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第337节

  老和尚以这种方式暗示朱棣,他有能力助其登上皇位。

  朱棣身为燕王,自然明白这‘王上加白’即是‘皇’的隐喻,从而被老和尚的智谋和胆识所打动。”

第317章 削藩,侄逼叔反

  “不过白帽子这事儿,老夫觉得很可能是假的。

  毕竟姚广孝与朱棣交浅言深,一见面就说出这种话,朱棣只会认为他是朱元璋派来试探自己的。

  况且,

  朱棣造反,应该是朱允炆削番时才起的心思。

  这个时候太子朱标还在,而朱棣一向最服朱标,可能压根儿就没有造反夺皇位的念头。”

  苏治的一番话,让两个世界的朱棣都忍不住长长舒了一口气,“差点就被苏先生你害死了!”

  “不管‘白帽子’的传言是真是假,但朱棣确实是真的把姚广孝带回了封地。

  真实原因,则多半是朱棣被老和尚的才华给吸引了。

  据《明史》记载:‘燕王与(广孝)语,甚合。’

  这话明示了他们两人交谈甚欢,意气相投。

  多年后朱棣回忆起姚广孝,说这老和尚当时是:‘激昂又娴静,博学又多才。’

  姚广孝也就是道衍和尚,到北平后,任庆寿寺住持,时常出入燕王府,与朱棣密谈。”

  “如果太子朱标一直活着,朱棣或许会一直扮演着大明北方屏障的守护者。

  然而历史开了个恶劣玩笑,

  朱标暴毙,年仅三十八岁。

  老朱将皇太孙朱允炆推上了皇位。

  不出意外,这就是大明帝国未来几十年的主宰。

  可在朱棣心里,他就十分不爽了。

  我服你父亲,那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我大哥,还是因为他也为帝国流过血,人又好,又有明君风范。

  你一个毛头小子算什么,凭什么能够轻易接过这帝国的权柄?

  老子拼死拼活三四十年,难不成最终要向你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低头称臣?

  这种不平衡和矛盾的心理,从那一刻起,开始在朱棣心中生根发芽。

  不过那时候老朱尚在,朱棣只能将这种不满深埋心底,不敢有丝毫的表露。”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是为建文帝。

  在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

  朱允炆作为皇太孙,就已经察觉到了各地藩王对皇权的潜在威胁。

  因此,朱元璋刚一离世,朱允炆便在文臣齐泰和黄子澄的辅佐下,做出了削藩的决策,意在剪除那些藩王叔叔们的势力。

  在商讨削藩大计时,齐泰主张先拿实力最为强大的燕王朱棣开刀,以期达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但黄子澄则认为朱棣太强,稍有不慎便可能打草惊蛇。

  因此,他建议先从朱棣的同母弟,老五周王朱橚开始削藩。

  朱橚此前在朱元璋时期就多行不法之事曾被朱元璋严厉斥责过,因此对他进行削藩有罪可循,有理有据。

  朱允炆最终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

  他派大将李景隆前往抓捕周王朱橚,成功将其削除王爵并废为庶人。

  紧接着,他又对朱元璋的第七子齐王朱榑、第十三子代王朱桂以及第十八子岷王朱楩采取了同样的措施,

  将他们一一削除王爵并囚禁起来。

  最后,朱允炆又派遣军队暗中潜入荆州,

  对封地在此的朱元璋第十二子湘王朱柏的王府进行了突然包围。

  他们宣布要将朱柏押解至南京接受审判,

  可朱柏是一个极其重视孝义之人,他在朱元璋去世时便已有殉父之心。

  面对侄子的打压,他不愿受辱,竟然选择放火烧毁了湘王府,与妻妾一同自焚而死。

  这一事件,无疑给朱允炆的削藩行动蒙上了一层阴影。”

  朱元璋之前虽然没有再追究朱棣的造反,但他心里还是一直扎着一根刺。

  此刻看到朱允炆对他儿子做的这些事情时,他终于有些理解朱棣了。

  不造反,就得死啊!

  连老实忠孝的朱柏都被逼死了,实力强大文韬武略的朱棣,怎么可能活得下来?

