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江山 第221节

  虽然笃定桓温不敢打,但还是要做足血战的准备。

  军中督队督官也是这么鼓励将士的,将桓玄宣传成王莽董卓,己方则是勤王之师。

  底层士卒永远对朝廷有一丝敬畏之心,司马家混成今日这种样子,依旧是华夏正统传承,所以还是有一些人怜悯他们,心系朝廷。

  北府军其实是与晋室共生共存的关系,兵权分散在北府诸将手中并非全是坏事,不会威胁到司马家的江山,易于掌控。

  没有北府军,桓家不会等到现在。

  而桓玄所作所为,正在逐渐斩断北府军与朝廷的联系,只剩下最后一步。

  一旦走完最后一步,北府军也将解开束缚。

  “都督,合肥到了!”

  正在沉思时候,沈庆之指着前方。

  清晨的风徐徐而来,矮丘起伏间,一座剑拔弩张的城池跃然而出。

  满宠修建此城,是作为魏国在淮南的军事重镇,所以城池竟然比彭城还要高,城墙之下还堆了一重鹿角。

  鹿角外围则是一条护城河。

  东南面,西府军的营垒连绵四五里,如同一条弯曲的长蛇。

  城池和营垒互为犄角,令人无从下嘴。

  桓玄帐下也有精通兵法之人,这这一手,就让合肥固若金汤。

  “这合肥城怎跟乌龟壳一般?”刘遵望城而叹。

  “你管它是什么,上去喊城!”刘道规也没了攻城的兴趣,当年诸葛恪二十万人马都没能拿下,自己这八千步骑更不可能。

  刘遵带着人马上前,“建威将军已至,楚王何在!”

  三四百人马,却喊出千军万马的气势。

  刘道规令士卒列阵,防备西府军两面夹击,骑兵则缓缓上前,两千骑兵,四千战马,人人持长槊,披铁甲,立于护城河边,静默如山,杀气亦如山。

  朝阳照在铁甲上,铁光耀眼。

  一支军队能不能打,仅从气势就能窥见一二。

  刘道规这支骑兵都是北方勇猛之士,久经沙场,与鲜卑人、丁零人缠斗多年。

  喊了半天,城上没有半点动静。

  城头上飘荡着“楚”、“桓”各色旌旗,守军望着城下杀气腾腾的骑兵,面色凝重。

  刘道规只能自己上前,沈庆之与十几名虎贲提着铁盾护卫在侧。

  “末将刘道规,前来觐见楚王。”

  一瞬间,周围所有的声音都沉寂下来。

  守军眼神畏惧的望着刘道规,却没人回话,其中一人有些脸熟,定睛一看,竟然是赵良之。

  他曾是征虏将军府的门吏,欠刘道规的钱,至今还未还上。

  而他周围几人,也全都是征虏军府的“故人”……

  桓玄这次“北伐”带了一万多北府军,加上桓修的征虏军府,北府军士卒将近一万五千。

  淮南淮北,本来就是北府军的大本营。

  当年北府军在谢玄、刘牢之的率领下,在此地不远处大破氐秦八十五万大军。

  也不知为何,看到这些熟悉的面孔,刘道规心中更有底气了。

  仿佛淝水之战再一次重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西府军终究是外人……

  等了一炷香的功夫,城头才升起麾盖、羽葆、斧钺、甲仗等物。

  这些玩意儿便是所谓的九锡。

  一个胖头胖脑的人站在雉堞后面,居高临下的望着刘道规,而在他身边,兄长刘裕一身宽袍,身无长物,静默无声,身后跟着六七个虎背熊腰的甲士。

  “建威将军这是何意呀?莫不是要造反?”

  “属下岂敢,大王相召,末将岂敢不从?”刘道规这一路走的这么慢,他不可能不知道。

  “既然不是造反,快快入城!”桓玄年纪不大,满脸肥肉,穿上衮冕后,莫名的有些滑稽。

  “请大王开城!”刘道规振臂一呼。

  身后的骑兵跟着大吼:“请大王开城!”

  仿佛一道闷雷砸在城池之前……

第297章 义

  城门迟迟未开,桓玄眉头紧锁。

  南方士卒天然对骑兵有恐惧之心。

  桓温的枋头之战,前期虽因粮草不济而失利,但并未吃亏,然而退兵时,慕容垂的八千精骑紧随其后,千里追袭,在襄邑猝然一击。

  桓温死伤三万西府精锐,尔后氐秦大军咬上来,又伤亡万人。

  这些阵亡的将士里面,说不定就有守军的父祖。

  城门久久不开,但太阳越来越大。

  刘道规不敢托大,策马踏前两步,完全进入一射之地内,冲着桓玄拱手道:“大王英明盖世,西府将士骁勇善战,若能与臣一同北伐,定可重现淝水大胜,横扫北国胡虏不在话下,此盖世之功,大王必能名垂青史,为万人敬仰,若能如此,则天下可定也!”

