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大汉,要从董卓做起 第227节

  其之后遭遇的处置也是人尽皆知——

  汉和帝闻其孝心,宽宥其擅杀之罪,并诏他为郎中,被董黯所拒绝。后受皇恩俸禄,隐居终老于大隐。

  若是一些考生看到,估计会直接将汉和帝的处置方式给写到题目中去。

  毕竟,皇帝做的决定难道是错的?

  不过杨修却是注意到了题干,要求以《建安律》为基准答题。

  皇帝如何处置,那是皇帝的事情。

  若仅以《建安律》来说,董黯就是犯下了杀人的罪行,其罪当诛!

  或许会有人因为董黯的事情而心生怜悯,认为他是个孝子,应当网开一面……

  但今日对着董黯网开一面,明天要不要对杀友的王黯,杀妻的李黯网开一面?

  杀人就是杀人!毋庸置疑!

  何况别忘了董黯是什么身份?

  董仲舒六世孙!

  本身便是名士之后!

  若是因为董黯的孝道就为董黯求情,那就恰恰落入了这道题目的陷阱中,落入下乘。

  杨修抹了一下头上的汗水。

  这题,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

  说它难,是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它带到沟里去,开始往孝道上答题,如此得分自然不会太高。

  说它不难,是因为只要不抱其他心思,就老老实实按照《建安律》答题,自然可以轻松得出答案。

  “这题目真狠啊!单单这一题,怕是就能淘汰掉不少世家子弟。”

  但杨修既然想到了破题的技巧,自然是轻松绕了过去,将答案写在纸上。

  不过经历了这一题,杨修再不敢有半点松懈,认真开始做起第二道题目。

  连续十一道和律法有关系的题目过后,终于考了一道和经义微微沾边的题目——

  “如何理解孔子“有教无类”的言论”。

  配合上科举制度,这一道题目也算应景,属于那种谁都能拿分,但是却都不容易拿到高分的题目。

  杨修本身就出身弘农杨氏,对这类问题看的极为透彻。

  有的原因别人不敢写,他却敢写!

  比如世家把控察举门路,致使寒门升迁无望等等原因。言辞犀利,直指核心,注定了杨修在这道题目上也能够拿到高分。

  但在看到第三道题目时,杨修却直接捂脸,甚至想要落荒而逃!

  第三道题目很简单。

  就是评价一个人。

  但这个人却不简单。

  因为他的名字,叫做王莽。

  又是一道谁都能拿分,但却都不容易拿到高分的题目。

  对杨修而言更是如此。

  上一道题目犀利些,顶多就是得罪世家。

  可他杨修本身就出自最顶级的世家,得罪就得罪了,无非就是回去被自己老爹揍两顿。

  但这一道题目一旦写的出格,那很有可能是掉脑袋的事情!

  王莽其实早早就被定性,那就是汉贼!根本洗都不能洗的汉贼!

  杨修只要在题目上也跟着骂上两句,这题目自然也就过去了。

  可杨修知道,这样答题,分数必定不会太高。

  大家骂了王莽两百年,就算你骂出花来,也依旧不过如此。

  但在这问题上另辟蹊径,却也是一个难题。

  替王莽洗白?

  杨修只是来出个风头,可不是来送命的!

  但杨修终究还是不想落入俗套,握着毛笔苦思冥想。

  “王莽,王莽……”

  若是一般人,大概率已经妥协,写一篇辱骂王莽的文章呈递上去。

  但杨修却不愿。

  他可是来拿第一的!

  如果落了俗套,不能脱颖而出,那之前吹出去的牛皮不全成了他人的笑资?

  “王莽、王莽……”

  杨修脑海中将王莽的事迹翻来覆去的查找,却终于寻到了破题之策!

  “王莽在未篡汉之前,那可是妥妥的周公啊!”

  好巧不巧,在如今的大汉,貌似也有那么一位周公。

  想到董卓,想到周公,又想到天子,杨修顿时有了答案——

  “天子常言,论迹不论心……”

  王莽是汉贼不错。

  但在篡汉之前,他也是周公!

