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吴襄如此识趣,袁英德满意的点点头:“吴将军如此深明大义,本官深感欣慰。至于出发的日子也不用那么急,三日后再出发也不迟嘛。”
“末将谢过袁阁老。”
搞定了吴襄,袁英德又将目光看向了脸色难看的祖大寿问道,“祖将军,你这里呢?有何困难尽管提出来,只要能办到的,本官一定尽力。”
自己的老搭档吴襄都认怂了,祖大寿纵然如何不愿意又能如何?
而且袁英德来势汹汹,不但把熊宗渊这位辽东督师给请来,甚至连贾瑜这个定远侯也到了,数万虎贲之师如今就在城外,他还能怎么样?总不能当场宣布造反吧?
看着并肩站立的袁英德、熊宗渊和贾瑜三人,祖大寿知道,盘踞辽东数十年的将门从今天开始就要瓦解了……
…………
“好!”
御书房里,昌平帝看着刚从辽东送来的密折,兴奋得用力一拍龙案,发出一声脆响。
“袁爱卿不愧是朕的肱骨之臣,刚到辽东就替朝廷解决了数十年的难题。
祖家和吴家只要离开了辽东,那些辽东将门便如同没了没头的大蟒,接下来朝廷便可以从容的对付他们了!”
昌平帝的龙案前则是坐着内阁六位阁老以及军机处的四位军机大臣,可以说包括昌平帝在内的这些人,便是大夏的最高权力层了。
这份袁英德送来的密折很显然所有人都看过了,看到昌平帝如此兴奋,林如何也微笑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只要接下来朝廷持续不断的继续往辽东调派新鲜血液,辽东将门之危害半年之内便可彻底解决。”
“唔……借林爱卿吉言,朕也希望如此啊。”
昌平帝再次将密折看了一遍,“其实调派祖大寿和吴襄之事能如此顺利进行,也多亏了熊爱卿和贾瑜的帮忙,若无数万大军兵逼锦州,吴襄和祖大寿又岂会如此老实的离开他们的老巢乖乖的去上任?”
西宁郡王安再师也感慨道:“老臣担任辽东督师十余载,总有种有力使不出的感觉。其原因便是这些辽东将门在后面拖后腿,每次调兵遣将,这些人都会找出各种借口或是讨价还价。
即便老臣身为辽东总督,做起事来也倍感吃力,没曾想这次陛下居然将吴襄和祖大寿给调走了,没有了这两人,辽东将门其余人皆不足为虑。
只要择一良将守住锦州和沈阳,可保辽东至少五六年无恙。”
“不……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汪知节眼里闪动着莫名的光芒,“往年,朝廷至少要往辽东输入两百多万两的辽饷。
如今没了这些将门上下其手,这笔钱至少能剩下一半,如此一来能为朝廷减少多少负担啊。”
听了汪知节的话,安再师虽然没说话,但眼中却闪过一丝嘲弄的光芒。
你汪知节也有脸说辽饷,谁不知道往年,朝廷运往辽东的辽饷,还没出京城呢,光是在内阁、兵部、工部转一圈,至少三成的银子就没了,你汪知节平日里也没少从中捞好处吧?
第384章 以儆效尤
正当昌平帝和一众大臣在为解决了祖大寿和吴襄的事情而高兴的时候,站在林如海旁边的景三和突然道:“陛下……朝廷解决了将门的事固然欣喜,但我们也要防止出现新的将门。
有鉴于此,臣以为朝廷必须从关内调一批将领和军官前往辽东,并且制定出一个章程出来,形成定期轮换制度,如此方可杜绝将门的诞生。”
“唔……景爱卿言之有理,不知各位爱卿以为如何?”昌平帝听后颇为赞同,不禁看向了众人,露出询问之色。
只是当他看向众人时,发现不少人脸上都有些有些迟疑之色,就连林如何的眉头也皱了起来,他不禁好奇道:“诸位爱卿,景爱卿所言有何不妥之处?”
汪知节站了起来拱手道:“启禀陛下,轮换制度确实是防止出现将门的好法子,朝廷在宣大、西南等地也确实是这么施行的,可此法在辽东却不大适合。”
“哦……”
昌平帝看向了安再师,“安爱卿,是这样么?”
