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第633节

  只是曹仁所不知的是,泰山郡郡守也同样冤枉。

  泰山南麓那一片地带人烟稀少,又有大量土匪山贼盘踞。

  吕布这些年来就是勉强建立赵国,那也是治理地方都没有足够的精力,根本就腾不出手来剿灭些盘踞在偏僻地带的土匪山贼。

  因此,在曹仁提醒了泰山郡郡守后,泰山郡郡守干脆便在泰山南麓那一带与几股较大的土匪山贼合作,以钱粮进行收买,让他们帮自己监视徐州动向。

  可臧霸所率领的部众之所以会有泰山贼之名,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他才是泰山南麓那一片最大的山贼头子,许多看似零散且毫无关联的土匪山贼,实则都是拜的泰山贼为头目。

  如此一来,无异于是汉军自己监视自己。

  且为了打通泰山南麓通往济南国的通道,李基也早早就让臧霸前去晃悠了一圈,甚至以着山贼争斗的名义,将一些态度不太稳妥的山贼都吞并剿灭了。

  这山贼吞并争斗在乱世是常有之事,泰山郡郡守也没有去注意这等小事,曹仁就更不清楚了。

  眼下,整个泰山南麓不说已经被李基所实质控制,却也足够令大军从中穿行的短时间内不被发现。

  甚至在曹仁得知消息的现在,泰山郡郡守依然对有一股万余骑兵从泰山南麓通行而过的事情一无所知。

  此刻,曹仁死死地盯着东朝津的方向,所感到的是一股深深的无力,整个人似是一只陷入了蜘蛛网的飞虫一般。

  若是在汉军骑兵穿行泰山南麓之时,曹仁就得知了消息,那么曹仁无论是派遣兵马在半途拦截,甚至是通知冀州那边派兵加强东朝津的守备都来得及。

  可眼下曹仁估算着时间,意识到自己收到这份急报之时,说不准那股骑兵都已经抵达了东朝津附近。

  “来不及了……”

  “若是东朝津沦陷,冀州援军短时间内根本就抵达不了青州。”

  此刻,曹仁骤然觉得浑身发冷,意识到了李基提兵攻入青州不是代表着北伐开始,赫然是早就布局完成,正在对青州进行着收网。

  而曹仁或许缺乏足够的远见,更没有料敌机先的能力,但却也不是什么庸将,对于那一股汉骑的速度判断得大差不差。

  此刻,赵云拿着走过一次这条路线的周瑜手绘而成的地图,确认了东朝津距离已不足二十里。

  当即,在与郭嘉商议一番后,赵云在派遣哨马前去探查东朝津的同时,选了一个相对偏僻的密林藏身进行休整。

  七天,是李基给赵云所设下的期限。

  实质上,以赵云率军动身开始算起,一路急行军下,今天才第六天就抵达了东朝津外,麾下将士也已经相当的疲乏。

  在袭取东朝津之前,一定的休整是必须的。

  随着天色渐暗,前去探查的哨马也陆续返回,向赵云与郭嘉汇报着东朝津的状况。

  东朝津作为曹魏连接青冀二州的重要渡口,且在此前被孙策破坏了一次后,曹魏又重新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缮整备。

  如今的东朝津规模比过去还要大上两倍不止,驻扎的兵力根据炊烟进行估算,约莫在八千左右,防备比之过去强了不止一星半点。

第870章 返璞归真的妙计

  派出的哨马所带回的惟一的好消息,那便是东朝津还没有发现赵云所率领的骑兵,整个东朝津依然还处于正常运转的状态,而不是已经关闭大门。

  “既然东朝津未有察觉,便有趁其不备进行奇袭的机会。”

  在经历了界桥之战以及代替公孙瓒率领幽州兵马抵御了袁绍的进攻后,如今的赵云就像是洗尽铅华,兼备着锐气与稳重的大将之风。

  而郭嘉与赵云搭档了如此长的时间,相互间也是深有默契,开口补充道。

  “若想要进行奇袭就得快,越快越好,虽说济南国经过了一次黄河水患,人烟算得上稀少,但大股骑兵穿行而过,也必然会被人所察觉,也必然会有些曹魏官吏守将察觉到我等的目标。”