  之所以他的风评变化如此之大,就是因为王莽在篡汉前与篡汉后做出的事情不同。

  篡汉前,王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广修德政,确实是给当时的先汉朝廷在当补锅匠。

  但在篡汉后,王莽却好像完全变了一个人。

  杨修专门举了一个例子。

  当时国内已有北海郡、南海郡、东海郡,王莽这个强迫症非要设置一个“西海郡”,以对应“坐拥四海”。

  为了这个“西海郡”,王莽专门出兵在青海湖一带开辟出新郡。为了补充人口,更是增加了五十条严酷法令,只为多增加一些囚犯方便移民……

  所以,王莽前面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当时做的那些事情。王莽后来被众人唾弃,同样是因为他后来做的那些事情。

  杨修也在最后点明自己的核心论点——

  “君子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写完这个答案,杨修心里也有些没底。

  但这已经是杨修能够想出来最好的答案,所以也只能如此。

  收拾心情,杨修又去看第四道题目。

  相比于第一道的居心叵测,第二道的中规中矩,第三道的讳莫如深,这第四道题目总算是符合了杨修心目中的科举题目。

  这是一篇策论。

  问:若朝廷得到蜀地,应当如何作为?

  杨修知道朝廷之前其实已经往蜀地派遣大军。

  但他还不知道蜀地战事的最终结果,所以无比惊叹朝廷的自信。

  在还没有打下蜀地时,却已经将这题目放在了科举的试卷上。

  这般霸气外露,以至于让杨修都以为自己回到了那个大汉依旧强盛的时候!

  “打下蜀地,该如何作为?”

  这道题问的极为宽泛,答案也是可以随意发挥。

  从政治,从军事,从经济出发,都可以写出一篇不错的文章。

  而杨修咬着自己的笔杆子,半晌后终于落笔——

  “蜀地虽然丰饶,却不能够当成朝廷急于穷兵黩武的依仗。”

  “治理国家,最忌讳的事情便是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民力白白空耗。”

  “如今应该做的,依旧是好好休养生息,令刚刚恢复过来的关中百姓家有余庆,再效仿高祖皇帝东出函谷,平定天下!”

  “故此,草民斗胆,请求朝廷收敛好战之心,与民更始。待时机成熟之后,方可东出反击,兴复汉室!”

第220章 卷四 司马懿

  洋洋洒洒又是一篇策论,科举的时间也已经所剩无几,只剩下最后一题。

  杨修翻过卷子,本来自信满满的神情顿时垮了下来。

  “今有一堵墙厚5尺,两只老鼠从墙的两端相对打洞穿墙。大老鼠第一天进1尺,以后每天加倍;小老鼠第一天也进一尺,以后每天减半。问几天后两鼠相遇,各穿墙几尺?”

  这玩意是……算术?

  虽然算术也算在君子六艺当中,但如今精通的士人已经不多。

  杨修也翻看过在后汉初成书的《九章算术》,可眼前这题明显有些超纲,完全不在杨修的理解范围之内。

  “这耗子……好烦!”

  最关键的是杨修不能理解在这么重要的考试中,压轴题目竟然是一道算术?

  朝廷究竟怎么想的?

  或者说……天子究竟是怎么想的!?

  被最后一道题难住的显然不止杨修一人。

  刘协草草看了一遍题目后,便开始打量周围考生的状态。

  右侧坐着蔡琰。

  蔡琰腰杆始终笔直,宛若起了好胜之心,想要证明巾帼不让须眉,答的极为仔细。

  左侧则是董白。

  嗯……至少睡的很是香甜。

  但考场上大部分考生在做到最后一题时明显都是笔锋一顿,开始抓耳挠腮起来。

  便是蔡琰都微微蹙眉,往刘协这看了一眼。

  最后一道校考算术,属实是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好在也不是所有人都束手无措。

  有几个明显军伍出身的考生很快就掰着指头测算起来。

首节 上一节 227/6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