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朱元璋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就发现经过科举考试选出来的人,在实际能力上并不怎么样。
反而让他十分嫌弃,所以暂停了科举考试。
大多数时候,都是采用察举制的方法来选拔人才。
若是朱元璋愿意,甚至连当时负责收粮的粮长都能做到尚书的位置。
但是随著这些年朝廷人才的逐渐缺乏,朱元璋决定,还是要重新启用科举考试。
否则,不够他杀的。
并且规定,今后科举考试每三年举办一次。
这样的话,就能给朝廷凑出更多人头和稻草人了。
起码在洪武朝是这样
朱檀看向朱元璋。
忽然道:“父皇,儿臣对这科举考试也有几分兴趣,能否在这里旁听一下?”
之前的考试也就算了,但是对于院试和殿试,朱檀还是想要改变一下的。
最主要的点就集中在考试内容上!
起码也要加上法律、军事、科技、数学等等领域的东西!
这样的话,一方面可以让整个社会兴起对对自然科学和军事、司法等等学问的研究。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科举制度更好地服务国家,不至于让天下所有读书人都埋头在儒学这一条路上。
反正自己是荒唐王爷,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大家都是可以理解的,朱檀心中忍不住想著。
最重要的原因是,朱檀知道,仅凭自己一个人是很难掀起整个国家的变革的!
如果想让大明沿著正确的道路向前进步,那就不能只是在生产力上做一些改变!
未来注定是要连生产关系、社会制度都要发生改变的。
如果还是一直只维持老朱设立的那些初始制度的话。
未来,无论自己在生产力上做出多少改变,即便是有了新式的火药、甚至发明出了蒸汽机、应用上了电,那些封落后的制度依然会拖著大明在未来落后!
而那些自己带给大明的东西,也很可能成为异族崛起的巨大助力!
所以,必须改革大明的制度!
而制度变革,最先要改变的,一定是思想!
现在科举制度还在创立阶段,一切改变都还有机会。
在这个节骨眼上绝对不能让科举考试只考察四书五经,那样的话,自己未来要改变人的思想将会更加困难重重。
朱元璋听到朱檀对科举感兴趣,顿时大喜!
他原本就是想将朱檀培养成辅政亲王的!
但是最近以来,朱元璋对朱檀的表现已经越来越没信心了。
毕竟,朱檀现在不管是发明火药、青霉素,还是让长芦盐场赚了史无前例多的银子。
在朱元璋看来,都不是正途。
这些东西发挥的作用虽大,但都是小事。
真正的大事是什么?
自然是内政、外交,国家大事!
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辅政亲王,或者说是丞相!
因为朱檀动不动就作出惊人之举,已经让老朱觉得自己这个想法似乎有些不靠谱了。
而对于其他王爷,他又没有发现这样的特质和潜力,也不太想选择。
心中关于辅政亲王的构想已经渐渐在熄火了。
现在朱檀终于对这些事情感了兴趣,朱元璋可谓老怀大慰!
这孩子怎么突然就开窍了呢?
好事啊,真是好事!
说不定过两年,咱就可以先将朱檀历练起来了!
给他封一个辅政亲王的头衔,让他跟太子一起署理政务!
咱也可以轻快轻快,没事微服私访一下,再多生几十个儿子!
未来说不定还可以封出左辅政王和右辅政王!
到时候这天下,皇帝坐镇中枢,宰相的权力归于亲王,总之都是咱老朱家说了算!
外面还有藩王给咱保著,朕这大明的江山能不稳固吗?
怕是千年万年都不会变!
咱老朱家就世世代代坐稳了这大明江山!
朱元璋想到这里。
心中也满是喜悦。
他对朱檀道:“原来你对这科举也感兴趣啊?那感情好!待在这里吧!好好听听!
好好了解了解科举!
这也是咱大明朝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
太子朱标站在一旁微微一愣。
十弟还对科举感兴趣?
这可是关乎朝廷社稷的大事!
父皇竟然还很愿意他旁听
朱标心中忽然有了一丝危机感。
但随即又很快将这股危机感驱离了。
无论如何,父皇是不可能废长立幼的。
更何况,自己跟父皇之间的感情,朱标还是有绝对信心的。
只是朱标好奇,父皇为什么这样著力栽培朱檀?
应该是有别的想法吧
朱标忍不住想著,随后脑中忽然冒出一个想法,难道父皇是想让亲王入朝理政?
这在前朝并非没有先例,但是这期间的平衡可一直都是难以把握的。
若是亲王权力太大,要登基造反都是分分钟的事情。
但若是亲王权力过小,入朝理政也没有什么意义,总之,不太好平衡。
不过对于朱元璋的任何决断,朱标都是没有权力反抗甚至反驳的。
想到这里,朱标忽然又淡定了。
随便吧!
总之一切都是父皇做主,自己有什么想法还是要等自己掌握权力了再说。
很快。
负责本次科举考试的三人一起走了进来。
三人分别是翰林院学士、文渊阁大学士宋讷,翰林院检讨、武英殿大学士吴伯宗,翰林院典籍、东阁大学士吴沈。
说起来,跟后世的科举考试不同。
若是到了后世,会试主考必是尚书或者内阁宰辅一类的人物。
但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并没有那么多讲究。
主持本次科举考试的三个人都是颇有学问的。
全部都是翰林院的官员。
虽然三人中只有宋讷是四品,其他人还只是五品官,但这些整日钻研文章,绝对算是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了。
很快。
三人给朱元璋见过礼后。
朱元璋笑道:“宋讷,你是本次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咱听你说,这科举考试跟前面考的内容也没有什么区别,依然是四书五经上的东西,对吧?”
宋讷点点头,道:“回陛下!正是!
这四书五经非但是儒学之本,亦是治国之基!
《大学》教人明德,修身为政之本;
《中庸》阐述中和之道,是为治国平天下之要。
《论语》与《孟子》更是君子之道,启迪人心,培养仁义之士。
至于五经,包含《易》《诗》《书》《礼》《春秋》,各有所指,乃是国家治理与文化传承之根基。此等经典,不仅磨练人之志节,亦铸就国之栋梁。
是以,科举依此选拔贤才,实为国家之福,民生之泰!”
宋讷的一番话说的不卑不亢,信心十足。
让朱元璋听后,也觉得颇有道理,频频点头。
虽然他老朱自己从小大字不识一个,后来的那点学问也是跟谋士们聊天才有的。
但这并不妨碍他愿意听读书人说话,这些人除了骨子里虚伪一些,做事情贪婪一些,说的话还是很好听的。
朱元璋笑道:“吴伯宗、吴沈,二位大学士有什么想法?”
二人相互看了一眼,躬身道:“臣等并无异议!这四书五经是正道显学,如此考察,顺理成章,理所应当!”
朱元璋点点头,笑道:“既然决定了考试内容,那咱们接下来就商量商量考试时间和制度吧!”
几人笑笑,正要跟朱元璋介绍院试和殿试的安排。
朱标站在一旁,满脸笑容,老老实实地旁听著。
说起来,他这个太子也确实一直都是旁听者的角色。
要么就是替老朱出席各种活动,或者接送有功之臣,入城出城。
要么就是听老朱的教诲,听文官的教诲,听武将的教诲,总之做了三十几年的好好学生。
大家也都习惯了朱标这个角色。
忽然。
朱檀冷笑一声。
“这科举考试真的是在选拔天下人才吗?只考察四书五经就够了?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