请丞相责罚。】

  李基又再度重新细细看了一遍军报,方才将军报放了下来,开口道。

  “于禁,倒是个人才。”

  虽说以四万守不足六万之数,占有城墙之利,只要不是什么庸将都能抵挡下来。

  但徐盛的军报中所透露的无奈,不仅是攻城兵力不足的无奈,还兼备着几分对于禁之能的无奈。

  显然,于禁的守城本事令徐盛一时见不到半点攻破淳于城的希望,方才传信请罪来了。

  不过,李基对此倒是不感到意外。

  于禁好歹是原轨迹中曹魏的“五子良将”之一,武勇或许远不及五虎上将,但统军之能却还是相当了得的。

第867章 看你如何挡我李子坤?

  毕竟在原轨迹中,那可是:于禁=张辽>孙权>江东诸将。

  换而言之,于禁大于江东诸将,一个不等式秒了。

  想到这里,收了这份军报的李基脸上非但没有任何的愁容,反而露出了一抹多了几分揶揄的笑容。

  一旁的司马懿见状,上前问道。“老师,莫非是有喜报传回?”

  “那倒不是,乃是徐文向的攻势受挫,被于禁挡在了淳于城下。”

  李基简单道了一句,干脆又将军报递给了诸葛亮与司马懿看了一遍。

  如今,总揽北伐诸事的李基自然是无暇处理许多军中琐碎文书,大多都是由诸葛亮代劳,且处理得也可谓是井井有条。

  司马懿则是负责着包括锦衣司在内的一应军报、情报等的梳理处理,也可谓是左膀右臂。

  待诸葛亮结合着军报,结合地图进行了一番梳理后,微微皱眉道。

  “淳于城不破,大军便难越过汶水往攻治所都昌。”

  司马懿闻言,不以为然地说道。“孔明何需忧心,丞相发笑,必是胸有成竹。”

  这一唱一和的,李基反倒是被这两门生给架了起来。

  发笑就不能是想起什么高兴的事情吗?

  只是,有时李基也是颇感无奈。

  随着地位与威望越高,李基的一举一动在旁人眼中不免得总是别有深意地进行解读。

  这也是为何李基如今除了呆在家中,反倒只有在刘关张面前才能彻底放下架子,无须有太多的顾忌。

  当然,话虽如此,李基的神色恢复了平日的沉稳淡然之余,转而开口问道。

  “若孔明与仲达为北伐统帅,当下该如何抉择?”

  顿时,诸葛亮与司马懿微微一怔,然后分别陷入到了深思。

  这看似随口的考究之言,听在诸葛亮与司马懿的耳中,却是不得不万分专注小心应对的问题。

  过了李基不急不缓地饮了一杯茶的功夫,诸葛亮见司马懿仍没有率先开口的意思,便主动开口道。

  “弟子愚见,北伐之师乃是王师,攻城为次,夺势为主,如此方能使人人皆知北伐之师不可当之,魏赵伪政人心离散,失道寡助。”

  “因此,淳于城纵使遇阻,亦当再发一师多造声势另取路径,如此既能为卫将军等奇兵掩护,亦能以兵力之长攻敌之短,使曹仁深感四处失火,不知该顾及何处。”

  李基听罢,微微颔首。

  诸葛亮之策,无疑是一道堂堂正正的王道之策。

  既为攻城,也为攻心,奇正相合,又将兵力的优势尽可能地发挥了出来。

  淳于城是阻碍北上治所都昌的必经之路不假,但这条必经之路却是需要加上“最短以及最适合”的行军路线这个前提条件。

  若是不惜多绕路拉长战线,大可还能沿从北海郡往东的东莱郡再发一师,绕过都昌南侧以淳于城与汶水为中心的屏障,继而从侧翼攻取都昌城。

  如此一来,曹仁必须得继续从捉襟见肘的兵力中继续分兵设法阻拦,这也将大大缓解其余偏师的压力。

  而一旦都昌城被攻,淳于城即便依然坚守,意义也是不大,自然就不得不弃城退守都昌,以保治所都昌不失。

  旋即,李基又看向了司马懿。

  司马懿拱手答道。

  “弟子之见,惟有一个字……等!”

  “孔明的分兵之计虽好,但却也是暗藏风险,倘若再往东莱郡分兵一部,老师手中所剩的兵力将不多,一旦发生了什么变数,便是想要设法弥补都是极难。”

  “因而,孔明之计看似稳妥中正,实则暗藏凶险,不宜用之。”

  “当下,该以不变应万变,看似是曹仁在设法拖延时间,拖延到冬季我军不得不退兵,实则天时人和尽在老师之手,拖到冬季反倒更为有利。”

  诸葛亮闻言,眉头微皱,道。

  “一派胡言,一味等待,战机只会延误,而等不来良机。”

  “倘若卫将军奇袭东朝津失败,又当如何?等到曹操援军抵达,届时纵有天时相助,继续奋发重新开辟东莱郡的路线将更为困难。”

  司马懿眯着眼反驳道。

  “依我看,孔明之策才是影响北伐大业的隐患。”

  “正是需顾忌偏师难有建功的可能,当下方才需要求稳等待,须知分兵越多,往往破绽便会越大。”

  “若是曹魏已渐渐摸清老师所掌握的实际兵力,一边死守淳于城,一边凭借地利设下埋伏,将贸然分兵往东莱郡的偏师覆灭,又该如何?”

  诸葛亮沉声道。

  “你可笑……”

首节 上一节 631/6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