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红楼生涯 第81节

  “对……就是阅兵,也就是类似于观兵,讲武的意思。”

  听到这里,昌平帝不禁瞪了这混小子一眼,观兵就观兵,这小子偏偏别出心裁的弄出了一个阅兵的词语。

  不过他又回味了一下,发现这个词还是挺贴切的,比起观兵、讲武更贴近。

  阅……便是检阅,兵即为士卒,检阅士卒,这就容易理解多了。

  对于阅兵这种事昌平帝还是知道的。

  华夏自古就有阅兵的传统,最早可以追述到公元前1048年那次著名的”孟津观兵”。

  周武王召集诸侯在孟津举行阅兵,当时参加阅兵的诸侯有八百之数。

  在会上周武王进行誓师,史称“孟津之誓”。

  昌平帝对于阅兵自然是不陌生的,大夏自开国后也有过几次阅兵,不过彼时的阅兵大都只是皇帝和一众文武百官们参加。

  现在贾瑜提出了让全神京的百姓都参加,这就有点意思了。

  昌平帝犹豫了片刻,“这能行吗?”

  “太能行了!”

  没有人比贾瑜更清楚一场盛大的阅兵式能对提高国民的信心有多大作用了。

  君不见贾瑜所在的后世,无论是华夏还是西方列强乃至大毛等强国,动不动就阅兵。

  所谓何来?不就是向世人炫耀武力秀肌肉吗?

  目的就是对内安抚百姓,提高国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对外就是警告那些心怀不轨的国家,看到老子这沙锅大的拳头没,小心老子揍你哟。

  “陛下……至此人心惶惶之际,没有异常盛大的阅兵更能展现朝廷的决心了。

  蒙古人和建奴不是想要南下么,咱们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他们。

  想打没问题,咱们大夏奉陪到底!

  咱们大夏可是拥有亿万民众的,咱耗得起……一旦打起来,担心的应该是东虏和蒙古人才是。”

第一百三十一章 贾瑜大谈生意经

  听了贾瑜的话后昌平帝沉默了。

  是啊,经过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大夏的人口从开国初期的三千多万增加了整整三倍。

  而蒙古和后金呢?

  这两个种族里人口最多的蒙古也就四十来万人,后金就更少了,撑死了也就三十多万人。

  可以说这两族的人口加起来还不到大夏的一个零头,至于经济方面就更不用说了,可为何会成为大夏的心腹大患呢?

  刚开始登基的时候,雄心勃勃的他还曾计划过东征后金西扫蒙古,可当内阁将执行这個计划所需的粮饷、金银以及各种物资送呈上来后,他沉默了。

  按照内阁提供的清单看,光是想要西征蒙古就至少需要征集二十万大军和三十万民夫。

  以大夏目前的财政收入,至少要不吃不喝一年才能够赞够大军一次西征所需,至于想要东征后金,所需要的大军、民夫和粮饷至少还得增加一半才行。

  从此以后,昌平帝便彻底熄了征讨蒙古和后金的心思。

  没想到,今天居然又听到人提起了这件事。

  昌平帝神情复杂的看了贾瑜一眼,“爱卿能有此等雄心壮志是好的,可打仗拼的不止是人口。

  如今大夏国力不济,根本支撑不起大军出征所需的粮饷。

  更何况出征哪里是这么容易的,否则十多年前父皇也不会……”

  说到这里,昌平帝闭上了嘴。

  虽然如此,但贾瑜还是听出了他的意思。

  十五年前,统一了女真的努尔哈赤宣布脱离大夏,建立了后金国,自称为大汗。

  当时的神武帝,如今的太上皇李吾坤闻讯后大怒,亲率三十万大军远征辽东,誓要将刚成立的后金碾成粉末。

  而努尔哈赤也不甘示弱,亲率十万大军迎战。

  双方在萨尔浒展开了决战,最后大夏军大败。

  三十万大军只逃回来了不到十万,也就是从这次战役,大夏的国势开始由盛转衰,对后金也从攻势变成了守势。

  刚刚大败回来的神武帝休息了几个月后,为了重新鼓舞大夏军民的士气,召集百官在铁网山进行狩猎。

  没曾想当朝太子居然趁机发动了兵变,效忠皇帝的军队和效忠太子的军队在铁网山进行了大战,虽然最后神武帝获得了胜利,但这场叛变也将大夏军队仅存的最后一点精锐也消耗殆尽。

  经过这场叛变后,神武帝心灰意冷,将皇位传给了第四子,也就是现在的昌平帝,自己躲进了龙首宫。

  或许是经历了叛变后疑心病愈发浓重,太上皇虽然将皇位传给了儿子,却是退而不休,依旧掌控着朝中的大部分权利,形成了双日悬空的局面,这也使得昌平帝虽然登基十余载,但做起事来却是束手束脚的原因。

  而双日悬空的后果也导致了文官集团的权力愈发壮大,甚至大到了连昌平帝都感到棘手的地步。

  原本这些东西贾瑜是不大清楚的,不过谁让他娶了一个博学的媳妇呢,这些东西都是这些日子,晚上他传授元春武学,累了之后休息的间隙元春告诉他的。

  看着昌平帝有些黯然的神情,贾瑜却笑道:“陛下勿忧,后金和蒙古固然凶悍,但我咱们背靠着大夏。

  无论是经济、军队还是人口都远胜于他们。

  咱们可以输十次甚至数十次,可只要赢一次就够了。

  蒙古人和后金则相反,他们可以赢数十次,但只要他们输一次,他们就再也蹦跶不起来了。”

  昌平帝还是头一回听到这种言论,原本郁闷的心情稍微好了点,饶有兴致的问:“哦……此话何解?”

