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是本侯自夸,就拿这次努尔哈赤突然对辽东发动全面进攻来说,不就是趁着安再师离开辽东,您这位新任督师初来乍到,辽东防守体系出现漏洞时,才想着趁机拿下沈阳,然后直逼锦州,最终一统辽东全境吗?
当时朝廷接到您的急报时,商议了半天,满朝文武居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统兵人选,最后陛下只能下旨让本侯再次挂帅出征。”
熊宗渊皱眉道:“军国大事,抵御外辱皆依赖侯爷一人,这可不是什么好事,侯爷还得小心才是。”
贾瑜闻言苦笑,他又何尝不是这么想呢,但有时候事情真不是以他的意志力为转移的,除非他辞官为民,否则只要他一天还是定远侯,这种事就永远杜绝不了。
正当两人还在商议事情的时候,一名督师府的亲兵在门口道:“启禀督师、侯爷,内阁袁阁老的车驾已然抵达沈阳二十里外。”
“袁阁老……是袁英德来了?”熊宗渊和贾瑜闻言全都吃了一惊。
如今的内阁虽然被新成立的军机处分走了一部分的权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依旧是大夏的最高权力机关之一,作为阁老的袁英德自然也成了一名举足轻重的人物。
现在这么一个大佬突然来到沈阳城外,如何不让人心惊。
二十里的路程对于马车来说并不算什么,一个时辰后,袁英德的车驾便来到了沈阳城的南门外。
为了表示对他这位内阁阁老的尊重,熊宗渊甚至不顾众人的劝阻,执意来到了南门口迎接袁英德的队伍,吓得袁英德从轿子里跑了出来将熊宗渊硬塞进了轿子,将他抬回了督师府。
开始什么玩笑,他刚得到消息,这位可是刚被贾瑜从阎王爷手里抢回来的人,现在身体还虚着呢。
如果因为自己的原因,让他在迎接自己的过程中晕倒甚至嗝屁的话,那自己的乐子可就大了。
那些御史要是不给自己按上一個横行霸道,不顾下属死活的骂名,搞不昌平帝一怒之下真的将阁老给革了,那才是倒大霉呢。
由于害怕一副风吹就倒的熊宗渊出什么事,袁英德也顾不上寒暄,就带着他回到了督师府。
来到大堂后,袁英德拿出了前两天刚送来的圣旨,当着熊宗渊、贾瑜以及所有将领的面宣读起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定远侯、京营节度使贾瑜,威武英勇于国家危难之际,力挽狂澜,击毙逆贼皇八子皇太极,更于大凌河、辽阳城之战中,重创后金大军,斩首两万,功绩卓著,彪炳史册。朕心嘉之,特诏天下,彰其勇略,以示表彰。
然,战事绵延,远征大军离家日久,将士思乡情怯,此亦人之常情。朕念及此,深感痛心,不忍将士们远离故土,忍受思乡之苦。故朕决意,准允京营远征大军班师回朝,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望定远侯贾瑜统率众将,有序撤回,勿使虏有可乘之机。班师之际,宜谨慎行事,保障我军安全,朕于京都翘首以盼,候卿凯旋。
钦此!
昌平16年年11月23日”
“”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贾瑜领旨谢恩!”
贾瑜恭敬的从袁英德手中接过了圣旨。
袁英德看着贾瑜,脸上露出复杂的表情。
“贾侯爷,你总是能让老夫刮目相看,此番驰援辽东,你不但保住了沈阳,更是重创了后金大军。
估计一时间连陛下和兵部、内阁都不知道如何赏赐你们了。”
贾瑜微微一笑:“袁阁老过奖了,本侯能取得这些成绩,全靠将士用命,陛下运筹帷幄,军机处和内阁大力协助,这才取得了战果,否则单凭本侯一个人,纵然全身是铁,又能打多少根钉?”
“贾侯爷你倒是谦虚起来了。”
袁英德微微一笑,“原本老夫来辽东是来巡查的,没曾想半路却接到了旨意,抢了公公的差使,跑来向你宣旨了。
好了,旨意已经传到了,不知贾侯爷几时回京啊?”
