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家族,从西域开始崛起 第610节

  “玥儿此去,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临安的安稳,为了大宋的未来。”

  赵玥沉默良久,终于擦干眼泪,缓缓点头:“女儿明白了,女儿愿去北疆。”

  而赵玥不知道的是,韩侂胄也想趁此和亲的机会向北疆派遣一些暗探。

  毕竟当前两国的关系,一直都是北疆占据主动。

  北疆对宋国似乎很是了解,甚至连宫廷之事都一清二楚。

  反观北疆,对于宋国就显得很神秘,了解的很少。

  于是,韩侂胄便趁机在和亲队伍中安插了不少的探子,以此更深入的了解北疆,传递消息。

  和亲队伍出发那日,临安城轰动了。

  无数百姓涌上街头,有人是来送行的,有人是来看热闹的,还有不少倾慕赵玥的公子哥,站在路边黯然神伤。

  甚至有人哭喊道:“陛下糊涂啊!怎能将如此美人嫁给北疆蛮酋!”

  “就是!听说北疆人在关中杀士族、抢田亩,简直是凶徒。”

  “咱们快去请愿,让陛下收回成命。”

  “前线将领无能,当兵的更是废物,打不过金国,就靠送公主求和,丢尽了大宋的脸。”

  “那些贼配军把咱们大宋的脸丢的还少吗?哼哼!”

  “我大宋文治如此昌盛,为何却有一群软弱无能的兵士?”

  还有人借着酒劲怒骂,抱怨宋军劫掠大户粮食,却不知那些士兵早已被克扣粮饷,连饭都吃不饱,劫掠不过是无奈之举。

  临安城的醉生梦死,在这场送行中暴露无遗。

  有人在酒楼里笙歌依旧,有人在街头为和亲唉声叹气,却少有人真正关心大宋的安危,关心北疆与金国的战局。

  赵玥坐在马车里,听着外面的喧嚣,心中满是凄凉。

  不知今后,还能否有再见临安的一日。

  马车缓缓驶离,一路向西,先到汉中,再北上陇右,最后前往咸阳。

  三千多里的路程,走了将近四个月,等到抵达咸阳时,已是第二年的春天。

  此时的李骁,正留在关中坐镇。

  这是他的习惯,每占领一处新地,总要亲自监督编民、分田、耕种等民政事务,确保统治根基稳固。

  这日,他正在第二镇的军田巡视,脚下是刚翻耕过的土地,散发着泥土的清香。

  在北疆的战斗序列中,除了武卫军完全脱产,其他军队皆是半耕半战。

  李骁确定由第二镇留守关中后,便从缴获的士族田亩中划了一部分作为第二镇的军田。

  由士兵耕种,虽不能完全解决口粮,却也能分担不少压力。

  除此之外,俘虏的那十万战俘兵也没闲着,同样需要种地甚至是垦荒。

  北疆不能白养活他们。

  有些人被精挑细选后加入了七镇,其他人则是会在第二年迁移去北疆西垂三州,他们需要为自己种出路上吃的粮食。

  在这忙碌的春耕之中,李骁更是亲自下地干活,同时对着旁边的宣德司参军吴立震问道。

  “在金国的宣传做得如何?”

  吴立震边干活,边汇报:“回大王,咱们已派了不少人手潜入金国。”

  “告诉了金国的那些百姓们:在北疆种田,只需缴纳四成租税,无任何苛捐杂税。”

  “而且咱们北疆优待俘虏,关中之战的金军将士,大多已归附北疆,不仅种着低税粮田,还能时常吃肉,不少人还当了官。”

  “总之就是往好里说,就是要让金国百姓知道,来北疆有好日子过,让战俘的家人们来寻亲。”

  “做得好。”

  李骁点头表示满意,又转向渭北巡抚高忠义:“高巡抚,这几个月接收了多少金国难民?寻亲的又有多少?”

  高忠义回道:“回大王,停战以来,共接收金国难民三千余人,大多是渭河南岸的流民。”

  “寻亲的有五百余人,多是战俘的亲属,咱们已安排他们与家人团聚。”

  “不过很多战俘之前都是流民,或者没有来得及成亲的年轻人,自然少有家人。”

  李骁微微点头,沉吟道:“没有家人的牵挂自然是最好。”

  “等他们去了七河,体验到了那里异族女子热情,说不定就乐不思蜀了。”

  等春种结束之后,李骁便会带着第一镇和五个战俘万户,返回龙城。

  他已经命人对所有战俘进行了简单的甄辨,带去北疆的,绝大部分都是在中原没有太多牵绊的。

  就在李骁查看战俘耕种情况时,帐前亲兵急匆匆跑来汇报:“启禀大王,罗副都统来报,宋国的顺义公主,已抵达伏羌城,请大王示下。”

  李骁闻言,停下脚步,淡淡说道:“传令罗副都统,派人护送来咸阳,让她随本王一起返回北疆吧。”

  北疆的寒冷,会冻死很多虫子。

首节 上一节 610/6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