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窖里的朱元璋 第80节

  虽然他对大明的历史储备知识不够,但架不住逼乎人才多啊。

  有需要就去查,自然能查出关键。

  朱元璋之所以要处理胡惟庸,是为了加强皇权。

  但胡惟庸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利益集团,一大帮子官员跟著他混,那自然得清除干净。

  其中根源还在明初察举制上。

  明初朱元璋就恢复了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但科举结果却不尽如人意,选拔出来的人能力非常差。

  为此朱元璋不得已学汉代搞察举制,让官员举荐有能力的人出来做官。

  而以李善长、胡惟庸为首的这些人,就不断举荐党羽。

  他们举荐自己的好友当官,好友再举荐好友,势必让朝堂上全是他们的人以至于朝政被把持,让朱元璋生出宰相专权、皇权旁落的危机。

  可以说,受到明初察举制的影响,这些人在朝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察举利益集团。

  杀胡惟庸,就得杀一群人!

  因此朱元璋才大肆搞株连屠戮,就是为了消除整个胡惟庸党羽的影响力。

  “那你倒是说说,这群人该不该杀。”

  朱元璋目露凶光,倒不是对朱云峰,而是对那些官员。

  “其实杀不杀还是取决于我刚才说的两个局面。

  1

  朱云峰双手一摊道:“想蛮干就杀呗,不想蛮干,想保持朝廷的公信力,就查。有罪杀,无罪放,当官的任上没有作为就罢黜,公平一点,上下就一定会信服。如果查出胡惟庸一党全是贪官污吏,只要证据摆出来,全杀了也没有人会说什么。所以我一直强调的不是这些人该不该杀,而是该杀的要怎么杀,不该杀的不能杀。甚至说句难听点的话,老祖宗其实你本末倒置了。”

  “本末倒置?”

  朱元璋皱眉道:“什么意思?”

  “很简单,你是为了加深皇权而加深皇权,导致人心散了。”

  朱云峰说道:“最巧妙的方式其实是打著别的旗号加深皇权,比如查贪腐,

  或者罢无能官员,找理由一定要合情合理,而不是捏造罪名。”

  各种史料其实都已经证明胡惟庸没有能力造反,因此本质上来说,造反就是朱元璋给他按上的罪名。

  这就意味著朱元璋动手的话,管你是不是清官贪官,有能力还是没有能力,

  只要是胡惟庸一党举荐上来的,那就一律给你按上造反的罪名牵连诛杀。

  不止是官员本人,还有家属,乃至亲密过往的朋友,甚至是邻居。

  一套组合拳下来,先杀个十几万人再说。

  但这样做还是会回到朱云峰最早说的那个问题,那就是这么大肆搞株连,损害的是大明朝廷的公信力。

  胡惟庸造反了没有,他们自己造反了没有,他们难道还不知道吗?

  别人一看你大明这样对待我们。

  我是个清官,或者我只是个普通百姓,只是与那些人认识,我就得死,还给我捏造了造反的罪名,那我凭什么要为大明奉献?

  如此一来,大明归属感流失,最终的结果就是人心皆散。

  而朱云峰的意思很简单。

  想达成你加强皇权的自的不难,关键在于你想不想保持大明的公信力,想不想让官员和百姓依旧保留归属感。

  不想保留就跟历史上那样,按个造反的罪名就开始大开杀戒,让世人胆寒和心寒。

  想保留就得正大光明一点,讲事实讲道理一点,

  难道胡惟庸一党人人都是该杀的贪官污吏,他们的家属乃至朋友邻居也都是坏人?