  “只是,我军自进入济南国境内后,几乎是昼夜奔行地急行军,那些官吏守将就算判断出了什么,也还没有来得及通知东朝津。”

  赵云深以为然地点头,转而问道。

  “可东朝津终究有八千守军,我军尽是骑兵,又无攻城器械,须得一举奇袭攻陷,否则一旦被东朝津察觉后紧闭大门,强攻大为不利。”

  郭嘉下意识地伸手摸向腰间葫芦,又自觉地松开之余,道。

  “就算济南国内没有多少守军能迅速驰援东朝津,可须得知晓东朝津背靠着的是冀州。”

  “从冀州紧急调动一部分兵马抵达东朝津,不会超过两三天。”

  “因此,并非是不利,而是一旦东朝津有了防备,我军唯有迅速撤离济南国,以免蒙受不必的损失。”

  一万五千之数的白马义从,这不是如今的大汉全部的骑兵数量,但却是通过多年训练才积攒出来的骑兵精华了。

  倘若恋战不退,被曹魏调动重兵围杀在了济南国,那么就算是李基都得气到吐血不可。

  不喝酒状态下,郭嘉对于局势的判断相当清晰且明确。

  东朝津关乎李基速取青州的大略关键,但赵云一部也须得如千里奔袭的刺客一般,实现一击必杀,

  且,若是一击不中,则必须迅速退走,不能有丝毫的恋战。

  否则,那便是损失最大化,东朝津没有攻陷,还有将这一万五千白马义从也给搭进去的风险。

  赵云闻言,脸色更显出了几分严肃,明白事不宜迟。

  当即,赵云令全军做好战斗准备之余,在哨马的引路下,与郭嘉一同前往着东朝津外远远的观察起来。

  事关重大,仅是哨马的探查回报,不足以让赵云安心,情况暂且允许的情况下,自然是亲眼确认一番东朝津的守备情况以免出现差池。

  而东朝津的守备情况也确实如哨马所探查的一般无二,在经历过一次沦陷后,东朝津重建扩张之余,还在外围修建了接近三丈的高墙。

  此刻已近黄昏,东朝津依然是城门大开,频频见各种运输物资的车队或往来通行的商贾从中城门处进出。

  只是,城门的守备不弱,城墙上也能清楚见到不少士卒。

  一旦遭遇什么突发状况,关上城门也不过是须臾时间,且一旦城门紧闭,再想要短时间内攻破东朝津可就是大难题了。

  “奉孝,如何?可有什么想法?”赵云问道。

  郭嘉忍不住挠了挠头,然后正色道。

  “有。”

  “请说。”

  “只要大部分白马义从能冲入东朝津内,解决八千曹军不难,难就难在须避免城门关上的状况……”

  顿了顿,郭嘉坦然道。

  “故而,破城之妙计,无外乎返璞归真……以力破之。”

  “嗯?”赵云有些没能反应过来。

  若是时间充足,郭嘉自然能从容设计,更为巧妙稳妥地破开东朝津的城门。

  可时间紧迫下,郭嘉能想到最有效的办法,反倒是大多数谋士向来不屑的匹夫之勇。

  以东朝津城门处通行的速度可判断,检查来回商旅行人相当的谨慎,这也断绝了短时间内设法混进去大量内应的可能。

  相反,有一计那便是……

  郭嘉以着最睿智的语气,说着出最粗暴直白的话语。

  “子龙不妨以单骑靠近东朝津城门,以一己之力占住城门,以供白马义从入城。”

  赵云闻言,脸上反倒流露出几分迟疑,问道。

  “这当真可行?如此是否有些无谋不智,且就怕吾力有不逮之时,未能阻拦曹军关闭城门,那可就坏了丞相大计。”

