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江山 第222节

  刘遵满脸疑惑,“这……就完了?”

  “怎么,你还想留在此地过夜不成?”刘道规哈哈一笑,“传令,收兵,返回彭城。”

  “领命!”

  士卒们满头大汗,精神却异常亢奋。

  刘遵却沮丧着脸,“兄长怎么办?咱们这么对桓玄,兄长要吃苦头了。”

  刘道规道:“你这是杞人忧天,今日之后,你觉得桓玄还敢动兄长吗?”

  吉人自有天相,刘裕孤身入虎穴安然无恙,更不用说以后。

  “动了又如何?”刘遵增大的眼睛里面全是清澈的愚蠢。

  “动了,就是与我们撕破脸皮,与北府撕破脸皮,他还能安然无恙的坐上皇帝宝座吗?”

  刘道规望着远方青山,寻思着想个办法救兄长出来,将家人接到彭城。

  他在桓玄手上,自己也束手束脚的。

  “明白了,桓玄身上的麻烦也多,要动手也要在篡位之后!”

  “你这脑瓜子总算灵光了一次。”

  返回的路上,身后也没有西府军追来。

  吴甫之的人马也向寿春撤退了。

  倒是童厚之主动联络上孟干之,说是愿为内应。

  不过现在刘道规反而对寿春没多少兴趣了,这个时候掉头去攻打寿春,反而破了之前的立下的人设,引起西府军和北府军的反感。

  得不偿失。

  桓玄正在作死的路上狂奔,暗中反对他忠于晋室的人不少,自古篡位没那么容易,司马家篡曹魏,还有夏侯霸投蜀,淮南三叛。

  刚刚行至八公山大营,孟干之就来禀报:“都督,有人起兵了!”

  “谁?”刘道规顿时来了兴趣。

  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人动手了。

  “庾仄召集七千旧部,袭取了襄阳!”

  桓玄将西府精锐调到了淮南,雍州刺史冯该的兵马也调到了淮南,导致荆襄空虚。

  而庾仄出身颍川庾氏,还是殷仲堪旧部,曾任南阳太守,庾氏和桓氏算是老冤家了,早在桓温之前,庾氏便在荆州树大根深。

  庾亮、庾翼、庾冰一度掌控朝政。

  桓温还是庾翼提拔起来的,庾翼死后,桓温灭其满门。

  桓玄起兵后,杀了殷仲堪,也杀了庾仄族兄庾楷。

  刘道规笑道:“那咱们就有好戏看了。”

  刘遵撇撇嘴,“才七千人而已。”

  “庾仄仅凭七千人就攻下了襄阳,必有些手段,庾家在荆襄盘根错节,这一次桓玄有乐子了。”刘道规为其解释。

  襄阳是重镇,就算兵力全都调走了,也有青壮在,不是那么容易攻破的。

  桓玄也不可能将兵力全都调走。

  牵一发而动全身,桓玄若不能快速平定庾仄之乱,后果不堪设想。

  桓氏明面上暗地里的敌人不少,都在观望之中。

  还有北府军,都在等待一个时机而已。

  刘道规大军留在八公山大营休整。

  果然不出所料,数日后,庾仄在襄阳城南设置盟坛,祭奠司马氏的祖宗,打出清君侧诛桓玄的旗号。

  南蛮校尉参军庾彬、安西将军参军杨道护、江安县令邓襄子起兵响应。

  桓玄的老巢江陵人心惶惶。

  南面长沙,桓济之子桓亮以讨伐庾仄为名,在罗县(湖南湘阴境内)起兵,自称平南将军、湘州刺史,试图浑水摸鱼。

  桓济是桓玄的二兄。

  桓温死后,传位桓玄,引起桓济不满,此时桓玄受到桓冲庇护,桓济便联合长兄桓熙密谋杀掉叔父桓冲,夺取西府大权,但二人岂是桓冲对手?反被桓冲察觉,随后被罢黜,全家流放长沙。

  桓亮长大,自然咽不下这口恶气。

  桓玄的根基在江陵,出了这么大的事,北伐弄不下去了。

  但他也聪明,并没有火急火燎的返回江陵,而是率大军进驻广陵,堵住北府。

  一面分兵镇守历阳、姑孰,一面令冯该返回襄阳,再令荆州刺史、西中郎将桓石康领兵平叛,与冯该南北夹击。

  “都督,北面出事了。”

  刘道规正幸灾乐祸时,孟干之满脸凝重的前来禀报。

第298章 失

  “索虏吴兵将军公孙表率步卒两万于黎阳忽然渡河,刘司马率五千人马抵挡,索虏镇远将军长孙肥与冠军将军于栗磾忽率一万骑兵上游西津渡河,两面夹击,刘司马腹背受敌,兵败被擒,滑台失陷!”