贾瑜沉吟了一会,“那就三天之后吧,三日后咱们全军拔营,班师回朝。”
“好,那咱们就一言为定,三日后大军班师回朝。”
“那阁老呢,是否和本侯一同返回京城?”
“当然不行。”
袁英德哑然一笑,“你别忘了,老夫此番除了宣读圣旨外,还有巡视辽东的差使,没完成之前如何敢擅自回京?”
第380章 自己也有今天
被袁英德这么一说,贾瑜这才想起来,这家伙这次来辽东可不仅仅是给他宣读圣旨那么简单的。
他仿佛想到了什么,突然问道:“袁阁老,陛下是否要整顿辽东了?”
在说到“整顿”一词时,贾瑜还特意加重了语气。
“嗯?”
袁英德一愣,他没想到自己只是随口这么一说,贾瑜立即就猜出了自己来意。
不得不说,华夏的汉语是最为深奥的语言。
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语气说出来,立刻就能表达出不同的意思。
整顿这个词平日里或许只是字面上的意思,可在这个时候用这种语气说出来,立刻就有那么一股子阴森的杀意。
他意味深长的看向了贾瑜,“贾侯爷……这是朝廷和老夫的事,你已经完成了陛下的嘱托,还是早点返京为好。”
“我草……”
贾瑜差点被这老头的话给气乐了,知道你们内阁不待见我,不希望我插手内阁的事情,可现在防着我象防贼人一样,也太不礼貌了吧?
想到这里,他不禁冷笑道:“袁阁老,别以为我不知道你这次来辽东的目的。
不就是想解决辽东将门的事情吗,不是我瞧不起你,没有我的帮忙,你真以为那些在辽东盘踞了数十载的将门会乖乖听你一个老头的话吗?
凭你那张老脸?还是手中那道圣旨?”
贾瑜那那一点情面都不留的话语让袁英德当场破了大防,一张老脸涨得通红。
“贾三思,你别以为仗着有陛下的宠信便可以不将老夫不将内阁放在眼里,信不信回去后老夫立马上折子参伱?”
“随你的便!”
贾瑜两手一摊,“你爱怎么参就怎么参,不过别怪我没事先警告过你,那些人可是什么事都干的出来的,别到时候辽东军务没整顿好,反倒把自個给搭进去。”
“你也别吓我,老夫不是被吓大的。”袁英德毫不示弱道:“辽东是大夏的辽东,只要他们不敢造反,我倒要看看谁敢动老夫。”
看到这老头到这时候还是那么自信满满,贾瑜不知道应该是夸他勇敢还是该骂他愚蠢。
只是幽幽的问了句:“你怎么这么肯定人家不敢造反?”
“嘶……”
轻飘飘的一句话犹如一瓢冷水浇到了袁英德的头上,原本因为保养得还不错的脸庞瞬间呆滞了一下,随后变得有些苍白起来。
他有些难以置信的看着贾瑜,“你是说……那些人会有不轨之心?他们怎么敢……怎么敢如此大胆?”
袁英德并没有怀疑贾瑜这番话的真伪,以他对贾瑜的了解,这家伙虽然因为三年前因为自己革了他秀才功名之事对他一直没什么好脸色,但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却从来不会信口开河。
贾瑜既然敢这么说,那就一定有他的道理。
看着袁英德一副不可置信的模样,贾瑜不禁无奈道:“看来不止是你,就连陛下也小瞧了那帮人啊。”
他又问道:“倘若我所料没错的话,你此次过来巡视辽东,应当还担负着要对辽东各地将领以及各处关隘进行详细的视察,然后对祖家、吴家等好几家将门进行大调整。
或明升暗降,或是掺沙子,亦或是将其调往宣大甚至西南等地任职吧?”
对于贾瑜能猜测出这些手段袁英德并不感到奇怪,这些东西古来有之,都是老祖宗们玩剩下的,要是贾瑜连这点东西都不知道,那才奇怪呢。
看到袁英德沉默并不做声,贾瑜点点头,有时候沉默就代表着默认。
贾瑜长长深吸了口气,讲真……他真想用刀刨开这些人的脑袋,看看里面塞的到底是什么玩意,他强压着心中的不悦,
“袁阁老……有时候我真怀疑,是不是在内阁呆久了,人就会变傻。
你们都把刀架到人家脖子上了,人家不反留着过年吗?”
