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不用你去讲什么治国之道。
只要内心的价值观足够朴素,并且能够理解上级传达下来的信息就足够了!
在这一点上,出身贫苦,经历了战事洗礼的府兵反倒要比终日抱着圣贤书学习的士子更加来的合适。
但如果将选拔人才仅仅定为府兵,其实还是太过狭隘。
刘协从来没有打算抛弃过士族,只是在想办法遏制,将其驱赶到它应该待着的地方而已。
虽然不想承认,但士族终究才是大汉统治天下,稳定天下的基本盘。
所以董卓看着贾诩笏板上的小字,自然而然的给出解答:“自然不可能只是府兵,之前便有不少士族子弟前去给府兵教书,这些人一样可以被举荐参与科举。”
这毕竟是第一次举办科举。
即便是刘协,心里也没底。
所以他这个天子甚至不惜拉着董卓来拉偏架。
能参考的人员,只有府兵,以及之前向朝廷释放善意,给府兵派遣族中子弟教书的那些教书先生可以参与科举。
这样,既保护了第一届科举必然是大量的府兵可以升为官吏,又是给这些士族一个甜枣,告诉他们朝廷并不会抛弃他们。
等到后续府兵的数量规模逐渐涨上去,等到其学问越来越深厚,就可以放开遏制士族的大手,让所有人全都公平竞争。
但眼下第一届……对不起,终究还是偏向府兵,要让府兵去填补关中大量基层官吏的缺口。
韦端也听明白了这里面的意思,所以也不再纠结这第一次的科举只能由府兵和少量士人参与,反正后面的机会迟早都会有的。
并且……
京兆韦氏恰恰就是之前向朝廷释放善意,将族中子弟派遣到府兵中间教导其读书的世家之一。
反正京兆韦氏族中有大量可以参加科举的士子,所以他才担心在这件事上不能够得利。
至于其他世家?
死道友不死贫道!
之前早干嘛去了?现在哭哭啼啼的有意思吗?
见韦端没有异议,董卓又开始言及第二条政令——
“科举固然能从源头上筛查官吏,但终究还是需要朝廷时刻予其监督,防止其违背初心。”
“故臣请命,在御史台设置台狱,专事官员案件!”
这一条说出,宣室殿中官员的脸色又是难看了几分。
御史,本就是执掌监察的官员。
但御史从古至今,向来只有风闻奏事的权力,而没有司法权。
可董卓要在御史台中设置台狱,这无疑是将御史的权力大大增加!甚至一跃成为了能够和尚书台并肩的恐怖机构!
以往大家被御史弹劾,也仅仅是罚酒三杯,下不为例。
但倘若御史有了执法的权力……
不少人都是浑身哆嗦,明显能感觉到“官不聊生”。
韦端再次不得已站了出来,硬着头皮直面董卓:“太师,御史台本就有监察百官的权力,若是再设台狱……是不是权柄有些过重了?”
重吗?
董卓看向笏板,却发现贾诩并没有这个问题的批注……
董卓将笏板放下,想要以自己的威势吓唬韦端,让韦端知难而退。
“咳咳!”
还是刘协发现了董卓的不对,赶紧咳嗽了两声,示意董卓看向自己。
刘协对着董卓不断摇头,示意董卓一定要在这方面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个人的声望权威确实好用。
董卓之前更是凭借其一招鲜,吃遍天。
但眼下是要改革,要重生!
董卓若还是以个人威望强压,难免会从根子这里出现差错,使人不服。
董卓收到刘协的信号,有些可怜巴巴的眨眨眼睛。
朝堂之事,怎么这么麻烦?
就不能和在军队中一样,不服者杀吗?
但看天子此刻颇为强硬,董卓也只能自己绞尽脑汁寻觅答案——
“太常此言差矣。”
董卓正色:“御史虽有权监察百官,但如今又有哪名官吏真正将御史放在眼中?”
“如今之所以有不少官僚胡作非为,正是因为其没有畏惧之心!”
“只有在御史台设置台狱,令那些官僚恐惧,如此方才能真正震慑官僚!”
韦端摇头。
“下官的困惑并非在御史台设置台狱有没有效果,而是说本就有监察百官之职的御史再有了台狱作为依仗,会不会权柄太重!”
若是真的按照董卓所言,让御史又有监督权,又有执法权,那不是既当裁判又当选手吗?
想想有一天。
你在家里吃着火锅唱着歌。
突然有一群御史闯了进来,手里又是你的罪证又是你的逮捕令,直接就将你下狱……那样的场景未免实在太过恐怖!
