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兄弟二人所言皆有几分道理,但典儿所虑更为周全些许。”
“今听闻李子坤亲提大军北伐青州,曹将军不得不匆匆调集青州上下兵力齐聚北海郡仓促应对,敌势甚大,而青州势危,更当以求稳为主。”
“就是欲破敌军,为大魏分忧,也当先弄清楚这支汉军的将领何人,保证临淄不失,再寻觅良久也不迟。”
在李乾如此拍板后,李整就算还深感几分可惜,也只能接受了下来。
整座临淄城,除了还在不断整备守城物资以及加强巡逻防备外,并未有任何出城的意思。
而在汉军正在慢悠悠建造的营寨中,庞统回头看着已然建成了七八成的营寨,暗道了几分可惜。
在初立营寨之时,庞统就建言魏延可暗中在寨门左右埋伏下五千精锐,尝试能否诱临淄守将前来袭营,再一举重创曹军。
为此,魏延还不惜放缓了不少安营的速度,甚至就连周边的曹军斥候也没有进行驱赶。
“曹将如此谨慎,想要攻下临淄怕是更为不易。”魏延微微皱眉。
“不急。”
庞统的心态反倒比魏延要好上不少,然后提议魏延那些曹军斥候依然放任他们之余,大军先行休整一番,来日再行计较。
……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赵云与魏延这两支终究只能算是偏师奇兵,北伐青州的主战场始终是在北海郡。
当李基所率领的十二万大军直抵淳于城下与徐盛汇合后,足足二十万大军可谓连营十里之多,看得在城头远观的于禁也是脸色万分沉重。
尤其是那一面在北伐大营之中树立起而起的“李”字大旗,更是让于禁不禁感受到由衷的压力。
“曹将军可言后续援军何时至?”于禁忍不住再度发问。
当即有军中主簿答道。“还有一万左右的兵马正在赶来的路上,不日将至。”
于禁指着城外那浩浩荡荡的北伐大军,反问了一句。
“一万,够吗?”
原本淳于城的守军一万,不久前曹仁才增派了三万援军,以合计四万兵力挡得徐盛一点脾气都没有。
可随着李基亲率的北伐大军到了城下会师,不说那令人心惊的兵力,仅是那“李”字大旗往着大营之内一竖。
远在淳于城内的于禁,都能感受到北伐大营之中,那与此前截然不同的士气。
可面对于禁的反问,主簿根本就无从回答这个问题,事实上于禁也不指望自家的主簿是什么不世出的大才,能提出什么大破李基的妙计。
因此,于禁不等主簿回答,接着便开口道。
“速速再派人向曹将军传信,淳于城需要更多的援军,否则最多怕是只能挡住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顿了顿,于禁抬头看向有些阴沉沉的天色,喃喃道。
“除非,有天助我大魏,让今年的大雪早一点降下,逼迫汉军退兵。”
而当于禁的急信传回到都昌之时,曹仁一声不吭,但整个人却是禁不住生出几分烦躁。
增兵增兵……
青州哪里来的这么多兵力?
由于青州本身就是相当的贫瘠,历年战乱下人口日趋减少,能够维持十万出头的常备兵力,那都是托了屯田制的功劳。
即便在知悉北伐开始后,曹仁就紧急派人在各郡国内强行从屯田百姓中抽调青壮入伍替代大部分守城郡兵,再从各地抽调精锐齐聚北海郡。
可短短的时间里,曹仁根本就凭空变不出更多的兵马。
安丘、昌安、朱虚三城各五千的兵力已经报废,东朝津与临淄城也占去了万余的常备兵力之数,曹仁手中所剩可以调动的精锐曹军,实则也就七万出头。
原本曹仁倒是想孤注一掷,率领所有的兵马亲至淳于城死守。
可得知了突破朱虚城的汉军直奔临淄城而去,这就逼迫得曹仁不得不再分兵一部前去临淄相救,以图保住青州的粮草。
更重要的是,东朝津被烧成白地的消息已然传到了曹仁的手中。
这也就代表着可能在冬季结束前,冀州方向都很难调动大批兵马渡河驰援青州。
这一则接一则的消息,压得曹仁有种快要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似是一张大网正在不断地将自己,乃至于整个青州裹紧。
青州接连有要地被袭取,这让曹仁都渐渐生出了一种风声鹤唳之感,根本不敢再将手中本就不多的兵力都全部压在淳于城。
甚至,曹仁已然萌生了放弃保全青州全境,放弃东莱郡与北海郡,逐步收缩防线往齐国、乐安郡等更靠近冀州的郡国退守的念头。
纵使,距离冬季到来仅剩不到半个月,依照往年的经验来说,降雪期也就还有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
也就是说,汉军维持攻势的时间最多还剩一个半月到两个月。
可北伐大军所高歌猛进以及四处开花的势头,着实是令曹仁不知不觉产生了一种无法抗衡的无力感。
第877章 半月,缚之
再调动一万兵马前去淳于城,这已经是曹仁的极限。
这一万兵马中,还有过半都是临时征调的青壮。
当治军严谨的于禁亲自检阅刚刚抵达的上万援军,发现里面掺水过半之时,脸色都不禁有些发黑,但又不好当场发作,以免坏了军心。