  想要解决司马家留下的烂摊子,唯有北伐,唯有克复神州。

  完成这一切后,一切水到渠成,桓玄就算不想当皇帝,士族门阀,北府西府,都会抬着他入宫。

  而收复北方后,江左的土地、人口、士族各种矛盾隐患都会消失于无形……

  当年桓温看出这一点,所以三次北伐,孜孜不倦。

  可惜遇到的对手,不是苻健、苻雄,就是慕容垂,身后还有王谢殷庾掣肘。

  如今刘道规固然被时代的浪潮推到前面,而更前面的则是桓玄。

  他若能北伐,取司马氏而代之,就是顺手拈来了。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谁若能北伐成功,谁就是南国之主,不,是天下之主!

  然而等了半天,城上没有任何反应。

  刘道规早就知道会是这么个结果,桓温身上还有五分英雄气,三分枭雄气,两分文气,到了桓玄,已经泯然众人矣。

  “请楚王北伐!”刘道规冲着城楼拱手,同时向刘遵使了个眼色。

  “北伐!”刘遵一声大吼,点燃了士卒们心中的热情。

  “北伐——”

  士卒的呼喊声越来越大,响彻在天地之间,动人心魄,刘道规治下军民,无不与胡人仇深似海。因此喊声极具穿透力。

  连城墙上的守军都为之动容。

  西府军大部分是雍秦并豫的流民,同样与胡人有不共戴天之仇。

  北伐是这时代最大的正义和道义所在,桓玄口口声声北伐,却在合肥止步不前,便失去了人心,输了这场人心之战。

  士卒不是牛马,是活生生的人。

  谁是真心北伐,谁在借北伐之名行篡位之实,一目了然。

  呼喊声中,阵阵夏风袭来,各色旌旗一同飞扬,一股莫名的情绪被风吹到每一个角落。

  “北……伐……”

  城头上忽然也传来一声参差不齐的呼喊声,异常尖锐。

  听声音似乎是赵良之,刘道规抬头望去,这厮正低头缩首,背着桓玄在喊。

  他这一喊,其他人再也控制不住情绪了。

  身边的北府士卒们也纷纷呼喊起来,“北伐!”

  瞬间,刘道规仿佛听到了城墙崩塌的声音。

  这些人心中到底还有几分未凉的热血!

  “楚王北伐!”

  城墙上无数刀矟举向天空,声音此起彼伏,但很快就跟上了城外的节奏。

  吼声越来越大,士卒们也越来越亢奋。

  桓玄满头大汗,眼中却全是震撼之色,他自幼锦衣玉食,两家不沾地气,看不到也想不到士卒们会有自己的念想。

  今时今日,无数人的念想混在了一起。

  如同洪流一样,轰然而来。

  大风扑面而来,刘道规有种被风浪托起来的感觉。

  持续半个时辰后,喊声方才缓缓消退。

  城上城下,已经没有多少敌意。

  凭借此战,刘道规已与北伐捆绑在一起,立于不败之地,桓玄虽有百万之众,明面上也不敢出手了。

  “人言将军为卧龙,今日一见果不其然,真乃当世诸葛武侯也,北伐之事,其在将军乎?孤拭目以待!”

  桓玄这话说的非常绕口。

  但其中却有另外一层小心思。

  诸葛武侯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在隐喻刘道规自不量力,同时也是当着所有人的面,将刘道规架在火上烤。

  诸葛武侯对蜀汉忠心耿耿,刘道规若是起兵叛乱,便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北伐光环也就不攻自破了。

  桓玄不敢北伐,便诅咒别人也北伐不成,还真是小肚鸡肠。

  但此一时彼一时。

  当年蜀汉国小力弱,曹魏统一北方,兵强马壮,北伐阻力太大。

  而如今天下,晋室实力并不在魏秦之下,士族高门自己不愿北伐,也让别人北伐,拖着所有人一起烂下去,方才造成如今局面。

  “末将必不令大王失望!”刘道规当仁不让。

  “哈哈哈,好,来人呀,将本王的明光甲赏给建威将军,以励其志!”桓玄身体肥硕,站了这么久,已然不耐烦了,打了个哈欠,满脸倦意,身影消失在雉堞之后。

  刘裕神色复杂的望了一眼刘道规,在甲士的督促下,也跟着桓玄去了。

  这个眼神有些陌生,刘道规从未见过,戎马倥偬,兄弟二人已经很多年没有团聚了,而且现在各自成家,一南一北,难免生分。

  眼下不是思考这些的时候,刘道规没放在心上。

  过不多时,盔甲从城墙上缒了下来。

  自始至终,城门都没打开。

首节 上一节 221/3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