  “这很简单啊,您听微臣给您分析分析。”

  难得看到昌平帝对自己说的东西感兴趣,贾瑜也有了精神。

  他随手搬一个凳子来到龙案前坐了下来,兴致勃勃的说:“陛下,您看啊。

  咱们大夏人口亿万不止,这也就意味着咱们几乎拥有源源不断的兵员,哪怕前方死再多的士卒咱们也能够很快补充上去。

  而敌人则不同,就以后金为例。

  他们全族人口也就三十万,再加上依附他们的一些蒙古部落,撑死了也不过四十万。

  按照四比一的青壮比例来算,他们最多也就能凑出十来万大军。

  只要一场大战下来,咱们就算损失十万人,只要能歼灭他们一两万人,这笔生意咱们就不算亏。

  只要银子粮饷足够,用不了半年咱们就能将损失的大军补充完毕。

  可东虏就不同了,就凭他们那区区四十多万人,想要补充两万青壮,至少也得等十八年。

  倘若咱们拼着损耗,每隔一两年就对后金发动一场大战。

  您想想看,东虏他拼得起吗?他敢拼吗?”

  昌平帝已经听麻了,他长这么大还是头一回听到仗还可以这么打的。

  以往一谈论起战争,谁不是说率领大军大破鞑虏,直捣黄龙生擒敌酋。

  可这厮倒好,居然光明正大的说了打败仗不要紧,哪怕打出十比一的战损比也不怕,因为咱们耗得起。

  他本想大声斥责这种荒谬的理论,可思前想后却觉得这小子说的居然还有那么一点道理。

  打仗可不就是比拼谁能笑到最后么。

  老子人多、钱多、粮食多,老子耗也能耗死你。

  轻轻叹了口气,昌平帝神情复杂的看了贾瑜一眼,“爱卿,你这番话在朕这里说说也就罢了,可千万不能在外头说,否则……”

  贾瑜当然知道昌平帝的意思,他点点头,“陛下您放心,臣也就是在您这里发发牢骚,在外头是不会说的。”

  “你明白就好。”

  和贾瑜谈论了一番后,昌平帝发现自己的心情居然莫名的好了许多,闻言笑道:“罢了,你那番阅兵的请求朕准了。

  届时让选锋营、神机营和你们兵马司的兵马一并参加,地点便在午门外的长安街举行。

  神京所有百姓以及文武百官都来观礼,这样一来也能振奋一下大夏官员和百姓的士气,时间么……”

  他沉吟了一下后才说道:“就定在二十日之后吧。”

  贾瑜站了起来,朝昌平帝躬身拜了下去:“臣遵旨!”

第一百三十二章 被惊艳到的众人

  今天是贾瑜和元春新婚的第三天,也是回门的日子。

  一大早,荣国府的正门便大开,赖大亲自带着数十名门子、小厮排成两排恭敬的等候在两侧,不少人虽然低着头,但眼角却悄悄的望向了远处的街道。

  按理说,荣国府的正门是不能够随便开的,只有身份尊贵的人到来才会打开。

  但今天不同,因为元春出嫁的时候走的是正门,按照规矩,迎亲的时候走的什么路,回门的路必须和迎亲时一样,所谓“三天不走两条路”,走不同的路意味着夫妻双方会分开。

  很快,一顶轿子就在数十名亲兵的护卫下来到了荣国府门口,骑着枣红马的贾瑜也跟在轿子后面。

  有眼尖的门子指着前方喊道:“小姐和姑爷来了!”

  “快……姑爷和大小姐回府了,赶紧去禀报老太太!”看到轿子到来,赖大不敢怠慢,赶紧派人跑回去禀报,自己则亲自上前迎接。

  “停轿!”

  伴随着贾瑜的声音,轿子立刻停了下来。

  他走到轿子跟前恭声道:“姑爷……小姐……小人恭迎您二位回府。老太太早就在荣庆堂等候您二位了。”

  轿子里传来元春柔和的声音:“赖大,头前带路吧。”

  “喏!”

  赖大恭敬的应了一声,赶紧走在前面带路。

  伺候在一旁的抱琴和金釧赶紧将元春从轿子里扶了下来。

  一行人跟在赖大后面朝着荣庆堂走去。

  而贾瑜也下了马,将缰绳交给了身后的亲兵,和元春一起朝里面走去

  只是望着赖大的背影,他眼中闪过一丝厉芒。

  正好这时候元春刚好转过头,看到贾瑜的目光后不禁微微一怔。

  虽然她和贾瑜刚成亲了三日,但作为枕边人后,她对自己的夫君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见状后不禁问道:“夫君……您为何这般看着赖管家,难道他得罪过你不成?”

  贾瑜晒然一笑:“他倒是没得罪过我,而且得不得罪的我也不在乎,他真正得罪的人是宁荣二府。”

  “什么?”

  元春芳心就是一惊,赶紧问道:“夫君……赖大赖升两兄弟的母亲赖嬷嬷可是当年陪着老太太入的贾府。

  赖嬷嬷一家对老太太可是忠心耿耿,否则也不会深受老太太信赖的,让两兄弟同时担任宁荣二府的管家。”

  “忠心耿耿?”

  贾瑜嗤笑一声,“你相信这世上有绝对忠信的人吗?”

  不待元春回答,他又自顾自的说:“西夷人有句谚语:不要考验人心,因为它是最经不起考验的。

首节 上一节 81/29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