青壮守城,不能说没用。
可那是兵力严重不足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法子。
若是敌军攻势太强,未经长时间训练的青壮很可能会成为敌军的突破口不提,甚至有受惊溃逃的现象,继而引发军心动摇。
……
而此刻在城外的北伐大军,李基也在一众参谋与将领的簇拥下,远远地绕着淳于城转了一圈,观察着淳于城的城防。
陪同在侧的徐盛,则是全程陪同,一一讲述着连攻多日下来所总结的淳于城城防布置。
李基不时地点了点头,对于淳于城也有了一个更清晰的判断,最后在一处徐盛为了更方便攻城所立的小土山上驻足,道了句。
“不错。”
这句“不错”,所评价的既是淳于城这座坚城,同样包含了于禁在内。
这座淳于城屹立在齐鲁大地算一算也有千年的历史,足可见其的地位以及坚固程度。
也就是由于建城之初的局限,以至于淳于城的规模有限,算得上坚城,却不是真正的大城,否则就是充当青州治所也没问题。
一面临汶水,仅剩一座城门可攻,这是淳于城最大的优势。
且与汶水相隔的对岸左右侧,还各立了一座小寨,为的就是阻止北伐大军从此处附近强渡汶水,互成犄角之势,尽可能地迫使北伐大军只能从正面强攻淳于城。
这一番布置,也算是因地制宜,颇得兵法之妙了。
而李基眯着眼睛朝淳于城城楼处瞧了瞧,见似乎也有一群人在城楼处聚在一起,猜测一番后,道。
“来人。”
“去,到淳于城下喊话,看看城楼上的是否就是淳于城守将于禁,就说:本侯欣赏其才,不忍见其明珠暗投,与伪魏一同在我北伐大军下化作齑粉,让其即刻弃暗投明,本侯愿在帐下为其留一位置。”
“是。”
当即,一虎卫领命,骑着战马就朝着淳于城下冲去,高声地复述着李基所言。
而城楼上,也有应答之声传了下来。
只不过由于距离太远,在小山头上的李基倒是听不太清,静待着那虎卫回来。
很快,那虎卫快马赶回,行礼汇报导。
“禀丞相,城楼之上的确是魏将于禁。”
“于禁回话:谢丞相看重,不胜荣幸。然既已为大魏之将,自当为大魏赴汤蹈火,岂能一身侍二主,丞相若是想劝降于禁,不妨先取了淳于城,再言其他,否则岂非自取其辱?”
此言一出,李基的脸色未变,跟在李基身后的一众将领近乎人人皆有怒色。
“好胆!丞相秉承仁德之念,予那于禁一番弃暗投明的机会,竟敢如此无礼!”
“该杀!”
“冥顽不灵,狂妄无状,当诛杀之……”
李基抬了抬手,且让自己身后的一众将领稍安勿躁,道。
“再去回一句,就说半月内,必让其缚于本侯帐下。”
而前去传话的虎卫,也很快带回了于禁的回话。
【还请丞相放马过来就是了,于禁定会死守淳于城不退半步。】
李基听罢,忍不住笑了笑,手指着淳于城的方向,回头看着一众将领,道。
“这于禁倒是有趣,有话是真敢接,也当真是信心十足。”
司马懿一言戳穿了于禁的一点小心思,开口道。
“不过是欲趁机博取名望罢了,若是于禁当真有幸挡住了丞相,就凭这番言语,足以让其在曹魏之中声威大震,受曹操万分的倚重。”
如今曹魏之内,闻李基之名而心生畏惧者不在少数,就是连曹操本人对于李基都是忌惮不已。
倘若当真出了个能挡住李基的将领,声望、地位皆可随这一战在曹魏之中扶摇直上。
“那可就要看我北伐三军将士是否同意让这么一个小小的曹将,踩在我等的身上平步青云了。”
李基笑着道了句,然后接着说道。“且将此事传于三军,问问三军将士是否愿意。”
于禁欲趁机博个扬名的机会,可李基何尝又不是借这么个机会进一步激励北伐大军的士气。
可以预料的是,待此事在北伐大军之中传开,必然会进一步激得那些大汉狼崽子们嗷嗷地叫。
不说李基在军中威望如日中天,就是三军将士们的家里又有几人没受过李基所推行的仁政之恩?
折辱他们的丞相,只会让将士们恨不得将这人给活撕了。
旋即,立于小土山之上的李基,转身看向下方一个个站着的将领与参谋。
诸葛亮、司马懿、田丰、徐盛、臧霸、甘宁、许褚……
“谁人愿再率兵攻城?”
当即,一众将领几乎是齐声请战,就连诸葛亮与司马懿都有些按耐不住地想请战。
尤其是徐盛,更是迫不及待地想一雪前耻,拿下这座淳于城。
“诸君莫急,若是不计伤亡,拿下这淳于城倒也不难,但本侯腹中已有定计,这番领命攻城仅为掩护我军真实意图,也是为了麻痹城内守军。”李基出言解释道。
这倒是熄了众将的不少请战之心。
既是为了掩护真实意图以及麻痹守军,那么即便率军攻城,想要如此直接拿下淳于城则近乎是不可能的。
最终,还是徐盛再三请命,接下了这一任务。
翌日。
在徐盛率领着北伐大军,再度展开了浩浩荡荡的攻势之时。
赵云与魏延的战报,也是分别传到了李基的手中。
对此,李基神色平淡地一览而过,也就传了下去让众参谋与将领翻阅。
这两个结果,俱都在李基的预料之内,且李基也提前以“计谋模拟器”推演过他们此去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