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谁去求助杨彪,杨彪都是打死不出门,俨然是要将自己弘农杨氏的香火情全部斩断……
韦端终究没有杨彪那么不要脸皮,终究还是要延续与各家的关系,这才不得不站了出来。
身为九卿之首,韦端已经站的足够高。
即便他本人不怎么聪慧,却也认清了这彻头彻尾都是天子布置的一场局——
先将临洮董氏的讼状送往尚书台,让皇甫郦等人开始揣测天子的心意,以为天子要与董卓决裂。
之后天子将错就错,放任皇甫郦这些功利之人将长安的火越烧越旺,直到烧到董卓身上。
这个时候,天子却突然横插一手,将要烧向自己和太师董卓的大火转到了吏治和宗族身上。
这样一来,不管皇甫郦等人一开始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已经成了大汉整个官僚系统与宗族系统的眼中钉、肉中刺。
这个时候,这把火已经烧了起来,绝非人力能够熄灭。
不管皇甫郦拉拢的那几个九卿还是其背后的皇甫嵩,亦或者与皇甫郦不对头的皇甫坚寿,都只能身不由己的与官僚系统和宗族系统开始对抗。
而只要开始对抗,露出把柄也只是迟早的事情。
就算没有今天李家村的械斗,也会有明天王家庄的命案。
这个时候,便是天子入场的时机了。
抓住这个把柄,就可以对着大汉的官僚与宗族一路穷追猛打!直到天子满意的程度为止。
而皇甫郦及其背后之人,注定了早已是这场棋局的弃子,亦或者可以称作这场大火的燃料。
到头来,最后的胜利者竟然只有一个,那便是一手策划了这盘大旗的刘协。
剩下的人,无论是皇甫郦、皇甫嵩,还是此时不得不硬着头皮出来给官僚、宗族站台的韦端,都注定是失败者。
所谓的棋局,胜者却不在棋手之间,这属实令人有些难受。
但韦端还是不得不站出来。
即便输,也要在天子面前输的体面一些。
这不是要忤逆天子,而是天生的立场。
韦端想好措辞,朝着刘协拱手:“陛下,澄清吏治固然不错,但皇甫郦之法实在有些矫枉过正!”
“不但去追究官员本人的过错,还将亲眷的过错一并加之,这样做难道真的仅仅是澄清吏治吗?”
“臣怀疑皇甫郦有名为澄清吏治,实则制造党争之嫌,故此还请陛下治皇甫郦之罪!”
韦端代表的官僚、宗族,必然会成为输家。
但同为输家,也会有高低之分。
眼下皇甫郦显然是活不成了,既然如此,不如将过错全部推到皇甫郦身上,让自己等人少输掉一些。
若是能用“党争”之名盖过其中的核心问题,那韦端真就是谢天谢地了。
可刘协显然不可能让韦端这么轻易的脱身。
如果仅仅是“党争”,那无非是杀掉几个替死鬼而已。
刘协要做的,是让整个体制浴火重生,而非仅仅杀几个人而已。
若是承认了“党争”,而不将矛头指向“官僚”和“宗族”,那刘协废这么大心思筹划这些事情的收获在哪里?
“太常此言怕是有失偏彼。”
刘协指着桌案上的卷宗:“就比如在市肆行凶的那名官僚,他被弹劾的原因可不是受亲眷连累,而是其本人所犯下的罪行。”
“这不就证明了,当今的官僚体制确实出现了问题吗?”
……
刘协的穷追猛打让韦端还有其他官员都知道,天子这次是不达目的不肯罢休了。
但韦端还是硬着头皮反驳刘协:“这应当只是个例……”
个例?
刘协想笑。
“既然如此,便将弹劾官员的信件全都带到这宣室中一览如何?”
刘协此言一出,不少官员脸上都是呈现出了灰绿色。
被亲眷连累到的官员,终究只有皇甫嵩一类本身无懈可击的少数人。
大多数官员,那是真的裤裆里有屎,经不得细看。
若是将那些弹劾的公文拿过来,那岂不是当着天下人的面将他们带屎的裤兜子翻出来给人看?
……
刘协见韦端不吱声,也知道是拿捏到了对方的七寸。
“所以说,终究还是我大汉的吏治出现了问题,需要尽快处置。”
“至于如何处置,还望诸卿下去好好商议,拿出一套可行的方案出来如何?”
