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自然是不能破坏这种道路,怕的是老天爷。
万一刮风下雨,地下有积水,上冻又融化把路搞坏了怎么办?
尤其是通往辽东,越往北走越是冷,
万一倾家荡产修好了路,过两个冬天就坏了,岂不是血本无归?”
刘婉怡脸色慢慢变得凝重,连连点头:
“对对对,夫君说得对,花一些钱财还是小事儿,
万一路没修好,搞得怨声载道,那夫君的仕途可就要受阻了。”
“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慢慢来,
至于那些铁矿,既然是刘氏一族所有,
那就归他们好了,我一个外人去掺和什么?
难道是家中没钱了?还是为夫是贪财之辈?”
“那倒不是,家中钱财如今还有不少,足够咱们花了,但钱这东西谁还嫌多呀?”
“呵呵.”陆云逸轻轻一笑:
“你有所不知啊,在京城我见过最多的事情就是家财万贯者一夜被抄家,
所有钱财被充公,荣华富贵顷刻间灰飞烟灭。
当被套上枷锁吃上牢饭时,他们比之寻常百姓还不如,
因为他们没有过过苦日子,
钱财是个好东西,但有命挣钱也得有命花才对,
所以,没有必要为了一些钱财而去冒险,活着最重要。”
陆云逸虽然是在笑着说,
但刘婉怡却听到了他言语中的凝重以及认真,
使得她自己的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还有一些惴惴不安。
“夫君,是发生了什么事吗?”
“没什么,只是心有所感,你要叮嘱家中人,
别去做那些费力不讨好的冒险之事,刘子贤的下场就在眼前,
为了那一点点钱财,差点连命都丢了,值得吗?”
说到这,见刘婉怡不当回事儿,
陆云逸叹了口气轻声道:
“你那两个兄长,有没有参与到刘子贤的事情中?”
刘婉怡脸色一僵,表情有些不自然,
想要开口狡辩,但却不知如何开口,只得泄气一般地点了点头:
“家中来信了,东西从高丽送来辽东就是他们负责运送,钱财他们也拿了不少.”
陆云逸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觉得阵阵头疼:
“为了这几千几万两银子,值得将命都搭进去吗?
走私这等事情在边境屡见不鲜,矿石、粮食、盐、茶,哪个不能赚钱?
非得去掺和南洋的事,
海贸就算是再赚钱,跟辽东又有什么关系?
难不成辽东会把挖的铁矿分一杯羹给东南海商?
其中分明是有坑!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让他们多长一些心眼,天上不会掉馅饼。
如今岳父在京中为官,
手中握着大笔钱财,不知多少人盯着。
若是因为他们在家乡犯事牵连了岳父,到时候有他们后悔的日子。”
刘婉怡被他这么一说,也有些惊吓,试探着发问:
“夫君,刘子贤的事情不是已经结束了吗?难道还会生出什么波澜?”
“谁知道呢?
胡惟庸案已经结束了十年,今年还不是又大开杀戒,
想不想查,只是朝廷一句话而已,
尤其是在海贸走私这件事上。
朝廷现在大半开支都要寄托于海贸,
从这上面掏钱就相当于挖朝廷的根,杀人都是轻的。”
刘婉怡身子一抖,原本红润的小脸被吓得煞白,
她慌不择路地抓紧陆云逸的手连连点头:
“夫君,明日妾身就给他们写信,让他们在家中老实点。”
“嗯既然有矿挖,那就挖矿,
手别伸得那么长,再跟他们说,要是大宁往辽东修路,刘氏所有人都不能参与其中。”
“为何?”刘婉怡凑近了一些,轻声道:
“夫君,修路这一行当过把手就是万两银子,家中之人做一些不出格的活,还不行吗?”
“不行。”陆云逸用力挠挠头,有些气愤地说道:
“刘氏家财万贯,手中有矿,家中有田钱,
还用盯着修路这仨瓜俩枣?
难道非要与这些百姓小商贾抢活路?简直荒谬!”
刘婉怡还想解释,但陆云逸却猛地抬起手:
“好了,事情就这般定下,没有商量的可能。
早点休息吧,明日为夫还要上衙。”
刘婉怡有些委屈,嘴唇翕动,但最后还是捻嘴一笑,站起身来,轻声道:
“那妾身服侍您歇息。”
“嗯”
说完了正事儿,陆云逸也轻松下来,将自己丢到了床上。
当昏暗的烛火熄灭,匀称的呼吸声随之传来.
第832章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翌日清晨,天刚蒙蒙亮,
月亮还未隐去,太阳还未升起,
天空中还带着些许薄雾,位于大明北疆的大宁城就已经开始复苏。
城南城北,一盏盏灯火亮起,炊烟升腾,
开始在天空中汇聚,加剧了上方的薄雾。
等到太阳渐渐升起,天空中的薄雾才开始退散,视线变得清晰,
一个个准备上工的百姓推开家门,夹着今日的饭食走了出去。
他们要么前往城中各处的工坊,要么去往城外田地。
最令人羡慕的则是经过西大门出城,
去往城外的修路工地,去往这里的人也是最多的。
他们有整齐的工装,有人提着饭盒,有人拿着水壶,
还有不少人一边吃着糕点,一边左看右看.
虽然工地管饭,但日子好了,大锅饭吃久了也会腻。
所以,一些不吝啬吃喝的百姓会自带吃食。
来到城门口,大门早早敞开,
十几个通道依次排列,
每一个通道后都站着两名吏员,对离开城池的民夫进行搜查。
此等举动是为了确保大宁的便宜白糖与水泥不会流入北平!
一旦被发现,携带之人会被立刻下狱,
若是有其家人在工地或者工坊上工也会被立刻驱赶,好日子会顷刻解没。
所以,去上工的百姓每次离家都会仔细检查衣裳口袋,
防止有人栽赃陷害!
出了城门,一行人并没有立刻前往工地,
而是汇聚在城门外的告示前,看着今日张贴出来的讯息。
自从告示被大宁三司发扬光大之后,
百姓们就养成了查看告示的习惯,当然也顺便认字。
经过这一年来的磨练,不少人就算是不听诵读,
也能看清告示的大概内容,
可能只是有一些繁琐之字无法辨识。
告示前,照例有一名吏员在大声诵读,
所有人聚精会神地听着,
跟着他的诵读,在告示的字迹上挨个查看,无形之中加深记忆。
“今日在诵念告示之前,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
或许你们中有人已经听到了,
但还有人不知道,
所以你们都竖起耳朵听着,到工地上,互相传播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