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江山 第240节

  刘牢之五千北府军击败五万氐秦大军,谢玄七千北府精锐打赢淝水之战。

  刘道规现在手上的北府老卒加起来,也就七八千左右,还要分守邺城、黎阳、滑台、彭城。

  “三千总可以了吧?”刘遵退而求其次。

  刘道规仔细思索了一番,慕容镇这支人马的确是一大威胁,如同一把尖刀顶在腹心之间,与北面的慕容德互为表里,随时威胁兰陵、彭城等核心之地。

  让刘道规非常难受。

  这一次他主动将头伸出来,的确是一次机会。

  “我给你一千精锐,三千战马,人和装备你随便挑,南下之后,与王元德、檀、徐、赵几家汇合,给我破了慕容镇这支人马!”

  刘道规没有下死命令,只求他能重创慕容镇,方便武拓军肆掠三郡。

  “一千精锐,足矣!”刘遵神色罕见的严肃起来。

  他在刘道规面前不着调,但上了战场,也是一员悍将。

  南面的那几家加起来,凑出一万人马不难。

  刘道规没崛起前,他们就是徐州的豪强,门下荫庇了不知多少北方流民,刘道规崛起后,以姻亲和血缘,自然而然的成了坚定支持者。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豪族在江左肆意兼并土地人口,成为蠹蛀。

  而这些北方豪族,要抵御胡人,勇武之气和血性犹在。

  北府军的根基其实就是这些淮泗武宗。

  刘遵表面粗豪,人却不傻,总共才一千人,他就挑走了一百七十二名虎贲,其他人也是北府老卒,还多是刘氏子弟。

  加上他的部曲,一共一千二百三十二人。

  人人身披铁甲手持长槊,马后挂着连弩,三千匹马中,竟然有一百五十六匹甲马,人如虎,马如龙,仅仅站在那里,就让人心惊肉跳。

  枋头之战后,北府军身上的气势越发雄浑凶悍了。

  古往今来,所有精锐都是在战场上打出来了。

  百战之地,必有百战之军!

  “兄长保重,小弟去了!”刘遵满脸决然之气。

  这一声兄长一声小弟的,让刘道规感慨万千,扫了一眼其他将士,刘怀敬和刘怀默兄弟二人赫然在列。

  还有最近凭借战功逐渐在军中崭露头角的刘平之、刘恶郎等人。

  华夏自古便有“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的传统,这支人马的战斗力毋庸置疑,每个人都跃跃欲试,仿佛按捺爪牙的虎狼。

  刘遵差不多带走了大半个彭城刘氏。

  “去吧!”刘道规挥挥手。

  “万胜!”人高马大的刘恶郎大吼一声。

  马蹄狂踏,众人狂吼着向南奔去。

第317章 困

  刘道规一心一意驻扎在济水,下令士卒在营垒周围屯垦,摆出一副长期对峙的架势。

  而刘道规不退,慕容德也不敢走。

  八九万人马继续留在历城周边。

  屋漏偏逢连夜雨,北面的庾岳和达奚斤也闻着味过来凑热闹,四万大军屯集在黄河以北的重丘鬲县一带,虎视眈眈。

  这让慕容德德不得调集更多的兵力的应对魏国的威胁。

  虽然都知道打不起来。

  但任何事都要以防万一,这种局面下,只要露出破绽,敌人就会像饿狼一样扑上来。

  “报,临淄郡有三千余流民翻越泰山,投奔都督!”孟干之来报。

  刘道规心中一喜,“哦?这倒是一件好事,传令泰山郡守刘广之,定要好生接待他们,不可让他们挨饿受冻。”

  为诸将请功的奏表还未批复,不过刘道规现在身为都督四州诸军事,可以任命太守了。

  批不批也就那回事,桓玄现在焦头烂额,也不管到淮泗了。

  辛恭靖更是领了颍川太守,被刘道规派去许昌,他在洛阳抵抗拓跋珪十几万大军,声名鹊起,极得豫州百姓支持。

  刘道规还上表为他争取北豫州刺史。

  高珣灵机一动,“如今都督威震四海,何不派细作深入青州,传播占田分宅的德政,百姓必携老扶幼前来投奔!”

