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且在汉军渡河之际发起攻击,
韩信佯装败退,诱使龙且深入追击。
待大部分楚军渡河之时,
韩信一声令下,
移除上游堵塞的沙袋,霎时间积蓄的河水汹涌而下。
这场人为的洪水冲散了河中的楚军,
其余楚军也被分隔两岸,首尾难以相顾。
见楚军已被成功分割,韩信立马挥师进攻楚军。
混战中,
龙且战死,
楚军全军覆没。
楚军在高密一役战败后,与齐军一同向南溃败。
韩信大军紧追不舍,
最终在上假密一带成功击杀楚军裨将周兰,
并生擒楚亚将齐王田广等人。
据《史记》记载:'乐成侯丁礼:以都尉击项籍,属灌婴,杀龙且,更为乐成侯,千户。'
灌婴当时是以御史大夫领郎中骑兵,
击杀龙且的是灌婴手下的骑都尉,
所以这也就变相成为了灌婴杀龙且。”
“其实,仔细审视这场战斗,我们会发现其中有许多耐人寻味之处。
楚军可能对齐地的地貌不太了解,但齐国人自己难道还不清楚吗?
但令人疑惑的是,
既然齐国人心里很清楚,为何他们事先不提醒龙且呢?
关于这一点,史书或许已经给出了解释。
龙且曾对其麾下将士说过一句话:‘且救齐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半可得,何为而止!’
这句话无疑已经暴露了龙且的野心,
他想的不是救援齐国,而是想将半个齐国据为己有!
这也合理解释了,为何当时没有齐人向龙且发出警示。
实在是因为龙且代表的楚军前来援助齐国,也并不仅仅只是援救,更是为了在战胜汉军后,从齐国获取最大的利益。
因此,对齐王来说,
无论是韩信代表的汉军,
还是龙且率领的楚军,他们的最终目标都是吞并齐国。
既然是两虎相争的局面,齐人又有什么理由去帮助他们中的任何一方呢?
不如坐山观虎斗,
这样说不定还能来个渔翁得利呢。
然而,让齐王万万没想到的是,楚军的溃败来得如此迅速且惨重。
汉军几乎未费太大力气就彻底击败了楚军。
在汉军的追击下,
不仅是楚军的领军大将龙且被杀,
就连齐王自己都沦为了汉军的俘虏。”
“志大才疏,说的就是龙且这样的人吧?”有观众不屑的笑着说了一句。
“龙且还是有点本事的,但是他跟着项羽久了,学了一身傲慢无礼的臭毛病。”
“范增走后,楚军就全凭项羽一人撑着。哪怕他真是战神再世,也双拳难敌四手啊!”
“这就是咱陛下的高明之处了。团队的力量,永远强过个人!”
“骄兵必败呐!更何况面对的还是兵仙韩信,龙且这不死,才有点儿没道理了。”
“……”
视频继续直播,
“汉军击败楚军,而齐国已基本上失去了抵抗能力。
韩信军在成功击杀龙且之后,
立马集结主力部队向胶东方向挺进,
进而一举斩杀了齐将田既,从而顺利平定胶东郡。
同时,面对在城阳坚守的齐守相田光部,
韩信则派出了灌婴的郎中骑兵前去进攻。
田光自知无法抵挡灌婴的攻势,
因此向西逃至博阳,意图与齐相田横部会合,共同抵御灌婴的进攻。”
“由于齐王田广已被俘虏,
所以驻守在博阳地区的齐相田横,便自立为新的齐王。
随后,他与田光部队汇合,对汉军的灌婴部发动了反攻。
最终,双方在赢县一带展开激战。
这场战斗最终以汉军取得压倒性胜利告终,齐军大败,溃散而逃。
新齐王田横在无法挽回败局的情况下,
率领残余部队离开齐国,
投奔了当时在汉楚之间保持中立的彭越。
至此,
齐地境内的齐政权主要首脑人物已全部被清除,
标志着齐国之战,彻底结束。”
“汉军灭掉齐国之后,
华夏大地上最后的对手,也就只剩下了楚与汉。
楚汉相争的局面,就此形成。
威震八方的西楚霸王项羽,
曾经是灭亡秦国的主要推手,
是无数男儿崇拜的偶像,也诸侯王们难忘项背的高山。
可如今,
霸王开始日落西山,
曾经被人看不起的汉王刘邦,却开始如日中天!”
“汉王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
梁地豪杰彭越,不断骚扰楚军并切断其粮草补给线。
项羽亲自率军回击彭越,成功将其击退。
彼时,钟离昧正被汉军围困,
在看到项羽率领的楚军到来后,
汉军惧怕项羽,于是纷纷开始逃窜。
这时候,齐王韩信抓住时机,率领大军对楚军发起进攻。
至此,项羽终于开始感受到压力。
为了暂时缓解压力,
项羽与刘邦达成了著名的‘鸿沟和议’,
双方以战国时期魏国开凿的运河‘鸿沟’为界,
将天下一分为二,试图划沟而治。
九月,
和议达成以后,
项羽率领十万楚军绕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线路向楚地撤军。”
第299章 四面楚歌,霸王项羽的末日
“项羽在撤退的同时,刘邦也在计划着西返。
正当他准备启程时,
张良和陈平向他提出了一个计策:撕毁鸿沟和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
张、陈二人的理由是:‘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
建议‘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刘邦本来就不是个守规矩的人,
他欣然采纳了张良和陈平的策略,背弃了和约,对楚军发起了突然袭击。
汉军大军追至夏南时,
刘邦更是联络韩信、彭越,意图联手围攻楚军。”
“但遗憾的是,
韩信和彭越并未依约出兵,导致刘邦在固陵被项羽击败。
刘邦匆忙撤退至陈下,筑起防线,坚守不战,而楚军则再次将他团团围住。
坚守壁垒的刘邦焦急的向张良询问:‘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
张良沉思后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
君王能与共天下,今可立致也。
即不能,事未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