  “唉……”朱元璋轻轻叹息一声。

  旁边的马皇后,却听出了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

  她知道,朱元璋终于过了这道坎儿,她忍不住微笑着轻轻牵起了朱元璋的手。

  ……

  “短短半年时间内,五位藩王相继被废,

  湘王朱柏更是引火自焚,

  这一系列事件,无不让朱棣对自己的将来深感忧虑。

  他知道,侄子朱允炆迟早会把他也给收拾了。

  因此,朱棣在此期间开始频繁与道衍和尚密谋商议。

  朱棣虽有野心推翻朱允炆,

  但却担心自己以一己之力难以对抗整个国家,更担心自己名不正言不顺,没人会支持他。

  在这个关键时刻,是道衍和尚帮助朱棣坚定了信心。

  此时,道衍已经六十五岁,人生七十古来稀,要不是被逼迫太甚,他和朱棣可能并不会真的迈出那一步。

  朱棣和道衍,其实都是被朱允炆逼的。”

  “《明史·姚广孝传》中记载: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

  面对朱棣对民心的担忧,道衍以天道相劝,坚称朱棣注定要成为皇帝。

  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

  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道衍拿天意来鼓励朱棣,他说老天让朱允炆乱搞,就是为了让他朱棣来当皇帝。

  为了进一步坚定朱棣的决心,道衍还请来了当年为他看相的袁珙。

  袁珙在看过朱棣的面相后,断言他有帝王之相,是天命所归。

  这一番话让朱棣下定了起兵的决心。

  在准备起兵的过程中,

  朱棣一面拉拢军官为造反做舆论准备;

  另一面,道衍则秘密在燕王府内,替朱棣操练士兵。

  为了掩盖这些活动,道衍还特意在王府内饲养了大量鸡鸭鹅等禽类,利用它们的叫声来掩盖其它异常声音。

  起兵当天,暴雨突降,燕王府的瓦片都被雨水打落下来。

  在当时,瓦片落地被视为不祥之兆,因此朱棣十分忧惧。

  道衍和尚却说:‘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

  这意思就是:此乃大吉的征兆啊!飞龙在天,必伴随风雨。

  王府的青瓦落下,正预示着您将来会住上只有皇帝才能享用的明黄琉璃瓦宫殿。

  道衍和尚的这番巧妙解释,

  不仅打消了朱棣心中的顾虑,也更加坚定了朱棣起兵的信心。

  在道衍的鼓励和推动下,朱棣终于发起了靖难之役。

  由此,天下也进入一场长达四年的南北混战,

  朱棣与朱允炆这一对叔侄之间,为了皇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第318章 搅动风云的黑衣和尚

  “朱棣出征后,便将北平的防务交予世子朱高炽,并委派姚广孝为其辅佐。

  建文元年十月,朱棣进攻大宁城。

  而朝廷则任命主帅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南军直逼北平,意图直接端掉朱棣的大本营。

  此时,北平城内仅有万余守军,面对来势汹汹的五十万大军,形势极为严峻。

  但姚广孝临危不惧,他协助朱高炽稳定军心,

  一方面向朱棣发出求援信号,

  另一方面则有条不紊地指挥守军奋勇抵抗。

  姚广孝知道李景隆胆小如鼠,

  于是利用他这一弱点,在黑夜中组织精锐兵力突袭南军,成功斩杀众多敌军,有效减缓了南军的攻势。

  不久后,朱棣回援北平,与城内守军形成夹击之势,大败南军,从而赢得了北平保卫战最终的胜利。”

  观众看到这儿,忍不住调侃起来,

  “大明战神李景隆啊!久仰大名了!!!”

  “五十万大军啊!给条狗当统帅都不至于那么菜吧?”

  “五十万拿不下一万……”

  “不然怎么叫‘战神’?”

  “不!!李景隆就是永乐帝的人!他帮了永乐帝足足四次,是专坑建文帝啊!”

  “……”

  视频继续直播,

  “建文二年(1400年)十月,朱棣在靖难之役中遭受重大挫败。

  他在东昌一战被南军新任主帅盛庸击败,

  大将张玉战死沙场,燕军死伤数万损失惨重。

首节 上一节 337/3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