群臣再次寂静无声。
看到这一幕,饶是以刘协的沉稳,也不由微微翘起嘴角。
赢了!
倘若后人修史,那今天将是大汉的分水岭。
后汉的终结,将不再是黄巾之乱,不再是诸侯伐董,甚至不再是刘协登基。
而是一套迥然于后汉的制度在此刻终于是定下了章程,成为了大汉新的骨架。
从今天开始,大汉的历史,将彻底被分成三段!
这时贾诩再次站出完成自己的戏份——
“敢问陛下,臣等实在愚昧,不知如何才能解决,还望陛下指点迷津。”
刘协自然的接过角色,亦是陷入苦思冥想:“朕也不知如何是好,所以才需要诸位大汉肱骨集思广益啊!”
贾诩与刘协的对话,并没有引起群臣的警觉。
直到他们看到一个人缓缓出列,这些人的脸上才露出震惊的神色!
是董卓!
方才还有些小心思,以为刘协真的要“集思广益”的官僚顿时戴上痛苦面具。
感情天子方才不过是与自己等人客气一下啊?
实际上,却是由董卓出场,将政令给彻底强硬的推行下去!
这种“独断专行”让群臣小小的幽怨了一下。
但也仅仅是一下而已。
不仅仅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输家,根本没有资格与天子讨价还价,最重要的是这场朝会还没有结束,董卓将要说出的,才是重中之重!
“陛下,臣有三策,自可解大汉窘境!”
“哦?太师请说!”
董卓将手放入自己的袖口,突然神色一变!
坏了!
天子给的那张帛书自己忘带了!
董卓仔细一想,忽然想起来应该是自己早上前往刘万胜那里不小心落在那里了!
刘协也傻眼了,没有想到董卓竟然在这么关键的时刻掉链子!
万幸还有贾诩。
他快步上前,将手中的笏板交给董卓,给了董卓依仗。
董卓这才松了口气,念出第一行字来——
“其一,曰为科举!”
“即日起,废除察举、征辟之制,只以科举为选拔官吏标准!”
“已有职务的官吏,也要经由考核重新授官!若有不合格者,自当罢免!如此,吏治自清!”
董卓有了备份小抄是松了一口气。
可身后的群臣,却是此起彼伏的倒吸凉气。
科举……实乃绝户之计啊!
第190章 卷三 科举、御史,和汉律
“此外,因为以往的察举人员大都由乡间德高望重者推荐,可如今看来宗族已是有失察之举,不如取消其举荐资格,改由从府兵中推举。”
科举,重要,却也没那么重要。
没那么重要是因为,现在识字率终究低下,便是开科考试,录取的人还是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
重要则是因为,其终结了“察举制度”,从根本上粉碎了世家大族控制上升通道的手段。
察觉制便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可在其察举的途中,地方长官出于私心举荐门生故吏、好友亲朋,甚至营私舞弊、朋比结党,也就成了察举制最大的弊端。
所谓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就是因为其乃四世三公之家,族内又多有郡守、刺史在各地举荐,所以才有了那么高的声望,可以让袁绍、袁术兄弟两一呼百应。
即便早在阳嘉元年,汉顺帝就采用左雄的建议,对察举制进行改革,引入考试机制,史称阳嘉新制,堪称科举制度的萌芽,却也依旧不能从根子上杜绝察举制带来的影响。
现在以“科举制”彻底取代“察举制”,并不说是刘协要彻底抛弃士族,仅仅是说要斩断各个士族世家之间联络的那层网络。
不过董卓后面还有一句——
“从府兵中推举?”
在场的大汉官僚们都嗅到了不好的味道。
韦端更是顾不上心中对于董卓的畏惧,直接出言询问董卓:“太师,府兵中也有治理国家的人才?”
有的。
自然有的。
早在两年前,刘协便让吕布开始教导士卒识字。
之后随着府兵制的推广,更是让士卒的识字率大大增加。
之前种下的种子,终于到了其开花结果的时候!
刘协心中甚是欣慰。
虽然那些仅仅学了几年的府兵在经义的造诣上给世家子弟提鞋都不配。
但是选拔官吏,靠的难道是对经义的熟知程度吗?
尤其是基层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