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在都督府并没有看到调兵遣将的军令.”张铨说道。
“事发突然,辽东女真突然大举寇边,
北平行都司来不及上奏疏便匆匆迎战,还没来得及禀报,
不过无妨,事后补一份即可。”朱元璋说道。
对于这等鬼话,张铨自然是不会相信的。
调遣精兵一万出关迎敌,
这等事情连重镇总兵都要上书禀报,一个刚刚成立的都司,哪有这般胆子?
不过张铨并没有纠结这等事情,震惊过后便涌上了喜悦。
不论命令是谁下的,战报就放在他手中,儿子歼敌的消息应当不会错。
今日巨大的惊喜让张铨都无法反应,封了侯,赐了蟒袍,还进入了浦子口城,儿子也成器了,可谓是四喜临门!
可还没等他高兴太久,又一份文书被递了过来。
朱元璋雄厚的声音自上首传来:
“这份名单你要谨记,上面的人要好好观察,盯死他们,
若是觉得有什么差池,通通换掉。”
张铨接过文书,看到上面一个个名字后又觉得浑身冰冷。
这上面都是一个个勋贵沾亲带故,安放在京军中的后辈或者同族,身份尊贵无比。
而做这种事,必然要遭人嫉恨。
不过张铨早就做好了准备,他面容严肃,躬身一拜:
“陛下,臣竭尽全力,不负皇恩!”
第723章 关键人证,鱼死网破的勇气
一日时间转瞬即逝,
张铨册封永定侯的消息还在向外蔓延,是市井朝野热议之事。
尤其是今早朝廷下了圣旨,
命永定侯张铨为浦子口城坐营武官的消息传出来后,
整个朝廷更是掀起了轩然大波,让不少锐意进取之人眼眸火热。
在如今大明,只要被皇帝看中,
头一天还可能是平平的都督佥事,
后一天就会变成整个京城最有权势的人之一。
这等一步登天的事情,每每在京中发生,都会掀起一番忠君热浪!
六部官员以及都督府武官,会迸发出难以想象的激动。
这等激动同样在俞通渊身上得到体现,
同为都督佥事,他自问功勋足够,家境也足够优渥,
差的也只是那么一个小小的机会。
此刻,他在府中大堂来回踱步,
对于昨日永定侯的消息已经消气,转而是一股强烈的渴求。
既然张铨能封侯,他也能!
尤其在现在这等关键时段,
虽身为巢湖水师一员,本应心向淮西勋贵集团,以往他也是这么做的,
尤其是大哥还在世时,几乎是淮西勋贵集团的中坚力量。
但现在,随着大哥逝去,
他又迟迟不得封侯,已经有家道中落的迹象。
这一次离京去修建城池就是例子,
让他错过了京中不少大事。
想到这,俞通渊眼中闪过果断,
既然宫中抛出了橄榄枝,就没有不抓住的道理。
他眼中闪过一丝期许,
希望能够通过这件事,让家族重新振兴,
至少家中有一个勋贵顶着,也能少很多觊觎。
俞通渊眼中有些焦急,已经第二天了,人怎么还不回来?
从应天去崇明岛走陆路将近六百里,
但水路结合就要快上许多,两天足够一个来回。
原本俞通渊并没有太在意此事,
就算是晚了也无妨,但昨日的事给了他很大刺激,
希望能顺顺利利、让人挑不出毛病地将事情办好。
等待的时间总是漫长的,
太阳很快落下山,来到深夜。
俞通渊一直坐在正堂中,眼窝深邃地思考着局势,
越想他心中天地愈是宽敞,几乎可以看到光明的未来,这也让他的心绪愈发焦急!
临近子时,整个应天城是最安静的时候,
由于宵禁,除却皇城之外,
应天大街小巷也只有应天商行的车马在进行运转,准备明日货物。
而就在这等万籁俱寂之时,
彰德街摇摇晃晃驶来了一辆马车,停在俞府门前,
一人从马车上跳下,动作利索地去敲大门.
得到消息的俞通渊匆匆赶了出来,
一眼就见到了马车内一老一少两道身影!
正是李存义以及其子李佑!
二人身穿素衣,此刻被五花大绑固定在车厢中,眼睛上蒙上了一层黑布。
大概是他们察觉到了马车停下,整个人都挣扎起来!
见到他们,俞通渊眼中闪过一丝激动,狠狠地攥紧拳头,
“干得好,将他们安置在后堂!”
“是!”
马车缓缓驶动,离开前院,去往后门
而在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上,一根千里镜从树叶中伸了出来,
见到这一幕,隐藏之人有些激动,
“快些回去禀报大人,人到京城了!”
“好”
树下传来了一个声音,
紧接着便是脚步声疾走的动静响起。
两刻钟后,大工坊外,急促的马蹄声停止,
锦衣卫指挥使毛骧翻身下马,对着身后十余人吩咐:
“下马步行,隐匿行踪!”
“是!”
一行人发出低喝,
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彰德街的水有多么深。
如今是深夜,若是有马蹄响起,顷刻之间就会引起不知多少注视!
不多时,一行人来到俞府后门,见到了接应之人,
“大人,马车进去后就没出来,人还在府中。”
“好!”
毛骧眼中闪过兴奋,
“叫门!”
“是!”
“咚咚咚”
清脆的响动声在后院响起,
“谁啊.”
门房苍老的声音响了起来,
大门打开,门房见到外面十几个身穿黑衣的大汉,心脏一下子骤停,脸色刷得一声变得惨白。
“来”
还不等他发出一声惊呼,
一名锦衣卫就将令牌塞到了他脸上,
“锦衣卫指挥使毛大人前来,要见你们家老爷,速去通禀!”
很快,俞通渊赶来,
他身材高大,身穿一袭华贵长袍,
脸上喜悦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阴沉。
他看向站在后堂院中的一行人,声音阴寒:
“毛大人,锦衣卫在监视俞府?这怕是不合规矩吧。”
在上一次锦衣卫重开时,朝廷曾与宫中皇帝约法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