身为西宁郡王的安再师在辽东当了十多年的督师,对辽东情况的熟悉程度他若说第二,绝对没人敢说第一。
此刻看到昌平帝垂询,他不禁苦笑了一下:“陛下……此事说来可就话长了。
其实轮换制度在辽东并非没有实行过,而是实行了几年后就名存实亡了。”
“竟有此事?安爱卿细细道来!”听了安再师的话,再联想到内阁其他人的表情,昌平帝也不禁好奇起来。
安再师解释道:“辽东地处关外,原本便是苦寒之地,说句不好听的,在那里当兵,冬季的时候晚上出门撒尿都得带根棍子,怕的就是还没尿完,尿液便冻成冰柱了,由此可见那里之艰苦。
陛下试想,如此苦寒之地,关内的人又怎会愿意去吃那份苦?
而且俗话说得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士卒好招,将领难寻。
为了招募到足够的将领,朝廷也只能提高辽东将领们的待遇,并许诺种种好处,如此方才有人愿意去镇守辽东。
倘若真按照陛下所言,每隔几年便要轮换一次,恐怕没几次就无人可换了。
辽东将门之所以形成,便是因为这个原因。”
“还有这事?”
昌平帝一下傻了眼,他没想到辽东将门的形成居然是这个原因。
他又环视了众人一眼,发现所有人都沉默不语,很显然大伙都认同了安再师的话。
又羞又恼的他不禁气道:“难道我大夏就无法禁止此种事情的发生吗?”
“当然有。”安再师道。
“哦……”昌平帝面露喜色,“到底有何良策,安爱卿速速道来。”
安再师坦然道:“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将盘踞在辽东的后金彻底消灭。
只要没有后金的威胁,辽东便无需继续维持那么多的兵力,朝廷便可以从容的对辽东将领进行轮换,从而避免辽东将领的坐大。”
昌平帝差点被气乐了,忍不住翻了個白眼。
老子要能打得过努尔哈赤这个老贼,还用得着听你们在这哔哔么?
“咦……不对……还是有人打得过这个老贼的!”
昌平帝心里突然浮现出一个名字,随后他的眉头突然皱了起来,不动声色的瞥了眼安再师,淡淡道:“安爱卿的意思是想让朝廷召集重兵,再一次对后金发动北伐吗?”
“北伐?”
这个词一出,顿时将御书房里所有人都吓了一跳。
在大夏,这个词语实在是太敏感了。
十多年前,当时还是神武皇帝的太上皇召集了二十多万大军出关北伐女真,后果就是几乎全军覆没,然后导致铁网山事变,不久后神武皇帝宣布退位,将皇位传给皇四子,也就是现在的昌平帝。
可以说,就是因为那次北伐,导致大夏的国力由盛转衰,对辽东的战略也是由攻转守,导致满朝文武谈女真而色变,甚至更出现了诸如“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话。
面对昌平帝的疑问,安再师却摇了摇头:“陛下误会了,臣没有说要立即北伐,而是认为朝廷应当秣兵历马,待到时间成熟后再行北伐之事。”
“荒谬!”
安再师的话音刚落,汪知节愤怒的声音便响了起来。
只见他站了起来指着安再师喝道:“安王爷,莫非你忘了十八年前太上皇北伐的惨痛教训吗?
二十万大军一朝尽丧,导致我神京城几乎户户挂白,家家戴孝。
如今十八年过去,朝廷好不容易刚喘口气,你又鼓动陛下北伐,到底是何居心?”
看到汪知节愤怒的模样,安再师心中的火也起来了,他两眼一瞪,“汪阁老……本王乃是军机处首席军纪大臣,掌管边关防务。
向陛下提出边关防务见解乃是本王之职责,况且辽东女真为祸大夏,屠戮我辽东百姓何止万千,本王提出要出关北伐有错吗?身为武勋,为国杀敌有错吗?
反倒是你汪知节,身为内阁首辅,不为君分忧也就罢了,反倒是畏敌如虎,一听到北伐二字便吓得瑟瑟发抖,夜不能寐,你这样的人还有何脸面屹立于朝堂之上,有何资格担任内阁首辅?”
“你……”汪知节气得浑身颤抖,指着安再师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良久,他才红着眼朝昌平帝拜了下去:“陛下……老臣二十七岁高中一甲榜眼,为朝廷效力已有三十余载。
每日里战战兢兢从不敢怠慢王事,可西宁郡王却诬陷老臣,还望陛下为老臣做主!”