  面对赵云的担心,郭嘉的信心却是比赵云本人都要来得更足。

  赵云的行事作风,向来都是认为人外有人,并不认为吕布就当真是无人能敌,更别说自己了。

  因此,赵云本人若非是被迫无奈,其实是颇为不喜那等单骑冲阵之举,认为如此绝非大将所为。

  而平日里在茶楼酒楼中跟各种人混久了的郭嘉,拍着胸脯地以混不吝似的语气道。

  “包的,包的,子龙放心去便是了,除非恰好有吕布那般猛人在城门充当小卒,不然就凭些许杂兵还能击退子龙不成?”

  赵云略有犹豫,确认道。

  “再无别计?”

  郭嘉也知事关重大,并非是开玩笑的时候,转而正色解释道。

  “局势紧迫,须得赶在东朝津有所防备前行动,来不及再施它计,这便已是最恰当的做法,嘉亦相信凭借子龙之勇,足可为大王与丞相的北伐大业攻破东朝津的大门。”

  赵云满脸的凝重,同时也思索起其余或许可行的法子。

  最终,赵云不得不承认时间紧迫下,争分夺秒才是重中之重,否则东朝津得知了济南国疑似有汉骑出没的消息选择紧闭城门,那便更麻烦了。

  “既然如此,为了北伐大业,为了复兴大汉,云只能全力一试了。”

  赵云正色地道了一句,然后迅速地做出了一系列的安排,将白马义从交由了副将田豫暂统指挥。

  届时,随着赵云冲向东朝津暂且占住城门后,便由田豫率领一万二千骑兵紧随着奇袭冲入东朝津。

  余下的三千骑则是留在城外交由郭嘉指挥,既是为了留一支兵马在外随时接应,也是为了保护郭嘉的安危。

第871章 常山赵子龙在此

  待一切安排妥当后,天色已至夕阳将落于天际的时刻。

  单人单骑,白马银枪的赵云走出到官道,骑着马缓缓朝东朝津的城门而去,夜照玉狮子也似是闲庭散步般地走着。

  这一幕,并没有引起东朝津守军的警惕与戒备,反倒是一些从官道上赵云的身旁经过之人,无不为赵云的风姿所侧目。

  好一匹神骏的战马,好一个姿颜雄伟的年轻将军。

  而就在赵云走至城门将近百步之时,即将到了能让东朝津城门守军勉强分辨样貌的距离。

  赵云不清楚自己的样貌,曹魏的守门士卒是否远远就能认得出来,当即就暗中做好了扬马疾驰的准备时。

  一个家仆忽然挡在了赵云的马前行礼,道。

  “将军,小的有礼了。”

  赵云的眼睛一眯,握着涯角枪的手微微紧了一分,问道。

  “为何挡我去路?”

  那家仆朝着官道的另一侧指去,然后谦卑地答道。

  “我家主人见将军仪态不凡,欲与将军结交一番,故派小的前来请教将军姓名。”

  赵云顺着那家仆的方向看去,却见一支不知运着什么的车队,且其中一辆显然是主人家所乘的马车掀起了一角帘子,露出了一张国色天香似的脸庞。

  那脸庞的主人与赵云的视线交汇到一起,脸上有飞霞飘起,连忙放下了帘子。

  对此,赵云的神色未有丝毫的变化动容,转而朝着那家仆问道。

  “你家主人何人也?”

  “这是常山真定赵氏的商队,不过如今商队是由夫人樊氏操持,想要与将军结识的正是我家夫人。”

  家仆回答之时,脸上还不免流露几分自豪。

  常山真定?

  听着这个熟悉的名字,赵云的眼眸生出了一丝的恍惚。

  那是相别十三年的故乡。

  尽管在赵云正式拜刘备为主准备南下吴郡之前,就将家人都接到了身边一并前往吴郡定居,但乡容乡音仍是会让赵云不免生出动容。

  至于什么真定赵氏……

首节 上一节 633/6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