  不现实的事情。

  所以就实事求是,讲点公平。

  查到是贪官污吏,杀,没毛病。

  查到是碌碌无为的庸官,不贪污也没干坏事,那就罢黜。

  查到是有作为的好官,那即便是胡惟庸一党举荐,也应该奖励,甚至升官夸赞。

  这样一来,上下都信服,堵上所有人的嘴。

  毕竟杀贪官污吏是没错的。

  处理那些以权谋私,嚣张跋扈的官员也是没错的。

  证据也有。

  只是在这个过程当中,顺便加深了一下皇权而已。

  而朱元璋本末倒置的就是这一点。

  为了加强皇权而大开杀戒,以至于归属感和公信力降低。

  却不知道做事巧妙一点,能达成自己目的的同时,也能够让事情合情合理,

  外人挑不出毛病。

  这其实跟项羽分封诸侯一个道理。

  大家都觉得项羽分封不公平,可又忌惮项羽的实力,不敢与他翻脸。

  此时刘邦站出来指责项羽杀死义帝熊心,联合诸侯讨伐项羽。

  实际上大家的目的都是为了消灭项羽,但当然不可能把这个真实意图暴露出来。

  因而用这个借口就能让大家站在道德高地上开展联合讨伐的行动。

  曹操挟天子令诸侯也是如此,

  师出有名、大义名分,听起来很虚。

  但即便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还在讲究这个,就在于它有的时候能发挥巨大作用。

  朱元璋捏造造反的罪名搞屠杀,那百姓和官员肯定不服,

  可如果以反贪腐,或者找到这些官员的罪证杀人,那大家就只能心服口服,

  这才是最基本的逻辑!

  而若是朱标来操刀,以他本人在朝野的威望,那就更加不会引起别人的惶恐。

  所以师出有名,非常重要!

第59章 朱标要权(求订阅)

  师出有名......师出有名...

  朱云峰走后,朱元璋坐在书房的椅子上沉思许久。

  屋子里朱标就这么静静地看著朱元璋不说话。

  两个人都在思考刚才朱云峰所说的问题。

  其实朱元璋又何尝不明白师出有名的道理呢?

  不然的话他也不会在建州女真这个问题上有些顾虑。

  只是他只意识到了乱杀女真人,会导致周边势力对大明离心离德,投入北辽的怀抱。

  却是没有意识到自己乱杀汉人,会导致汉人官员百姓对大明离心离德,最终在大明江山即将灭亡时离大明而去。

  看来历史上的自己还是太急了。

  朱元璋心里想著。

  他听完了朱云峰的讲述之后,也慢慢理解了他的意思。

  自己一急,安个罪名就开杀,那大家确实不服。

  即便是嘴上服了,心里估计也是不服气。

  关键是他并不只是以造反的罪名杀少数人,而是杀多数人,造成牵连太广,

  波及到了民间。

  百姓悠悠之嘴,士大夫在古代同样也是掌握舆论话语权的主力军。

  除非把所有人全杀光,不然事情总会传出去。

  如此所以才造成了明初将领、官员、士绅乃至于百姓都对大明渐渐失去了归属感。

  而朱云峰的办法也确实才是最好的办法。

  要讲究大义名分。

  也就是以正当理由动手。

  不能用这种一眼就能看出真假的理由去炮制案件。

  毕竟说蓝玉造反倒还有几分可信度,但说胡惟庸这种没兵权的人造反确实有点扯。

  只有拿出确凿的证据,拿出事实依据,才有理由动刀子杀人。

  “父亲,道理是这么个道理!”

  沉默一会儿之后,朱标才开口说道:“云峰其实一直想说的是,不可以不讲道理地做事,当皇帝做的事,得让大家觉得公平才行,毕竟皇帝代表的就是大明!”

  “好了,我知道。”

  朱元璋罕见地没有生气,要是以前朱标敢用这种说教的语气,他保证发火。

  因为他知道朱标说的没问题。

  所谓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做谁。

  皇帝代表的就是大明,你皇帝都做事不公平,不讲道理了,那我一个臣子为什么还要兢兢业业为大明江山拼死拼活?

  这也就是朱元璋和朱棣雄才大略。

  加上后来的明仁宗明宣宗两代休养生息,国泰民安的治理,不然大明早期就已经出乱子了。

  所以在朱云峰点出了这些问题所在之后,朱元璋其实就已经明白其中的关键。

  朱标却锲而不舍地继续规劝道:“后来的事,大明要引以为戒,父亲,在这件事上,孩儿希望您不可以再独断专行了。”

  “好了,我说我知道了。”

  朱元璋略有些不耐烦地摆了摆手,示意朱标别说了。

  过了片刻,他又忽然抬起头看向朱标道:“标儿,你莫不是想联合云峰来钳制我?”

  “孩儿不敢!”

  朱标神色如常,别的太子要是被皇帝这么质问,早就惊惧难安了。

  可他却丝毫不慌,而是又正色道:“历史早就已经证明,父亲做的一些事情是错误的,孩儿只是想让大明走向正确的道路,而不是错下去。”

  “唔.:

首节 上一节 80/13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