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晋王。
这门亲事,他完全同意。
可是桓盛又犹豫了片刻,静静地道。
“他看得上你吗?”
桓奕差点一口气没有喘上来。
已破防!
这叫什么话啊!
我可是你的亲妹子啊!
你是怎么会觉得她不配的.晋王会看不上她的啊!
按理说,你一个当哥哥的,不该是你向着我吗?
两更补上昨天欠的字数了。
来点推荐票和月票。
谢谢支持!
第61章 天下第一治安疏
乾清宫内。
永晋帝倚在龙椅之上,面色沉凝,似乎是在想些什么,不多时,一个身高八尺,面相普通随和的武德司校尉跪拜在地。
“拜见陛下。”
跪拜在永晋帝身前的人,是武德司右司都尉杨方。
而武德司是周朝禁军官司的名称,位于长安的长乐门附近,一共分为两个司所,右司所和左司所。
左司所主管长安内外的治安,又有监视百官,察视京外的权能,以此方便坐镇中央朝廷的天子,能纤悉必知边阃之事。
永晋帝最为信任的亲信之臣——郭谦。
他就是武德司公事又兼任武德司左司指挥使。
眼下,跪在永晋帝跟前的杨方.祖上是开朝名将,安远侯杨泽的后人,勋贵之后,不过像这种将门出身的,在难逢战事后,大多会家道中落。
永晋帝抚摸着胡须,少见地温和询问道:“朕想要调度你去中府军,公虞你能替朕办好吗?”
公虞是杨方的字,往远一点引申的意思就是深谋远断。
而杨方自幼家道中落,虽然头上顶着一个勋贵之后的名头,实际上家里早就困顿难行,像这种开朝名将的关系,到了如今早就寡淡了。
不过杨方还是得益于这个名头.让他是相对轻松地进了武德司,去做天子的亲军。
正因如此,杨方性情沉稳,做事常常三思而行,故此,听了永晋帝的话,他首先就是揣摩永晋帝的心意,但杨方也不蠢,他当然不会消磨永晋帝的耐心,尤其是一个喜怒无常的天子。
他能判断出来的就是.永晋帝要用他,而这件事情,并不好办。
好处是,杨方能从武德司这种混吃等死的地方走出来,他是有机会谋求进取的机会。
坏处
一个家道中落,没有太深关系,并且还初入官场想要振兴家族旧望,可本质上仍旧算是毛头小子的人。
说难听点,杨方这样的,死不足惜。
就是死了,都没有人管的那种。
偏偏杨方不可能就这样甘心去当一辈子的武德司侍卫,在这里浑浑噩噩躺着。
“愿意为陛下效劳。”杨方心里是想了数个念头,但是答应的速度却是极快。
因为永晋帝的一句话,就足以让他的地位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武德司不过是鹰犬爪牙,甚至于是看门之犬,进了中府军,那可就不一样了,那可是军队,朝廷最精锐的军队。
永晋帝轻轻点头。
“这些时日,天降祥瑞,许多臣子都呈了些贺表上来。”永晋帝随口又道:“可有些人呐,还是夹杂私货,想要劝朕早日立储,公虞啊,你看朕的这几个儿子,有哪个比较成器。”
所谓的帝王权术,无非就是明知故问,试探试探底下人的想法,此外,就是对待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态度。
像杨方这样初入仕途的愣头青,永晋帝不需要说些什么,只要表露出些许的亲近,就会让杨方感到受宠若惊,觉得自己被陛下所信任,这才问出了那么‘隐私’的问题。
实则不然。
这种亲近,这种信任,都是可以演出来的。
永晋帝只是分享了一些自己‘苦恼’的事情,让杨方来分析对错,实际上,杨方怎么回答,永晋帝早就有自己的答案。
重要的是,永晋帝要让杨方知道,他很信任他,很重视他,是把他看做了自己人,才问出了这些话。
杨方的确很谨慎,但是他居于下臣的时间太久太久,永晋帝所展现出来的表现,让杨方觉得自己似乎极有机会博得永晋帝的信任和亲近,他就会下意识地想要卖力地去争取。
仅是几句话,杨方就觉得自己身受国恩。
“陛下,立储的事情,乃是家事,而非国事,天降祥瑞,乃国事,而非家事,这些大臣将家事妄议于国事之上,该死。”杨方顺着永晋帝的态度,一幅慷慨陈词地说道。
他极想附和永晋帝的话语,来取得永晋帝对他更大的重视。
一句话,从武德司到中府军。
这种变化,让杨方意识到他好像是有那么点机会在庙堂上站到更高的位置。
不免让他有了想进步的心思。
“陛下——又有几份贺表送来了。”宫外侍奉着的司礼监秉笔太监曹微压着声音道。
“都有谁的。”永晋帝瞥了一眼问道。
“兵部尚书卢恩、礼部尚书王睿贞,礼部主事甄承.浙江巡抚杨余还有四皇子晋王殿下呈递的贺表。”
“哦?”永晋帝颇为意外的便是楚世昭也会递来贺表,他这个儿子,是平日里最为低调的。
在这种事情上递贺表,不像是他会做的事情。
这反而让永晋帝来了些兴趣,“那就在这替朕念一下,这些贺表讲的是些什么吧。”
“曹伴伴,你就入殿念吧。”
曹微躬身道:“奴臣遵旨。”
他拿着这些贺表走进殿来,先念的便是兵部尚书卢恩的贺表。
卢恩是三朝老臣,也是最先拥立永晋帝兄终弟及继位的大臣,所以在永晋一朝的地位相对较高。