听到韦端的抗议,不单单是董卓,就连刘协也察觉到了问题的不对劲。
确实如韦端所言,御史台的权力未免也有些过于庞大,这无疑是在给后世子孙埋雷。
就在刘协思虑的时候,没有了笏板的贾诩拱手而出,似乎是想要弥补自己的错误。
“陛下,韦太常所言,其实并无大碍。”
“只要设立程序,要御史台在缉拿罪犯时,必须经由天子恩准,就不必担心御史台权柄过重。”
御史台既然要膨胀起来,那就给它栓上一条链子。
而这链子的主人,当然只能是天子。
刘协眼前一亮。
如此,确实是既防止了御史台权柄过重,又变相的加强了皇权对于官员的威慑。
“善。”
一直不说话的刘协突然开口,这也让韦端再次不得不退了回去。
毫无疑问,天子的权柄会随着御史台的设立愈发恐怖,但这也是无法阻止的事情。
韦端等人脸上的灰暗自然落到了刘协眼中。
这让刘协有些好笑。
这才哪到哪啊?
给予御史台执法权,其实已经相当仁慈了。
若是让这些大汉的官僚知道后世有一种东西叫做“锦衣卫”,还有一种东西叫做“东厂”,那这些人还不一个个哭死过去?
而董卓见第二条政令的困境已解,终于开始陈述最后一条政令——
“无论是之后的当街行凶还是宗族械斗,其实都有一个源头。”
董卓圆滚滚的腰腹微微收缩,让自己的身子慢慢躬起——
“一切源头,无非是臣的宗族在临洮为非作歹,引得皇甫郦这等狼子野心之徒寻觅到了机会,引起了这场风波。”
“故此,臣请求陛下治臣之罪!”
满堂皆惊!
这是董卓能说出的话吗?
董卓竟然会向天子请罪?
他图什么?
唯有一些聪明人心里“咯噔”一声。
这场朝会,一开始便是以天子治罪贾诩起了基调,杜绝了再有人拿小事扯皮,直接将战火燃到了九卿这一层次。
而如今,董卓这个太师竟然亲自出面,毫无疑问意味着已经将所有人的退路堵死,让所有人都在这一刻没有了回头的余地!
果然!
就在董卓请罪之后,上方的天子悠悠叹息——
“岂能因千里之外的宗族祸及自身?那这世间岂不是没有无罪之人了?”
“终归到底,这还是大汉律法不完善而导致的啊。”
第191章 卷三 爹,你让让
萧何制订《九章律》,后又有《傍章》十八篇及张汤《越宫律》二十七篇,赵禹《朝律》六篇,合六十篇,是为《汉律》。
到了新朝时期,王莽曾经废弃汉律,但在光武中兴后,本着“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的目的,这六十篇汉律已经被沿用。
光武帝刘秀的初心是好的。
但因为先汉旧律本就庞杂,烦苛,加上后汉历代朝廷也不断补充律令,导致现在的汉律异常臃肿。
尤其是多余的律令其实大都是程、科、品、条、比这些对于律法的补充,其本质就是一些权贵用以钻空子的条文。这就导致法律条文虽然增加了,不遵循法律的人反倒也是越来越多了,使得流传了四百年的汉律越来越没有公信力与威严。
章帝时期的廷尉陈宠便察觉到了汉律的诸多问题,还专门上书请求天子去除烦苛,施行宽政。只可惜此举得罪了当时的外戚窦宪,所以改进律法一事终究无疾而终。
眼下,刘协俨然也要借此事的东风,一举将汉律整顿清楚,同时配合即将成为各地基层官吏的府兵,使大汉朝廷洗去铅华,重新容光焕发!
刘协特意将贾诩召到前面,立于董卓身侧。
“此事便交由尚书台全盘操办了。务必要给天下人一个满意的解释。”
“杀人者应当如何处置,械斗者应当如何处置,还有应不应该因为亲眷的错误牵连官吏,这都是要细细商议的。”
重塑汉律,必然会将之前为世家开启的小门一个个关上。
转而,要让受益之人变成天子,变成朝廷,变成更多无依无靠的百姓。
其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八议”一类的条文。
但律法的意义从来都不在于维护正义,因为“正义”一词本就充斥着模糊,实在太过唯心。
律法存在的真正意义,是为了维护统治,是为了构建秩序。
绝对的公平公正,是不可能存在于律法当中的。
若是去追求绝对的公平公正,其实就是在追逐绝对的唯心,这对于这个真实的世界而言,显然是不可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