“好啦!”
昌平帝摆了摆手,蔼声安慰道:“汪阁老毋须介意,西宁郡王也是无心之失。
武人嘛,言语间有些粗俗也是难以避免的,你又何必介意呢?”
说罢,他转头看向了安再师,眼睛一瞪:“西宁郡王,汪阁老乃是两朝元老,德高望重,岂能容你肆意责骂,还不向他道歉。”
安再师却梗着脖子道:“陛下……老臣何错之有,为何要向此贪生怕死之人道歉?”
“放肆!”
昌平帝有些恼了,“西宁郡王伱太放肆了……来人啊……传朕旨意,西宁郡王辱骂同僚,拒不悔改,罚其半年俸禄,以儆效尤!”
第385章 凤姐有孕
荣国府
贾母院落的北面,有一个坐南朝北的院子,这里便是贾琏和王熙凤的住所。
正房三间是贾琏和王熙凤的会客厅,西耳房则是他们的卧室,东耳房则分配给了他们的通房大丫头平儿作为卧室。
此刻,平儿正匆匆的绕过一个粉油大影壁,在她的身后则跟着提着药箱的王大夫。
俩人一前一后来到了院子,进入凤姐的卧室,挑开门帘后便看到凤姐一脸怏怏的躺在榻上,整个人看起来没多少精神。
说起来王大夫和凤姐也算是老熟人了,平日里荣国府里的主子们有什么大病小病都是他过来帮着诊治,所以看到王大夫到来,凤姐露出无奈的笑容:“王大夫,平日里都是请您替老太太、宝玉和其他奶奶看病,今儿个终于轮到我了。
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些日子身子骨总是不得劲,吃东西也没胃口,有时候还时常犯恶心,做事也没了精神,这才请您过来看一看,到底是什么毛病。”
王大夫走到床边,平儿及时将一個锦凳放在他身后。
他也没有客气,坐了下来后将药箱放在一旁的茶几上笑道:“二奶奶不必不好意思,人嘛……吃的是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
有病就要治,忌病讳医可要不得,请二奶奶把手伸出来……老夫先替您把把脉。”
王熙凤将手伸到了床边,王大夫伸出三根手指搭了上去。
过了一会,王大夫将手收了回来,脸上露出笑容,拱手道:“恭喜二奶贺喜二奶奶,您这不是病,您这是有喜了呢。”
王熙凤先是面色一凝,随后不可置信的看向了他,颤声道:“王大夫……您说什么……有喜……您是说我有喜了?”
“是的,二奶奶,您确实有喜了。”王大夫肯定的点头,又补充道:“而且您肚子里的孩儿已经两个多月了。”
“奶奶……奶奶……”
一旁的平儿小声的唤了一声,却发现这位平日里风风火火,总是以泼辣一面示人的王熙凤早已泪流满面。
或许是平日里见多了孕妇欣喜的场面,王大夫并没有感到奇怪,而是轻笑道:“二奶奶……您这有了身孕之后,可不能太过操劳了,下官这就给您开几副安神保胎的方子,您照着方子抓药吃就可以了。”
“好好好……谢谢王大夫……平儿……赏……赏……赶紧给王大夫赏钱……”得知怀孕后太过兴奋的凤姐此刻说话已经有些语无伦次了。
“是……奶奶……”
…………
王熙凤怀孕的消息很快传遍了荣国府,甚至当天下午便传到了定远侯府里。
兰心堂里,元春正和黛玉说这话,探春、晴雯二女则是坐在两边,旁边还有几名奶妈和嬷嬷分别带着元春、黛玉的三个孩子。
元春品了品香茗,对黛玉道:“玉儿妹妹……琏二嫂子有了身孕,咱们府上应当表示一下才对,您说咱们送什么过去好?”
黛玉想了想“这样好了……上次我有身孕的时候,我爹派人送来了一株五十年的人参,我只用了一半,待会我让人将剩下的那一半给琏二嫂子送过去给她补补身子,你看如何?”
“嗯……不错。”元春点了点头,“这样哈了,除了玉儿妹妹的那半株人参,我再让人给琏二嫂子送过去一些补品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