“贾三思,谁说老夫要把刀架到他们脖子上了?
朝廷调度各地武将,此乃陛下和兵部共同商议的结果,倘若武将只是被调离原地便要造反,天下岂不是乱套了?”
“你也说只是调离原地了,可那些俩东将门早就盘踞在这片土地上数十载,他们的利益早已盘根错节。
一旦调离就意味着他们的祖辈父辈以及自己半辈子的努力化为乌有,甚至还有被朝廷秋后算账的风险,你说要是换了你,你会怎么做?”
听着贾瑜的话,袁英德的脸慢慢变得铁青起来,他终于意识到了昌平帝和一众内阁的阁老们忽视的一个问题。
那就是他们依然在用自己的想法揣测着那些将门的行为模式,却忽略了这是在辽东,一个常年饱受战乱,几乎每隔几个月就有鞑子犯边骚扰。
作为常年和鞑子交战的将门,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也是异于常人的。
如果按照他和内阁集体讨论的结果,那些将门就算是心有不满也不敢拿他怎么样,只要他再略施手段,拉一派打一派,等到双方狗脑都打出来后,他再收拾残局,如此一来朝廷不费一兵一卒便解决了那些麻烦的将门,岂不美哉?
可现在看来,他们制定的这个计划与其说是计划,还不如说是几位阁老一厢情愿的臆想。
可现在看来,自己此行的目的,分明就是要将这些人全都逼得要造反啊?
一想到如果因为自己将辽东的十多位江门,数万大军推向了后金,袁英德的脸立即刷的一下变白了。
真要发生这么大的事,自己就算是有九颗脑袋也不够砍的。
“那你说怎么办?”在宦海里沉浮了数十载的袁英德脑子转得就是快。
此时的他恨不得给自己两个大嘴巴子,人家贾瑜刚才已经暗示过需要帮忙就直说,偏偏自己却不识好歹的赶人家回去。
这都是什么事啊。
只是这次袁英德急了,贾瑜却不着急了,只见他双手环胸,笑着看他怎么把话给圆回来。
“我……这……你……”
啊啊了半天,却说不出半句话的袁英德只感到脸上火辣辣的,没想到自己也有今天。
第381章 要出大事了
看到一脸囧相的袁英德,贾瑜朝他拱了拱手:“袁阁老,如果没什么事,那么本侯就先告辞了,明日大军便要班师回朝,还有很多事要忙呢。”
说罢,他转身就要离开。
袁英德一看就急了,再也顾不上那点面子,连忙道:“贾侯爷且慢。”
贾瑜停住了脚步,故作诧异问道:“袁阁老,您还有什么事吗?”
“这个……这个……”袁英德这个了半天,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他心里这个气啊,不就是催促你赶紧回京吗,至于这么拿捏我吗?
不过现在他也想明白了,先前自己和昌平帝确实把事情想简单了,以为只要带着一份圣旨来到辽东就可以畅通无阻,想办谁就办谁。
可等来到辽东后才明白,这里跟神京压根就是两個世界。
在神京,城外有十万京营拱卫,城内有两万五城兵马司巡视,皇城里还有两万禁卫军,龙首宫里还有数千精锐的金甲军。
正是因为有如此多的武装力量做后盾,皇帝的圣旨才能够畅通无阻,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可这里是距离京城千里之遥的辽东,也是靠近后金的最前沿,这里的将领认识的东西只有一样,那就是拳头。
谁的拳头足够大,足够硬,他说的话就好使,其他的一切都是虚的。
一想到自己离京之前那种信心满满,以为手持圣旨就能让边关重镇的将领们俯首帖耳的想法,现在想起来是如此的可笑。
当然,朝廷的重臣们也不是笨蛋,他们也不是没考虑过这个问题,比如辽东的粮草辎重全靠关内供给,只要捏住了这一块,辽东将领们再有本事也蹦跶不起来。
但现在想起来,他们还是太过想当然了,真要把他们逼急了,这些边关将领把心一横,连人带城池一起投降了后金,那就全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