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信国公汤和奉命节制凤阳留守司的数万兵马,
如今怎么又来到京城了?还说与自己有关。
“还请信国公解惑。”
“甘薯啊,陛下写信给我,说有个好东西让我来看看。
本公就一路紧赶慢赶,终于到了京城,也见识到了甘薯的盛况。”
陆云逸恍然大悟:
“信国公辛苦了,甘薯的培育,都是农政院的大人们的功劳,下官不敢居功。”
“哎~别客气,你的功劳就是你的功劳,谁也抢不走。
今天,本公来是要跟你说一件事,也是陛下不方便说,
但希望我来告诉你的事。”
说完,汤和笑了笑:
“蓝小子走后,想来也没人跟你说这些事了。”
“还请信国公解惑。”
陆云逸脸色凝重起来。
他也察觉到了这个问题,自从大将军蓝玉离京后,
这些京中最核心的机密,就没人告诉他了,局势也变得模糊不清。
汤和抿了口茶,脸上带着笑意:
“老大哥要来了,你还是早点走吧。”
老大哥?
陆云逸眉头紧皱,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随后,他的瞳孔骤然收缩,浑身汗毛直立。
能让六十多岁的汤和称之为老大哥的,整个天下只有一人。
韩国公,李善长。
第602章 商行后续发展计划与注意事项
信国公走了,中军都督府的衙房内,只剩下陆云逸一人。
他坐在桌前,望着前方堆积如山的文书,兴致索然。
韩国公要来京城了
这个消息,不啻于大军出征,震动四方。
若是换作以往,陆云逸或许会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
不过是一个有些权势的老头罢了。
然而,在亲眼见识过颍国公的威势之后,
陆云逸对这位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韩国公,不禁心生忌惮。
他是大明朝的第一任丞相,百官之首,同时也是淮西勋贵集团的领袖。
这样的人物,若是身处乡野田间,或许还好。
但一旦来到京城这等龙争虎斗、群英汇聚之地,不知会掀起怎样的惊涛骇浪。
陆云逸想起了昨日商行的遭遇,以及那七个卫所的张狂行径。
或许,在这背后,就有韩国公在撑腰。
不然,他们怎会有如此大的胆子,在京畿之地犯下谋逆大罪。
陆云逸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忧愁。
立国之初,便是如此。
尽管自己手中握有权势,也有一身本领,
但无论如何,都难以与那些为建立大明立下赫赫功勋的元老们相提并论。
他们的影响力,并非浮于表面,他们的意志早已融入大明的正统之中,
甚至他们本身就代表大明正统。
“武定侯说得对,还是尽早离开为妙,这京城不宜久留。”
想到此处,陆云逸取消了原定于上午前往商行的行程,转而坐在衙房中,奋笔疾书,撰写后续的计划。
[应天商行后续事宜计划书]
[应天建筑商行组建计划书]
[应天商行扶持村落计划书]
[应天商行推广甘薯计划书]
[应天商行股东行为规范与限制计划书]
[水泥工坊推行扩张计划书]
[混凝土的实际运用以及未来影响]
[乡村改建可能出现的问题、隐患、好处]
[如何顺势而为推广水泥、混凝土]
[黄泥水淋糖法的公布与推广]
一天的时间转瞬即逝,临近傍晚,
陆云逸才饥肠辘辘地从堆满文书的桌子上抬起头来,望了望天色
只觉脑袋一阵眩晕。
看着眼前密密麻麻的计划书,陆云逸长舒了一口气,
端起一旁的“可乐”,猛喝一大口,咂巴咂巴嘴。
心中隐隐涌起一股成就感。
一日之内,竟能完成如此多的计划书,纯纯牛马!
不过,陆云逸也清楚,这些计划书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明日、后天,等换个脑袋,他会继续对其进行修改完善。
陆云逸从一旁拿起信纸,开始迅速书写。
既然即将离京,家中的夫人自然也要尽快前往大宁。
一晃两年未见,时光匆匆,物是人非,心中满是思念。
“父亲、母亲、婉怡、秋荷,大将军那里也得去信一封、景隆也要去信一封、再给南边的岳父也寄去一封.”
陆云逸一边喃喃自语,一边奋笔疾书。
天色很快便暗了下来,衙房内亮起了烛火。
微风轻轻拂过,吹动着陆云逸的身形,竟让他产生了一种微微恍惚的感觉。
“呼”
终于,所有信件都已写好。
看着手中厚厚的一叠信件,陆云逸忍不住露出了欣慰笑容。
“云方。”
“大人。”冯云方闻声,立刻走进房内。
“明日将这些信件分别寄出去,用最快的。”
“是!”冯云方接过信件,从一旁扯过一大张纸,将信件仔细包好,然后问道:
“大人,要不要去商行看看?
今日商行的人来过几次,想请大人过去。”
“都是什么事?”陆云逸将身体向后靠去,揉了揉眉心。
“白天的时候,是关于中奖的事,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都已经开奖了。
到了晚上他们想请大人去查看账目。
据他们说,今日来的客人比昨日只多不少。”冯云方压低声音说道。
“只多不少?”陆云逸眨了眨眼睛,稍作休息后,站起身来:
“走,去看看。”
“是”
府东街,即便夜色已深,
但应天商行这等庞然大物,在府东街依旧显得格外耀眼。
周围的光亮,照亮了它那平整的外墙。
更何况,在整个应天商行的顶端,还排列着整齐的灯火。
来到此处,陆云逸没来由地感受到一股炽热,
仿佛眼前有无数人在排队一般。
进入商行,夜班的雇员们已经开始工作。
他们有的在打扫卫生,有的在清理货架、上货,
还有的在排查今日营业所造成的安全隐患。
陆云逸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丝淡淡微笑。
这些人,大多都是城中百姓,其中不乏伤残军卒的家属。
他们十分珍惜这份工作机会。
因为商行每月付给他们七钱银子薪酬。
这已经是京城中普通工作薪酬的两倍有余。
当然,与力夫、车夫、船夫等出卖体力的活儿相比,还是有差距。
不过,在商行负责卸货、搬运、运输的人员,
其工钱也比外面高出一倍有余。
尤其是二楼与三楼的上货人员,都是从皇庄以及各家商行精心挑选出来的精英,做事细致认真,还具备一定的鉴别真伪的能力。
看着他们忙碌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