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第1269节

  先解决有没有,再考虑好不好,

  百姓现在都是穷鬼,想那么多作甚,有了钱再说。”

  李原名微微拱手:

  “陛下,臣为礼部尚书,考虑的就是这类事。”

  “朕知道你的苦心,也知道你恪尽职守,朕没有怪你。”

  朱元璋随即面露感慨,沉声道:

  “朕当年做和尚,整日吃不饱,

  脑子里想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吃饱饭。

  做和尚吃不饱饭,朕就去从军,很快就吃饱饭了。

  那时朕就开始有了别的想法,

  先弄把好刀,再捡些碎甲拼成好甲,

  到战场上杀敌立功,多赚些钱,好娶个婆娘。

  就这样一步一步,

  想法越来越多,念头越来越大,才走到今天。

  你我尚且如此,又怎能要求天下百姓踏步不前呢?”

  李原名明白了陛下的意思,沉默许久后,才缓缓开口:

  “陛下,臣明白了。”

  只是,李原名脸上带着一丝异样,

  眼角微微颤动,足以显示其内心并不平静。

  朱元璋瞥了他一眼,淡淡一笑:

  “李爱卿不必如此忧心,

  修筑房舍、修建道路之事,京畿附近的村庄或许还不是那么急迫,

  但大明朝廷疆域万里,又何止直隶这一隅之地。

  这些年,朝廷一直在尽力修缮道路,

  各地的布政使司、府衙也在努力修缮房屋,

  但仍有许多地方道路泥泞,百姓住的是土屋、窝棚,

  一遇到刮风下雨,不知要死伤多少人,府衙想救都来不及。

  如今有了这新奇玩意儿,

  能修些好路,建些能遮风挡雨的好房子,已经很不错了。”

  李原名轻轻点了点头:

  “陛下悲悯万民,臣深感佩服。”

  对于这类恭维,朱元璋只是一笑置之,转而说道:

  “在城外的水泥工坊,工部派工匠修建了一个简易房子,

  墙厚不到两指,模样极为简单,

  说到底就是个四方盒子,简陋至极。

  造价也不贵,不过十几两,听说还能再降,或许能到七八两。”

  说到这儿,朱元璋面露感慨,眼中闪烁着勃勃雄心:

  “仅用七八两就能造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屋子,供一家人居住,

  这在以往,朝廷想都不敢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朕看到那个房子后,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句诗。

  这些年朝廷修筑城池、开垦沟渠,上上下下焕然一新,

  但对诸多村落却有所忽视,

  现在朝廷有了条件,也该做些福泽万民的事了。”

  李原名嘴唇微抿,知道此事已势不可挡,便轻轻点了点头:

  “陛下,此等大事还需找个可靠的人来运作,

  朝中诸多衙门掺和其中,并非好事。”

  “古往今来都是如此,朝廷想办事就得给好处,否则寸步难行。

  刘思礼你已经见过了,感觉如何?”

  李原名沉吟片刻,回答道:

  “陛下,中规中矩,是个守城之人。”

  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

  “嗯只要别坏事,不拖后腿就足够了。

  新的建筑商行,你觉得该交给谁来操持?”

  李原名脸色古怪:

  “陛下,就不能把陆云逸留在京城?

  或者让他去户部,

  臣总觉得,让他留在工部或者去大宁,都是埋没人才。”

  听他这么说,朱元璋嗤笑一声,眼神中透着深意:

  “怎么?杨靖也得罪你了?”

  李原名抿了抿嘴,摇了摇头:

  “陛下,您知道的,臣向来对事不对人。

  户部衙门做得不好,自然要说,

  这段时间户部给臣的感觉就是,

  咱们堂堂大明朝廷怎么能穷成这样?”

  “杨靖也有他的难处,朝廷要予以体谅,

  而且二十多岁的尚书,未免太过骇人听闻了。”

  李原名面容一滞,花白的胡子轻轻抖了抖:

  “陛下,臣的意思是调陆云逸去户部任侍郎.”

  朱元璋瞥了他一眼,嗤笑一声:

  “有区别吗?做出了功绩,总要给人升官吧,

  侍郎不升尚书升什么?难不成让他年纪轻轻就回家呆着?”

  武英殿内陡然陷入沉默,

  李原名仔细一想,以陆云逸如此能折腾的本事,

  做出一番功绩是理所当然,

  到那时,可能没几年的功夫,就真要出一位二十多岁的尚书了。

  这种景象在脑海中一浮现,李原名就感到一阵怪异。

  见他这副模样,朱元璋笑了起来:

  “人家已经给你们留面子了,

  早朝、朝会他从来都是告假,

  要不然一个年轻人站在你们这群糟老头子中间,你们可得自惭形秽喽。”

  李原名的五官瞬间皱在一起,

  前所未有的挠了挠头,好像还真是这么个道理。

  朱元璋笑着摆了摆手:

  “行了,去大宁是早就定好的事,不能更改,

  你要帮朕好好物色人选,

  这等朝堂大事,交给个人操办,人一定要靠得住。”

  “太子如何?”李原名直接问道。

  在他看来,这等关乎钱财和天下大势的大事,交给不贪钱的人最好。

  可这样的人世间少有。

  那就找权力大、钱财足够多的人。

  思来想去,也就只有眼前的太子和陛下了。

  朱元璋只是略微思索,便明白了他的思路,缓缓摇了摇头,骂道:

  “你这个老东西,朕都这把年纪了,

  要是没有太子帮衬着批阅奏疏,你想累死朕不成?

  换个人,太子没功夫去做这些事。”

  “秦王?”李原名再次问道。

  朱元璋有些诧异,笑了起来:

  “你是打算把朕的几个儿子都说个遍啊。”

  “陛下,做这等事要经得起诱惑,

  每日不知有多少钱财、权力从手中流过,

  就算是圣人,也难免起贪念。

  臣思来想去,此事还是交给诸位王爷操持更为妥当,

  至少经过陛下这么多年的教导,几位王爷大多都有天下为公的想法。”

  李原名平静地说着,毫无避讳。

  但朱元璋却陷入沉思,摇了摇头:

  “不论是应天商行还是建筑商行,

  宫中之人都不宜露面,朝野士林骂朕的人不在少数,

首节 上一节 1269/189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