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第1206节

  转而都穿上了官袍,

  一个个手拿锄头站在那里,神情肃穆。

  不仅如此,整个试验田周围,也弥漫着严肃的氛围!

  陆云逸被带到了观礼台前,他老实地躬身一拜:

  “臣陆云逸拜见陛下、太子殿下、宁妃娘娘。”

  朱元璋神情肃穆,轻轻点了点头:

  “赐座。”

  老太监搬来一个椅子,

  放在了左都御史詹徽与左军都督耿忠中央。

  陆云逸坐了下去,张望四周

  周遭一行人要么是正一品,要么是从一品。

  他一个从二品的小官坐在文官与武官中间,还真有些古怪。

  不过,这等心思陆云逸很快就抛之脑后,

  看向前方的试验田,转而有些激动。

  若是不出意料,应当是要挖甘薯了!

  果不其然,身穿绯袍的大太监手拿拂尘,上前一步:

  “敬谢上天,赐我丰年;五谷丰登,仓廪充实;国泰民安,社稷繁荣。”

  “敬告天地神灵,今岁首割,五谷盈畴!

  此皆神明庇佑,风调雨顺所致。

  首割之际,感天地造化,育此良谷。

  祈愿此后收割顺利,粮秣丰足,以养万民,以兴邦国,皇恩浩荡,泽被苍生。”

  “吉时已到——开始!”

第566章 天不宰人,人自救

  随着一声“开始”。

  站在试验田中的农政院官员将锄头高举头顶,面容神圣,而后重重落下!

  锄头砍在泥地里的声音清脆悦耳,

  带着泥土与精铁的摩擦声。

  锄头镶嵌在泥土中,双手一拉,成片的泥土被带出。

  泥土是湿润的深棕色,就能感受到其粘稠细密。

  一下一下。

  锄头一下下挥落,一下下刨起,

  平整的土地顷刻间就变得沟壑纵横。

  在几人的锄头下,一道道笔直凹槽出现。

  他们的动作十分精准,

  一锄头下去,会深入泥土,但不会砍伤藏在里面的甘薯。

  直到湿润的泥土被带出来后,

  才能看到有一些圆润、覆盖着泥土的圆滚滚事物。

  已经有不止一个人站了起来,踮起脚尖,看着田地。

  慢慢的,随着裸露在外的甘薯越来越多,站起来的人也越来越多。

  不过一盏茶的时间,

  六部九卿们几乎都已经站了起来,

  怔怔地看着前方土地。

  圆滚滚的甘薯密密麻麻分布在沟槽两侧,

  露出了一些暗红色的皮!

  粗略看去,模样十分难看,坑坑洼洼,

  甚至甘薯挤在一起,像是畸形产物。

  可随着泥土挖开,原本松动的甘薯掉下,落到沟槽里。

  众人才能看清它的真实模样。

  两头狭窄,中间圆滚,覆盖着泥土,

  看起来圆滚滚的,极为可爱。

  上首,明皇朱元璋眼眸一挑,

  他也慢慢站了起来,目光锐利,死死盯着前方试验田。

  虽然早就知道这一次会收获颇丰。

  但当泥土挖开,真正见到之后,

  他还是压抑不住心中激动,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若天下遍地都种上了这等甘薯,

  那一直困扰着他前半生的“饿”将再也不会出现。

  整个大明子民日子就算过得不好,也不至于再饿死。

  他很难想象,从饿殍遍地的故元,到如今洪武二十二年,

  仅仅过了不过四十年。

  纵观史书,历朝历代每一天都过得很艰难。

  如今,大明会做到再无饿殍的壮举。

  朱元璋胡子微微颤抖,藏在龙袍中的手掌紧握,

  身体站直如标枪,

  苍老的身躯在这一刻爆发出了难以想象的坚毅。

  太子朱标似乎被这种情绪所感染,也慢慢站了起来,拳头紧握。

  多,太多了。

  他的第一感受便是多。

  收割农田之事他主持过无数次,也见过无数次。

  但就算是风调雨顺之时,收割的麦田也没有这般多!

  皇帝太子二人已经如此,

  那先前只闻其名不见其形的六部九卿,则已经震惊到不能呼吸。

  户部尚书杨靖瞳孔剧烈晃动,嘴唇都在微微颤抖。

  作为户部尚书,他知道朝廷每年在种田这一事情上的投入,

  这是比任何事都要重要的头等大事。

  但即便如此,也收获甚微。

  但现在,他看到了什么?

  茫茫多的粮食从地里冒了出来,

  一个个纠缠在一起,一大坨一大坨,像是无穷无尽。

  这东西他还吃过,味道极好,能吃饱。

  工部尚书秦逵一手放于身前,一手放于身后,两侧拳头都已经紧握。

  他看向同样已经站起来的陆云逸,神情复杂。

  自此之后,此人殊荣更胜,

  称其为大明朝廷转危为安的救星也不为过。

  随着一道道沟渠挖开,农政院几名长者也停了下来。

  他们年纪大了,额头上已经布满细汗,

  但他们的表情以及眼中,却蕴含着激动。

  他们将锄头递给身旁侍者,用力一挥手,

  原本站在外围的一行人纷纷走上前来,

  脚踩着沟槽,开始挑挑拣拣,

  从泥土里将大明的“金子”挖出来。

  而在他们身旁,一个个箩筐放置,

  挖出来的甘薯被扑打去灰尘,放置在箩筐中,一个又一个。

  在场诸位大人看着侍者将一个又一个的箩筐拿走,

  又拿来又拿走,

  眉头紧紧锁成了一个“川”字。

  从最开始的惊叹,到现在的怀疑,

  复杂的心绪笼罩着他们所有人。

  怎么会有这么多?

  这是在场所有人心中的疑问,

  这是要亩产多少石?

  一些人甚至在想,这是陛下以及太子殿下拿出来的“面子工程”,

  为的就是安稳人心,以应对接下来的朝堂风波。

  但他们又将视线放到农政院的诸多官员身上,

  暗自否定了这个想法。

  旁人不知道农政院,

  但他们位高权重,自然知道这些人的能量。

首节 上一节 1206/189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