  孟干之满脸悲愤。

  “什么,阿慎被俘了?”刘遵先叫了起来。

  刘道规也是心中一沉,滑台是中原门户,失守之后,整个中原向索虏铁骑敞开。

  现在看起来,当初庾岳与慕容德对峙,更像是逢场作戏,将所有人的目光吸引到青州,其真正的目标是中原。

  这一手声东击西玩得的确精妙。

  刘道规想过这一天回来,没想到来的这么快。

  “还有王法吗?还有天理吗?索虏前脚与我结盟,后脚就来偷袭,拓跋珪卑鄙无耻,连脸面都不要了!”刘遵嚷嚷个没完。

  “事情已经发生了,你能把拓跋珪骂死吗?”刘道规反而镇定下来。

  既然立足中原百战之地,就要有这个觉悟。

  当年魏武帝还被吕布、张邈联手背刺了一刀,兖州皆叛,只剩下鄄城、东阿、范县三县,险些灭亡。

  刘道规夹在几大势力中间,看上去实力最弱,占据的土地又最肥沃。

  这些年治理也不错,也就难免豺狼虎豹惦记上。

  幸好桓玄自身也不稳,内部出了大问题,否则这场南北之争,刘道规将会是第一个被端上桌的菜……

  至于什么盟约,这年头谁还信这个?

  燕秦都曾与魏国结盟,帮其复国,拓跋珪动起手来一点也没手软。

  魏国此次动员了长孙肥、公孙表、于栗磾三员大将,刘怀慎孤身一人,能挡住公孙表就算不错了。

  若是算是东面对峙的庾岳、达奚斤,魏国有名有姓的大将几乎都来了。

  其中长孙肥和于栗磾号称有关张之勇,攻打库莫奚,讨伐贺兰部,吞并铁弗部、薛干部,北击柔然,南灭后燕,以及柴壁之战,长孙肥都参与其中。

  魏国疆域,一半是长孙肥打下来的。

  刘怀慎败在他手上并不冤。

  胜败乃兵家常事,慕容垂在刘牢之手上也吃过亏。

  就算刘道规在滑台,也未必有什么好结果,很明显,魏国处心积虑已久,除了拓跋珪没来,魏国猛将几乎都来了。

  刘道规按下心中的烦躁,问道:“索虏现在何处?”

  孟干之道:“长孙肥亲率两万人马攻打许昌,公孙表率一万步骑南下攻掠东平。”

  “毛德祖听令,速率骑兵北上,驰援许昌,其他人马立即登船,北上迎击公孙表。”刘道规立即下令。

  “领命!”众将拱手。

  与桓玄斗,不过是装装样子,两边都有顾忌。

  拓跋珪没有任何顾忌,在参合陂坑杀了五万燕国降军,他这些越打越顺,如有神助,通过战争不断壮大,食髓知味。

  中原这么大一块肥肉摆在他面前,不动心是不可能的。

  反而慕容德是一根带刺硬骨头,几次击退了魏军,让魏军不敢东向。

  毛德祖带着骑兵向西而去,救兵如救火,几万人马动员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刘道规率九千精锐中军登船先行一步。

  高珣则率府兵、义从、豪强部曲在后。

  刚到高平,北面传回消息,刘广之率两千精锐,在无盐挡住了公孙表。

  西面许昌也是一座坚城,守将赵元也算是刘道规的故旧,虽然这些年平平无奇,一直在后方主持屯垦事宜,但水平还是有的。

  颍川是屯田重点区域,滑台失守后,他立即将屯田客和奴户收入城中,组织防备。

  长孙肥轻骑突进,没有攻城器械,两万人马对许昌无可奈何。

  刘道规松了口气,只要挡住魏军就好办了,最怕自己还没北上,长孙肥和公孙表就长驱直入,杀入腹心之地。

  “传令,所有船只掉头,不去东平,改去滑台,关门打狗!”

  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计划赶不上变化,既然赵元和刘广之挡住了魏军,刘道规也就不着急去救援他们了。

  自己手上捏着九千精锐,背后还有三万余人马,完全可以与索虏周旋一番。

  若是能将他们留下,便可以打断拓跋珪的嚣张气焰,破了他的不败金身。

  长孙肥十三岁便追随拓跋什翼犍,是拓跋家的三朝老臣,更是魏国的中流砥柱。

  人善被人骑,马善被人欺。

  拓跋珪不找慕容德,不找慕容熙,偏偏侵犯豫兖,分明是觉得刘道规好欺负。

  “都督,刘主簿来信!”沈庆之在舱外道。

  “快快送来。”刘道规精神一振。

  刘穆之这时候送信来必然非同小可。

  果然,看完信之后,刘道规陷入沉思之中,他竟然建议联合慕容德,一同突袭魏军。

  拓跋氏与慕容氏是世仇,绝不会妥协,兖豫若为魏国侵占,唇亡齿寒,南燕独木难支,就算慕容德牵制冀州的庾岳、达奚斤,亦能减轻我们的压力。

  “你觉得如何?”刘道规望向沈庆之。

  “属下以为不必。”

  “哦,为何?”

  “南燕侵我疆域,杀我百姓,如今与其结盟,如何服众?且胡虏素无信义,今主动向其结盟,乃是示弱,慕容德虎狼之辈,野心极大,对淮泗虎视眈眈,若从东海偷袭兰陵,我军反而腹背受敌,魏军不过三万之众,我军有五万,有地利人和,都督用兵如神,何必引虎狼入室?且慕容德占我徐东三郡,他日若是动手,岂不是我们背信弃义?”

  沈庆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刘穆之运筹帷幄治政理民是一把好手,但在军略上略有短缺。

首节 上一节 222/3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