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第332节

  “我感觉在崔浩面前,刘义隆就像是被剥光了衣服一般,完全暴露无遗……”

  “我也想成为崔浩这样的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

  视频继续直播,

  “九月,拓跋焘亲率大军抵达统万城,随即下令全面进攻平凉。

  结果自然并无太大悬念,

  魏军在拓跋焘的统帅下势如破竹,

  夏国军队节节败退,毫无还手之力。

  夏主赫连定难以抵挡,被迫逃往上邽.

  但好景不长,

  次年他便被吐谷浑俘虏,被送往平城处决。

  自此,关中地区再次回归北魏。“

  “在拓跋焘全力征讨夏国的同时,

  北魏的河北驻军也依照既定战略,在冬季展开了对刘宋的作战。

  十月,北魏冠军将军安颉率先渡河,直取金墉。

  金墉的宋军守将杜骥见魏军来势汹汹,顿时心生退意。

  但为了逃避因不战而退可能带来的军法惩处,

  他欺骗了在洛水驻扎的宋军猛将姚耸夫,谎称:‘金墉城池坚不可摧,我诚邀将军领兵与我并肩作战,共同抵御魏军的进攻。’

  结果当姚耸夫率部赶至金墉时,却发现城墙残破不堪,守军士气低落。

  意识到自己被骗,姚耸夫当即决定撤军。

  而城中的杜骥也趁机弃城南逃,

  金墉城随即沦陷。”

  “刘义隆轻信了杜骥的一面之词,下令处死了姚耸夫。

  这种自毁长城的戏码,却将会在南朝一次又一次的重演。

  金墉失守后,洛阳、虎牢也相继被攻陷。

  随着安颉的军队逐渐逼近滑台,

  身处东平的宋军统帅到彦之,最终选择了撤军。

  北魏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追击的机会,

  在与刘宋军队展开了数场激战后,

  他们的兵锋甚至已经一度逼近了刘宋的都城——建康。”

  “不久后,拓跋焘回到平城。

  由于黄河泛滥,沿岸灾民遍野,

  拓跋焘于是下令魏军停止南追,从而为这场战争画上了句号。

  至此,刘宋的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北魏太延五年(公元439年),拓跋焘发起了统一北方的最后一战。

  他召集群臣商议征讨北凉的事宜,

  但与之前对夏、宋、柔然的战争一样,群臣们依然不同意出兵,

  不得不说,

  这些人已经丧失了锐意进取的精神,

  只想窝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守着家财过日子了。

  当然,崔浩并不在此列。

  近年来,崔浩一直受拓跋焘之命,忙于修订国书和制定律令。

  在这次会议之前,拓跋焘其实早就在私下里征求过了崔浩的意见。

  崔浩自然是建议出兵姑臧,讨伐沮渠牧犍。

  他分析道:去年讨伐柔然时,虽然出动了三十万匹军马,但实际死伤仅八千,而外界的传言却夸大了损失。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传言,出其不意地突袭北凉。

  敌人在措手不及、心惊胆战之下定然溃不成军,

  我军定能一战而胜,覆灭北凉。”

  “有了崔浩的事先分析作为支持,拓跋焘在会议上的底气明显更足了。

  不过群臣自奚斤以下,

  皆言北凉没有明显叛逆的举动。

  且大军远征,北凉固守城池,而国家后方空虚,是危道,

  于是都劝拓跋焘不要出兵。

  曾多次出使北凉的李顺也警告道:‘自温圉水以西,至北凉之都姑臧,皆磐石也,无水草之生。

  且姑臧城南之山,积雪盈尺,春夏之交融而为河。

  若我军临城,北凉遏其河,则姑臧百里之内,水源无存。

  人马饥渴之际,长期围城,其可得乎?’

  但是崔浩却反驳道:‘《汉书·地理志》云:凉州之畜,天下饶矣。

  若无水草,畜何以繁衍?

  又,汉人岂于无水之地筑城郭、置郡县乎?

  且雪融,唯能涤尘,岂能成渠以溉灌乎?

  此言甚诬矣。’

  李顺并不死心,再次说道:‘耳闻不如目见,吾尝目见,何可共辩?’

  崔浩也毫不示弱,直接点出了李顺为何阻止伐凉的根本原因:‘汝受人金钱,欲为之游说,谓我目不见便可欺邪!’

  崔浩这话直接戳中了李顺的软肋,使他再也不敢出声。

  拓跋焘听到这里,

  辞色严厉的批评了群臣,

  并宣布了最终的决定——出兵北凉!”

第312章 妙计百出荀公达

  “夏五月,丁丑日,魏主治兵于西郊;

  六月甲辰日,发平城。

  拓跋焘以太子拓跋晃留守平城,自己则亲率大军向姑臧进发。

  到达城下时,

  他眼前的景象正印证了崔浩之前所说的话,

  ‘城东、西门外,涌泉合于城北,其大如河。自馀沟渠流入漠中,其间乃无燥地。’

  这也使他对李顺之前的欺瞒更为不满。

  沮渠牧犍原本还沉浸在柔然可汗的恭维之中,却突然听闻魏军已兵临城下。

  得知魏军到来的消息,河西王牧犍异常惊愕。

  之后,他采纳了左丞姚定国的建议,决定据城坚守,并向柔然求援。

  然而,柔然的援军始终未至,沮渠牧犍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投降。

  事实上,柔然并非没有出兵相助,只是沮渠牧犍败得太快而已。

  拓跋焘八月抵达姑臧,九月沮渠牧犍就开城投降。

  柔然原本计划用‘围魏救赵’的策略,

  袭击北魏都城平城以解姑臧之围,

  但接战后不久就得知姑臧已破,于是只能无奈退兵。”

  “在平定柔然之后,

  北魏又接连平定了北燕与北凉,

  终于稳坐了北方霸主的地位,

  与南方的刘宋隔江对峙。

  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为‘南北朝’。

  身为皇帝的拓跋焘,自然希望自己在文武两方面都能达到巅峰。

  在已经稳固了北方的统治,军事成就已无人能及的情况下,他开始着眼于文化治理。

  在这个领域,他寄予厚望的,当然就是如今朝廷中的文臣领袖——崔浩。

  崔浩在接受了太武帝拓跋焘的委任后,决定做一件事,那就是修北魏国史。

  拓跋焘对此表示赞同,

  他深知,一个清晰、准确的国史对于稳固统治、赢得民心至关重要。

  所以太武帝拓跋焘同意了崔浩的举动。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

  国史一经编纂完成,

  便在世间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和讨论……”

  “拓跋焘令崔浩负责编纂国史,

  虽然他嘴上说着要实事求是,

  但当他看到刊刻在石上的《国记》,揭露了拓跋氏家族早年的杀戮、荒暴和淫乱等史实时,

  拓跋焘顿时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失去了理智,不由分说就杀了崔浩,还灭了崔浩九族。

  事实上,此前就有人提醒过崔浩要谨慎行事。

  因为从诏令佛教徒还俗到大规模的灭佛行动,背后都有崔浩的推动。

  鲜卑太和的贵族们大多信仰佛教,

首节 上一节 332/3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