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有些沉寂的气氛,顷刻之间被点燃。
礼部尚书李原名眼含泪花,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高呼:
“天降祥瑞、佑我大明!”
“自此以后,天不宰人,人自救!”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此物天佑,我大明百姓将远离饥荒!”
一时间,高呼之声不绝于耳,
在场诸多大人皆是跪地恭贺,压抑的气氛开始在众人之中流转。
洪武皇帝朱元璋静静站在甘薯之前,
脸色沉默,嘴唇微抿,
纵使心有沟壑,但他此刻的心绪也复杂万分。
他弯下身拿过一个甘薯,胖胖的,拿在手中很重,
犹如大明江山那般重。
朱元璋看向在场众人,沉声开口:
“朕起于卑小,立于山巅,
为大明江山呕心沥血,然此物甘薯。
利国利民,亩产十石。
乃祥瑞之物,更是我大明呕心沥血多年之结果。
今,盛世将临,当普天同庆!”
“传旨,今日宫中设宴,食此万民之粮!”
“陛下圣明!”
众人齐声高呼。
今日六部九卿都不在衙门的怪异情况,很快吸引了诸多朝臣的注意。
多方打听之下,诸多吏员官员惊恐地发现,
居然连都督府的一众都督都不在。
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
脑海中的疑问一个接着一个。
难不成要出什么大事?
很快,临近午时,六部九卿纷纷回到了衙门。
但所有人都发现,
他们以往敬若神明的大人有些魂不守舍,还有一些心不在焉。
更重要的是,他们手中提着一个布袋,
能明显看到布袋上的泥土痕迹。
不知是何物。
一时间,各部官员大显神通,纷纷开始串联打听,到底发生了什么。
但奈何,六部九卿的嘴太过严实,也没有人敢去发问。
工部衙门,工部尚书秦逵与陆云逸携手回到衙门的场景被许多人看到。
尤其是他们手中布袋,更是许多人关注的重点,
这其中就有工部左侍郎计煜辰。
即便养尊处优多年,心性早已非凡,
但见到这一场景,还是不由得心生嫉妒。
去的都是六部尚书、都督大员,
他陆云逸何德何能享受此等殊荣。
工部衙门正堂,秦逵坐在上首,脸色沉默,久久不言,
只是一味地抿着茶水,
另一只手掌一直在布袋上用力摸索.
尽管已经对甘薯的形状了然于胸,但他依旧摸不够。
陆云逸坐在下首,脸色平静,
在没有科学肥料的今日,十四石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数字。
过了不知多久,秦逵看向陆云逸,轻声开口:
“上次你说的治水之事,其中工钱要多少?”
陆云逸一愣,不知为什么他会说起此事,但还是老实回答:
“回禀大人,工期很长,将近四年。
其中工钱大概要一百五十万到两百万上下,动用民夫将近六十万人。”
秦逵点了点头,眼中露出思索:
“你说.若只找灾民,不给钱只管饭,能不能成?”
陆云逸愣住了,有些茫然地眨了眨眼睛。
秦逵却自顾自地说了起来:
“黄河两岸每年遭灾,不知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寄人篱下,
他们日子过得很苦,饥一顿饱一顿。
这甘薯一亩地就出这么多,
只管饭的话,好像也用不了多少钱。”
陆云逸愣愣说道:
“大人,整日吃甘薯会胀气,时常放屁。”
“人都要饿死了,还管得了这个?”
秦逵瞥了他一眼,若有所思:
“本官觉得此事可行,以工代赈古来有之,
等甘薯种下,或许只要等一场大灾,就能开始治水了。”
陆云逸脸色大变:“秦大人慎言!”
秦逵也反应了过来,心有余悸地闭上嘴。
此话若是传出去,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
但二人对视一眼,陆云逸读懂了他眼中意思。
治水要将近六百万两,
朝廷在古井无波的情况下,是断然不会给钱的。
但.若是遭了灾,或许可以顺势而为。
尤其是又有甘薯这等产量大、管饱的作物。
第567章 解缙之疑,太平十策
离开衙门正堂。
陆云逸回到了自己的衙房,
看着桌面上渐渐增多的文书,他由衷地发出了一声叹息。
他走近坐了下来,一眼便看到了长桌上放置的一个精致水壶,眼睛一亮。
“云方,锦玉姑娘来过吗?”
冯云方从门口探出脑袋,恭敬回答:
“大人,锦玉姑娘在半个时辰前来过,并且送了几壶饮品。”
陆云逸点了点头,
打开水壶后用力喝了一大口,一股冰凉沁人心脾。
陆云逸只觉得舒爽万分。
不得不说,朱锦玉虽然离异带娃,但照顾起人来还是十分上心。
至少他不论是去都督府还是工部衙门,都会送来“可乐”。
联想到这几日的忙活,
糖坊已经就位,人员已经足够,马上就要开始生产。
而“可乐”工坊也准备就绪,如今正在铺设场地以及招工。
相信过不了多久,价格实惠、味道极好的可乐就会出现在应天城。
只是,尽管用了便宜的白糖,
最后的售价可能还是会达到二三十文。
对于寻常百姓来说,价格依然昂贵!
但无妨,如今大明有钱人不少,
只要在权贵中打出名头,可乐不愁销路。
或许在达到一定的销量后,能够尽量压低成品价格。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已经极好。”
陆云逸安慰了自己一句,
他现在有些期待朱锦玉是锦衣卫了,
只因“可乐”这等事物,具有极强的隐蔽性。
如今大明谁都知道糖水好,
不仅能救命还能治病,锦衣卫同样知道。
他如此费尽心思地拉低糖水价格,他不信锦衣卫看不到。
一旦锦衣卫看到,那事情就好办了,
一个公忠体国的名头必然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