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家族,从西域开始崛起 第603节

  烂泥扶不上墙。

  不过好在李骁的努力还是有用的,若不是韩侂胄还在坚持抵抗,两国已经开始议和。

  没有了宋国的威胁,金国派来关中的援军恐怕就不是三万,而是十万了。”

  吐槽归吐槽,现实的困境仍需面对。

  李骁调转马头,朝着伤兵营的方向而去:“走,去看看伤兵。”

  伤兵营设在一处废弃的村落里,帐篷连绵成片,空气中弥漫着草药与脓血的味道。

  医护兵们正忙碌地为伤兵处理伤口,有的在熬煮草药,有的在为伤兵包扎。

  他们手中拿着用大蒜提炼出的金玉散,涂抹在伤口上以防感染,再用干净的绷带将伤口裹紧。

  看到李骁到来,一些轻伤的伤兵们纷纷挣扎着想要起身行礼,却被李骁抬手按住:“都躺着吧,好好养伤。”

  他走到一名断了胳膊的士兵身边,亲自接过大夫手中的金玉散和绷带,亲自为士兵包扎:“疼就说一声,别忍着。”

  士兵眼中泛起泪光,哽咽道:“大都护,俺不疼。”

  “只要能跟着大都护打仗,俺就算断了胳膊也值。”

  李骁心中一暖,看向士兵沉声说道:“你是个好兵,更是我北疆的勇士。”

  “好好养伤,北疆还需要你。”

  “本都不会亏待每一个曾为北疆流过血、出过力的勇士。”

  李骁在伤兵营中待了一天,亲自为伤兵们治疗,让伤兵们切实感受到了来自大都护的关怀与恩情。

  看着这些伤兵,李骁却也愈发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接连两场高强度大战,北疆军虽重创了关中金军,可自身伤亡也超过了五千人,将士们早已疲惫不堪。

  他们东征两年,无数人升了职,也发了财,但精神和肉体上的疲惫却不是简单能缓解的。

  金国能调动源源不断的军队支援关中,可北疆却不行。

  一是路途遥远,兵员与粮草调动困难。

  二是北疆刚打下夏国,尚未完全消化,灵州等地还没能彻底转化为后方,战争成本极高。

  面对这些现实困难,李骁也不得不做出妥协。

  “该回家了。”

  李骁轻声喃喃,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也带着几分释然。

  这一次,终归还是没能彻底打下完整的关中。

  “先守住庆阳、咸阳等地,消化关中的战果,等把灵州变成稳固的后方,再回来与金国一决高下。”

第341章 中都恐慌,金帝震怒欲和谈

  中都,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黄土沙砾铺就的官道上,往来的商旅、挑夫、马车络绎不绝。

  酒肆、茶馆、绸缎庄鳞次栉比,伙计们的吆喝声、客人的谈笑声与马蹄声、车轮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热闹的市井图景。

  就在这时,一支规模庞大的商队缓缓驶来西城门外。

  每一辆马车上,都插着一面白色旗帜,上面写着一个醒目的“范”字,正是大同府范家商行的车队。

  范忠信骑着一匹枣红马,走在车队最前方。

  他身着锦缎长袍,腰间挂着一块羊脂玉佩,脸上带着商人特有的精明笑容。

  这几年,范家借着与北疆的走私贸易,实力突飞猛进。

  从最初的小商铺,到如今大同府最大的商行之一,短短几年间,身价翻了几十倍,甚至将生意拓展到了中都这座大金都城。

  “这次从漠北运来的火折子、琉璃盏,还有北疆的皂块、胭脂,在中都定能卖个好价钱。”

  范忠信心中盘算着:“等换了粮食回大同,就算利润不如从前,也能赚上一笔。”

  如今的生意早已不如最初那般好做。

  战争与各地天灾,让金国的粮食价格不断上涨。

  而漠北的垦荒初见成效,粮食供应渐趋稳定,价格也回落不少。

  原产地涨价、倾销地降价,作为中间商的范家,粮食贸易的利润被大幅压缩。

  好在北疆有不少中原稀缺的商品,火折子耐用便携,琉璃盏晶莹剔透,皂块、胭脂更是贵族女子的心头好。

  这些东西运到中都,往往一上架就被抢购一空。

  而北疆也需要丝绸、茶叶、粮食等,这些东西运到漠北,价格也能上涨好几倍。

  靠着这两下倒卖,范家的生意才得以越来越大。

  可范忠信不知道的是,关中之战后,北疆军打通了与宋国的边境线。

  川蜀的茶叶、丝绸无需再通过金国商人之手,可直接经关中走黄河运往漠北,届时这些商品的价格将大幅下降。

  他赖以为生的走私贸易,很快便会受到冲击。

  车队抵达城门口,一名城门尉带着几名士兵上前检查。

  范忠信连忙翻身下马,脸上堆起笑容,悄悄将一锭银子塞到城门尉手中:“大人辛苦了,一点小意思,不成敬意。”

  这城门尉与范忠信早已打过几次交道,知道范家在大同府颇有势力,背后的靠山在京城也有不小的影响力。

  他掂了掂手中的银子,脸上露出笑容,对着士兵们挥了挥手:“例行检查,看看车上都是什么货物。”

  士兵们查看马车,见里面果然是火折子、琉璃盏、皂块等商品,没有违禁之物,便连忙报告:“大人,都是正常货物。”

  城门尉点了点头,对着范忠信笑道:“范掌柜,进去吧,下次有好货,可得先想着咱们弟兄。”

  “一定,一定!”范忠信连忙应下,指挥着车队准备进城。

  可就在第一辆马车刚要驶入城门洞时,远处突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伴随着漫天沙尘。

  “驾驾驾~”

  “驾~”

  “闪开,统统闪开。”

  一名骑士快马加鞭奔来,背上插着三支红色令旗,口中高声呐喊:“关中八百里急报!关中八百里急报!无关人等速速闪开!”