  “妙计!”刘道规当即同意。

  青州虽然鲜卑人杂胡众多,但晋人也不少。

  慕容德携二三十万鲜卑人入青州,大搞宗族分封那一套,必然侵犯当地土豪和百姓的利益。

  而淮泗这边军功授田、平民占田,治下百姓都能分到土地。

  即便是奴户,也不影响他们的晋升路径。

  任何时代不怕穷,就怕上升途径断绝。

  刘道规当即将斥候营全部派出去,又让曹霁的商贾向青州各郡县传递消息,宣扬淮泗这边的德政。

  春秋战国时,齐国在泰山山脉上修建有长城,但近千年的风吹雨打,城池早已塌陷,到处都是漏洞。

  大军虽不能通过,百姓却能。

  大山反而容易隐藏踪迹,不利于燕军骑兵的追捕。

  短短半个月的功夫,与泰山郡毗邻的一些县就有数千百姓来投。

  至于青州其他郡县,消息传递的没那么快。

  境内,在刘穆之的主持下,春耕已经开始。

  虽然济北有三万大军在对峙,但北面和西面来自魏国的威胁暂时没了,加上这几年国中风平浪静,人口渐多,还捕获了大批俘虏,转为奴户和贱户,人手倒是够了。

  刘穆之还打造了大批铁制农具,从江左购买了大批耕牛,无偿租给百姓,大大提升了效率。

  泗水、颍水流域已然成了粮仓。

  刘怀慎和辛恭靖还在豫州大力屯垦。

  刘道规治下没有江左的所谓的“清官”,启用之人,都是一些寒门庶族,只要让他们看到上升的希望,无不兢兢业业。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阶层分化的同时,士族高门脚不沾地,自幼锦衣玉食,长大了美酒美女五石散,一代比一代衰弱。

  死于安乐,生于忧患。

  北方胡人越来越强,君主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从刘渊到石勒,再到苻坚、拓跋珪。

  即便是一代暴君石虎,若是站在胡人的立场,其实也是他们的明主。

  若不是冉闵奋力一搏,北方大地就要被他胡化了。

  江左的寒门庶族在残酷的竞争和巨大生存压力下,能力越来越强。

  整个江左,无论是军中,还是地方郡县,真正支撑局面的正是这些来自寒门庶族之人。

  刘道规大肆启用他们,境内的治理水平就不会太差。

  才过去一个月,慕容德就有些扛不住了。

  主动派来使者求和,“我主与都督原本无仇,历城乃我家门户,合该我家所有,为表诚意,我主愿隔东海三城。”

  “你现在说无仇,晚了,区区三城,我自取之,不劳足下费心。”

  刘道规完全占据主动。

  对峙的这段时日,伤兵基本恢复,士卒们隔天一顿肉食,身体也恢复的差不多了。

  粮草源源不绝顺着水路从彭城送来。

  还有士卒的家书,无不鼓励他们奋勇杀敌,建功立业。

  枋头之战,收复邺城,驱除胡虏复我河山已经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连后方百姓都受到了激励。

  他们比前线士卒更加踊跃,更加好战。

  越是拖下去,对己方越是有利。

  使者目光一转,“想必都督也知晓,我主退守历城,并非实力不济,而是不愿头破血流,若都督得寸进尺,大战不可避免,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你我两家血战,魏人必会兴军再犯,届时玉石俱焚!”

  刘道规冷笑,“这种废话不必多言,回去告诉慕容德,若是有胆,就来一战!”

  使者措辞越是着急,说明慕容德的形势越不容乐观。

  之前还怕他狗急跳墙,但现在将士们的士气和身体逐渐恢复,刘道规的底气越来越足。

  使者咬牙道:“若……都督愿意退兵,我主愿割东海全郡!”

  看他的神态,这应该就是慕容德的底线了。

  但一个东海郡,根本满足不了刘道规的胃口。

  而且东海、琅琊、东莞三郡是一体的,只要慕容镇的人马还在,东海是谁的还不一定。

  从战场上得到的东西才是实实在在的。

  不消灭慕容镇这支人马,一切都是空谈,关键还要看刘遵打的怎么样。

  “足下请回!”刘道规直接下了逐客令。

  使者前脚走,孟干之后脚赶来,“都督,我们细作联络上了少将军!”

  “少将军……刘敬宣?”

  不知不觉,刘牢之逝世已经两年,刘道规险些忘了这位投奔南燕的同族兄弟。

  当初跟着他一同投奔南燕的还有北府老将刘轨,以及高雅之、司马休之。

  “只要都督再拖住慕容德三个月,他们就能起兵响应!”

  高珣问道:“少将军麾下有多少兵马?”

  孟干之神色尴尬,“加起来,三百旧部……”

  刘道规两眼一翻,这不是胡闹吗?

  三百人还不够别人塞牙缝的。

  对刘敬宣,刘道规还是信任的,但他身边还有刘轨、高雅之、司马休之等人,龙蛇混杂。

  高雅之什么人?酒囊饭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连累孙无终葬送两万北府精锐,到现在孙无终都没喘过气来。

  让他起兵造慕容德的反,跟送死没什么区别。

  其实刘敬宣的能力也不怎么样,一直在刘牢之的荫庇之下,如果当年他强势一些,直接率部众攻打桓玄,刘牢之难道还会出卖自己唯一的儿子吗?肯定提刀跟桓玄大干一场。

  凭借北府的支持,就算打不赢桓玄,也能分庭抗礼。

  孟干之干笑道:“少将军也是一片心意……”

首节 上一节 240/3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