因此卢恩的贺表就是中规中矩的陈词,既不谄媚也不会过于严肃,就是很正常的一篇贺表。
永晋帝知道卢恩最重自己的名誉,所以也放心用他,像这种极其重视名声的人,极易制衡。
王睿贞的贺表就是极尽华丽之辞藻,堆砌锦绣之下,不断地吹捧我朝盛世,但又有意指立储之事。
所以永晋帝起初还算悦耳,再听完以后就皱起眉头,不大爱听。
贺表就贺表,里面再放点其他东西,那就变味了。
其余人的贺表,也大抵如此,不是极尽可能地讨好永晋帝欢心,就是借助贺表之事,顺势谈一谈立储方面的事情,表态一下立场。
这些人的贺表,永晋帝除了欣赏个别大臣颇具一格的文采外,还是比较好奇,他的那位四儿子,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的四子晋王,会给他写一个什么样的贺表出来。
曹微将这些贺表一个一个念完。
终于是看到了晋王楚世昭所写的贺表。
可是当他念完第一句话的时候,他突然意识到这份贺表似乎和先前的贺表完全不是一个类型的。
“大周天子,永晋陛下之四子世昭谨奏,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
在曹微念完第一句话的瞬间,他已经不敢再继续念下去了。
立刻是偷偷打量着坐在龙椅上斜视着他的永晋帝,而还在悠然自得听着贺表赞颂的永晋帝,其脸色也早已发生了变化,看起来远远没有先前的怡乐轻松。
“念啊.怎么不念了?”
永晋帝的声音很平静。
可是就是这样冷静到了极点的语气,反而是让杨方直接是低下了脑袋,不敢再看。
第62章 知不可为,而吾为之;虽千万人,而吾往矣
曹微是挺着压力最大的人。
永晋帝并非常人。
在他继位之初,大周时局是极其混乱的,因为永晋帝的兄长.正光帝这一朝是一直在想办法节制节度使的权力。
正光帝看来,北方那些藩镇除了抵御外地以外,手握着的权力,对整个中央,对整个皇室也是有威胁的。
于是正光帝选择分权制衡,让节度使的权力主要集中在军事指挥上,但是在财政上、行政上,都进行极大的限制,不允许节度使全面掌管地方大权。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正光帝一些削藩的手法过于激进,不太友好,这也使得一些藩镇上的节度使直接原地造反,于是正光帝推出了世家大族和地方上的豪强去平定这些节度使之乱。
李瑾、桓节所代表的宗族,都是这一系列变动下的间接获益者。
后来正光帝的突然病故,又无子嗣,直接赶着永晋帝继位天下。
算是永晋帝一手操办,这才让大周王朝勉勉强强稳住。
而在永晋帝最初接手大周王朝时,他先是稳固了节度使和中央直接的矛盾,又通过赋予士族权力,制衡了节度使,推行了诸多策令来限制外有的权力,在这个过程中,永晋帝同时设立三府军,即北府军,中府军,南府军,继续加强皇权。
长达十余年的时间,朝廷内外基本被永晋帝所控制,节度使、士族、豪强甚至于外戚种种外在的势力都被他掌握,使如今的天下出现了短暂的政治平稳状态。
事实上,大周王朝对于节度使的权力控制一直都很在线,正光帝更多的是排除异己,想要换一批自己所信任的人去当地方上的新任节度使,这才造就了旧有势力的不满。
因此永晋帝在位的时间久了,哪怕他是有所懈怠了,可是永晋帝上位之初的手段,跟着十余年的曹微还是历历在目的。
这位天子可不是泥塑的天子。
“陛下,四皇子大逆不道,这是在妄谈社稷。”曹微立刻露出‘悲怆’之色,光看他的神色,仿佛完全是在痛骂楚世昭不懂政务,在这里高谈阔论,与清流无异。
“朕让你念下去。”永晋帝的声音卡在喉咙间,发出来的声音不怒自威,似乎是在忍让,也似乎即将要涌出怒意。
曹微只能硬着头皮慢慢念道:“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惟其为天下臣民万物之主,责任至重。”
“凡民生利病,一有所不宜,将有所不称其任。”
“是故事君之道宜无不备,而以其责寄臣工,使之尽言焉。”
曹微几乎是念一句,停一息,一边打量永晋帝的神色,一边又压着心中的骇然继续诵读。
在这奏折之中,楚世昭推出大周王朝的列祖列宗,将那些做得好的天子,拿来与永晋帝做列比。
认为大周王朝的高祖皇帝,太宗皇帝,他们在朝堂上无为而治,是因为国家需要修生养息,这才无为而治,而自己的这位父皇陛下,所谓的无为而治,则是放任群臣甚至是乡野的豪强鱼肉百姓,自己坐享其成却拿着百官压迫百姓所得的血肉,美其名曰——“百姓奉之、敬之、慕之。”
可这是强加在百姓身上的敬畏,百姓们也不是真心实意地愿意供奉、敬畏、仰慕天子。
这所谓的永晋,是一家一户的百姓十室九空的干干净净。
而治理天下,怎么可能只听百官所奉承的话语,就觉得天下已然大治。
父皇应该多听听天下臣民的意见,包括皇室子孙们提出来的意见也该适当地听一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