  城门尉脸色骤变,连忙对着车队喊道:“快!把车赶到路边。”

  “城门洞里的马车赶紧走,给传令兵让道。”

  说着,又派了两名骑兵上前,一前一后,在前面开路,确保传令兵能以最快速度将战报送到枢密院。

  范忠信连忙指挥车队退到路边,看着那名传令兵疾驰而过,马蹄扬起的尘土溅了他一身。

  他却顾不上擦拭,心中满是惊讶与疑惑:“关中?怎么会有八百里急报?”

  如今的金国正处于三线作战的困境,中原与宋国打仗,北面介壕防线遭遇北疆骑兵的反复袭扰。

  而关中更是战火纷飞,北疆军在覆灭夏国后悍然南下关中,将金军打得损失惨重。

  此前他在大同府听闻,朝廷已从中原调派大军支援关中,宣称能很快便能收复失地,将北疆军赶回河套。

  可看这传令兵急切的模样,哪里像是打了胜仗的样子?

  “难不成……关中的大军又失败了?”一个大胆的猜测在范忠信心中冒了出来。

  他越想越觉得有可能。

  不久后,一则令人心惊的消息悄悄蔓延开来。

  “关中战败了!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原本热闹的市井瞬间陷入一片哗然。

  “关中的十万大军啊,就这么没了。”

  “完颜纲大帅带着残兵逃回了长安,据说把泾阳、咸阳又给丢了。”

  周围的人瞬间倒吸一口凉气。

  “怎么可能?朝廷不是刚派了三万援军去吗?加上之前的兵力,怎么会败得这么惨?”

  有人满脸疑惑,显然不愿相信这个消息。

  “谁说不是呢!可俺那在兵部当差的哥哥说了,这消息是从枢密院传出来的,错不了。”

  另一名汉子也悄悄说道:“北疆军太厉害了,据说在子午岭一带设伏,把咱们的援军包了饺子,连夹谷沙宁将军都战死了。”

  “完了完了,关中这下子是丢定了。”

  “不只是关中,介壕那边也有北疆的好多骑兵劫掠呢。”

  “怎么感觉哪都有北疆军啊?北疆的地盘比大金国还要大?”

  “可不是嘛!听说大得很。”

  “哎,这北疆军要是继续南下,咱们中都岂不是危险了?”

  有人开始担忧起来,脸上满是恐慌:“之前听说他们在漠北、河西那边就很能打,没想到连咱们大金的精锐都挡不住。”

  一时间,焦虑、恐慌的情绪在中都蔓延开来,原本繁华的街道,似乎都笼罩上了一层阴影。

  范忠信此刻正坐在城南的“清风茶肆”里,刚卸下货物的他本想喝杯茶歇歇脚,却被周围茶客的议论声吸引。

  当听到“关中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时,他手中的茶杯猛地一顿,滚烫的茶水溅在手上,他却浑然不觉,眼中满是震撼。

  他虽猜到关中可能战败,却没想到败得如此彻底。

  恍惚间,范忠信想起了多年前的往事。

  那时他还是个走投无路的小掌柜,为了生计,冒险踏上了丝绸之路,前往西域闯荡。

  正是在西域,他第一次听说了“北疆”这个名字,并且亲眼见识到了北疆铁骑的恐怖。

  那是一个在西域迅速崛起的强悍势力,不仅攻城略地,还将西域强国高昌打得都城沦陷,最终俯首称臣。

  “可笑我当时还以为,北疆的势力也就止步于西域了。”范忠信在心中喃喃自语,眼中满是复杂。

  可谁能想到,这些年北疆的扩张速度如此惊人。

  从河西走廊到陇西,从河套到漠北,再到如今的夏国,甚至在关中数次全歼金国大军。

  这个曾经只在西域闻名的势力,如今已成长为能与大金抗衡的强大存在。

  一个念头突然在他心中冒了出来:北疆会入主中原,执掌天命?

  这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前有鲜卑,后有女真,都是从草原边荒崛起,以绝对的武力南下击败了中原的政权,问鼎天下。

  他们这些蛮夷都能做到,本就有着汉人血脉的北疆人,希望岂不是更大?

  “与北疆人的生意,绝不能断,甚至要做得更大。”范忠信心中暗暗说道。

  如今北疆势头正盛,连大金都屡屡战败,若是能抱紧北疆这棵“大树”,或许就是他们范家一飞冲天的机会。

  之前靠着与北疆的走私贸易,范家已经从一个小商铺发展成大同府的大商行,若是押宝北疆,等到日后北疆入主中原,范家的未来不可限量。

首节 上一节 603/6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